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全面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歌剧院的著作,在题材和方法上均独树一帜。它不再局限于考察作品的内容或其接受情况,而是在此基础上审视了对戏剧作品的创演和接受起到形塑作用的建制结构,从而将建制史、文化史和音乐史结合起来。达洛的建制史研究提供了一条走出 国家宣传-观众接受 这一僵化分野的新路,为大革命时代的文化政治描绘出了更为准确的历史图景。 扬 罗伯特(Yann Robert),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法语及法语国家研究学者 ★这是一部全面凸显新音乐文化史特色的著作。此书将大革命史、个案史、机构-建制史熔于一炉,讲述了巴黎歌剧院这麾文化机构在法国大革命的五年中,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下,在国家监管、媒体批评、公众审视的三重压力下,如何维持管理运营、处理财政危机、
《再别康桥》是陈蔚自编自导,开中国小剧场歌剧之先河的一部作品。该剧以经典诗篇《再别康桥》为轴心,将笔触聚焦在林徽因与徐志摩二人的情感纠葛上,并穿插着梁思成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生活,再由 诵者 扮演的胡适、金岳霖、泰戈尔将这两条戏剧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主次分明、发展清晰的戏剧脉络。该剧次成功地表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群文化名人、知识精英 诗人、才女、才子、名媛的感情世界与心路历程。无论是剧本结构语言,还是舞台呈现方式都颇具新的创意,充满了诗性、诗意和诗情。
没有典型的女性形象,很难成为伟大的歌剧作品。纵览西方歌剧发展史,作曲家用音乐对女性的性格特征、情感纠葛、心理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与描写,塑造出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19世纪的西方歌剧便是充分、有力的证明。歌剧中女性的悲剧结局大多与 救赎 观念密切关联,其核心思想体现的是女性的 奉献 ,即以个体生命的代价来实现某种拯救的意味。作曲家 不约而同 地选择 女性救赎 主题进行创作,不仅强调女性 救赎 的行为,更凸显了女性形象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本书共分九章,对六部经典歌剧进行深入分析,依次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韦伯的《魔弹射手》、古诺的《浮士德》、贝利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茶花女》以及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通过对歌剧剧本写作、场景建构、戏剧动作、调性布局、音乐主题与动机、核心咏
本书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此书1956年在美国初版发行,随即被学术界、音乐界公认是歌剧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著作,多年来在西方国家畅销不衰,迄今已被译成法、意、葡、日等多种文字,成为歌剧研究文献中被征引次数最多的论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