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史(1920-2000)(套装共2册)》所叙述的是我国的歌剧从上世纪初(1920年前后)至世纪末(2000年)的八十年间发展的简史。中国歌剧是怎样产生的?又经过了何等艰难曲折的历程?留下了多少足迹?在每个大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它又是如何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在世界歌剧历史中,它与欧、美各国的歌剧相比较,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在它成长的一路风雨中,又经历了哪些兴衰、给后人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所有这些,都是本书试图探讨和回答的问题。本书由中国歌剧史编委会编。
《意大利歌剧大师艺术歌曲系列:贝利尼艺术歌曲选》中的大部分曲子,按传统习惯男女均可选唱,并可按实际的音域移调使用。除了对每首歌曲的歌词进行了传统意义上的译配之外,还对每首歌曲进行了字对字的“直译”和全句的“意译”。译文部分采用三行的方式进行:行是意大利语原文;第二行是针对每个单词的字对字翻译,即“直译”;第三行是整个句子的完整意思,即“意译”。这样做,便于歌唱者既了解所唱的每一个具体的意大利语单词的意思,又能综合理解全句歌词的含义。注意:字对字翻译时,歌词中反复吟唱的词句或段落略去;另外,冠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则用〔-〕标出。
为“首都师范音乐学院作品系列”,同时也是北京市“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出版专项项目之一。该剧的构思出自徐志摩的名诗《再别康桥》,全局分为八个小节:“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淖”“白日飞升”“人鬼情未了”。
《歌剧与观念:从莫扎特到施特劳斯》是美国思想史家保罗·罗宾逊在这一研究领域中的扛鼎之作。作者以启蒙运动之后的近现代思想史演进为线索,通过对当时欧洲歌剧和相关声乐作品的独特考察,具体分析了《费加罗的婚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特洛伊人》、《唐·卡洛》、《名歌手》、《玫瑰骑士》及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深刻地揭示了启蒙运动及反启蒙运动、浪漫主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现代政治哲学、唯美主义等思潮在歌剧艺术中复杂而隐匿的体现。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剧目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著作、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邹仲之编著的《莎乐美(20世纪西方歌剧名作选)》收入了20世纪欧美11位作曲家的14部经典歌剧的文学脚本。这些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语言都与以前的歌剧大相径庭。其中虽有依旧发生在上层宫廷的《莎乐美》、《图兰朵》、《佩利亚斯与梅利桑德》等,而更多的是反映底层生活的《沃采克》、《死屋》、《波吉与贝丝》、《彼得·格莱姆斯》等。剧中人物的语言也多从韵文演变为戏剧化的口语。《莎乐美(20世纪西方歌剧名作选)》有助歌剧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从文学角度欣赏这些名作,并越过语言障碍聆听相关音像制品。
本书是瓦格纳的传世经典歌剧,讲述的是年轻铁匠齐格弗里德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沦陷王国的继承人,在英勇杀死为祸人间的巨龙法芙娜之后受到人们的爱戴。这部歌剧是音乐的巨人、戏剧的史诗、舞台上的“庞然大物””、情感经历中的“洪水猛兽”,是瓦格纳在歌剧改革上的“大者””。本版集合了插画大师拉克汉为其所绘所有插图,以传世巨著最伟大插画的版本组合的形态面世。
《作为戏剧的歌剧》是西方歌剧研究中一部极其重要的经典名著。作者结合运用戏剧批评、历史研究和音乐分析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但触及歌剧的深层美学理论,而且涉及非常具体的戏剧与音乐课题。书中所论及的剧目,均是西方歌剧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重头戏”作品。作者通过自己锋利的笔触,对这些经典歌剧进行多方位的解剖和多向度的解释,从而扩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引导读者以全新视角重新认识熟悉的艺术作品,并启发读者思考歌剧这种特殊艺术品种的精髓真谛。
本丛书以近百年来我国歌剧音乐剧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数百部剧目为研究重心,对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与思潮表导演艺术和演出出历史、专业院团历史沿革和体制机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等做了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全面总结,并精选其中剧目的的精彩唱段和场面编入唱段精粹和场面精粹,由此构成《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4部学术专著、1部咨询报告书,3本乐谱和3张光碟的宏大结构与规模。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Britten,1913-1976)是20世纪的作曲家,被认为是英国自17世纪普塞尔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在其体裁多样、数量庞大的作品库中,歌剧所占据的位置极为重要,也是他作品的重心所在。自1941年《保罗·班扬》(PaulBunyan,Op.17)首演开始,至1973年最后一部歌剧《命终威尼斯》(DeathinVenice,Op.88)为止,在长达30余载的创作生涯中,他为世人奉献了16部歌剧(其中包括三部教堂寓言剧),其创作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现实主义倾向及被世人褒贬不休的情结等最为全面地展现在这些音乐戏剧作品中。因此,对于歌剧创作的研究便成为了解布里顿音乐创作思想、技法乃至风格流变最主要的途径。在布里顿的歌剧作品中,本著所涉及的这两部——《彼得·格莱姆斯》(PeterGrimes,Op.33,1944.-1945)和《命终威尼斯》(197l-1973)是最富特色的:一部是举世公认的他的成名
这本集子里收有61首咏叹调,其内容多姿多彩,各有特色。其中《梅菲斯特费勒》中浮士德的终场独白《死亡将来临》和《穿过田野》在尚属出版。此为钢琴伴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