李涛编著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分四部分:部分对上海话剧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上海职业话剧的商业化特征及生产机制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传媒在这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了上海职业话剧在审美趣味上对市民心理的迎合,并客观指出其得失;第四部分从剧院、剧团、剧评三个方面提出论点,认为上海职业话剧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
本书记录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王延松在该校导演话剧《弥留之际》的舞台创作和排练教学的全过程,其多方面戏剧教学理念、排练全景和教学反馈贯穿全书。本书重点在于阐述这次排演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即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70周年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话剧鉴赏手册,综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不仅有全景式的扫描,还有颇具现场感的“深描”,配以50余幅剧照,把观者带入一个个鲜活的“话剧现场”,作者冷静、理性而又专业的解读犹如画外音,告诉观众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
。。。
。。。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
《中国话剧研究》(第十四辑)涵盖多个研究主题,包括戏剧与仪式、五四话剧与新文化100周年、《新青年》与中国话剧、纪念南开新剧团110周年、曹禺研究、国立剧专研究、新中国话剧 研究等。作者阵容包括丁罗男、胡志毅、宋宝珍、吴卫民、汤逸佩、李锡龙、卡莉娜。斯蒂芬诺娃、饭冢容等多位颇有分量的专家学者。本辑还特别收录了悼念本研究丛刊创始人、中国话剧研究界泰斗人物田本相、董健两位先生的文章。此外还有新鲜出炉的戏剧剧评、专著书评等。
本书全面回溯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导演王延松在中国语境下排演德国诗人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一剧的全过程;并依此深入考察了王延松导演语汇中的“神性叙事”在文本内蕴的开掘、导演职能的界定、演员表演方式的选择与舞台呈现形态之艺术格调的规定诸方面的具体表现。“神性叙事”是王延松戏剧导演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体现了其观照人类生存境遇、情感体验,反思人性弱点之方式的独特戏剧美学眼光,也是其力图在舞台上搭建具有思辨意味的审美空间的理论依据。
。。。
本书在系统梳理2012-2013年度上海话剧艺术在艺术创作,理论与评论工作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进展与成绩的同时,也针对剧场的新建与改造,资本运作对话剧的影响以及实验戏剧等我市话剧的新动向进行探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本书也对上海话剧艺术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做了对比案例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