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百年 精选唱段集萃》以年代为编辑原则分为九册,涵盖了20世纪20年代至2018年创作的117部歌剧,366首唱段。本书是第三册,包括《宦娘》《情人》《伤逝》《芳草心》《原野》等经典歌剧。乐谱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曲谱后有作品简介,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使演唱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作品的年代归属与时代特性,从而对音乐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歌剧百年 精选唱段集萃》以年代为编辑原则分为九册,涵盖了20世纪20年代至2018年创作的117部歌剧,366首唱段。本书是第七册,收录了2013 2017年间创作演出的16部歌剧中的54首唱段,如:《相思曲》《月光如水》《你多么令我神往》等。乐谱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曲谱后有作品简介,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使演唱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作品的年代归属与时代特性,从而对音乐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本册为中国歌剧百年 经典唱段集萃第四册,收录了1990-1999年间创作演出的《归 去 来》《党的女儿》《马可 波罗》《张骞》《安重根》等15部歌剧中的34首唱段,如《铺平大道通长安》《卞姜,你在哪里?》《大王,快住手!》《你是草原上美丽的太阳》等。这一时期的中国歌剧无论是创作方法、艺术风格以及审美取向,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轻歌剧和音乐剧的引进,使新创演的剧目均在原有的艺术模式上迅速突破。 《集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乐谱 所有唱段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限度为演唱者提供便利;二是文字赏析 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集萃》是一套系统化、专业化,集乐谱、伴奏、鉴赏分析于一体的中国歌剧文献集。它不但可以作为一部涵盖全面、资料翔实、评价中肯的歌剧集
本套曲集不仅为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作品,也为发扬中国民族歌剧优良传统,促进民族歌剧艺术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其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选曲横跨时间长,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以年代分册,整套曲集总揽新旧、取其精选,从中国歌剧的源头寻起,将零散的歌剧作品进行梳理,在诸多优秀作品中提炼精选唱段,并对音乐作品的内容、音乐本体及演唱等进行释解,既便于查阅,又能更加直接地了解其年代归属与时代特性。二是每册均以乐谱和文字阐释结合。曲集所有唱段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附有钢琴伴奏;每部歌剧由详细的文字阐释,内容包括作品创作背景、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指导等,使学习者可以更加直观而清晰地了解整部作品,从而对唱段本身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演绎。本书是第五册,反映当时歌剧生存环境
《中国歌剧百年 精选唱段集萃》以年代为编辑原则分为九册,涵盖了20世纪20年代至2018年创作的117部歌剧,366首唱段。本书是第二册,收录了1960 1979年间创作演出的17部歌剧中的33首唱段,如:《海风阵阵愁煞人》《红梅赞》《黑龙江岸边洁白的玫瑰花》等。乐谱均以五线谱记谱,并全部配有钢琴伴奏谱;曲谱后有作品简介,包含剧情介绍、音乐本体分析和演唱技术提示等内容,使演唱者可以更加直接地了解作品的年代归属与时代特性,从而对音乐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本书的特色是字对字的翻译,字对字的翻译对大家理解作品、学习作品、欣赏作品和演唱作品都有极大帮助。作者挑选的版本都是非常准确的,排版方面争取做到零失误。对于没有学过法语的人,只是靠听外国人的读音,很难辨别一些细小的区别。所以,在每首歌曲里面都配了一个由男中低音歌唱家施恒先生亲自录制的法语发音,里面做了很多的讲解,包括在歌唱时应该怎么发音才能让观众听明白。特别是语言的演唱和说话上的一些区别,包括演唱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错误有哪些,大家要如何避免。本书是面向音乐院校专业学生、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以及艺术考生的声乐教材,所选曲目共有12首,选自11部法国歌剧,都是法国歌剧音乐会常用的歌剧咏叹调。
《宝塚歌剧团研究》是率先研究日本剧团的专题性研究,即戏剧组织结构研究。全书分析了宝塚歌剧团的历史沿革、组织构成方式、演出模式和商业开发战略,阐述它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它与日本四季剧团、杰尼斯事务所和的艺霞歌舞团进行横向比较,以期在比较和归纳中得出宝塚歌剧团的组织特点、艺术风格及其在商业上的成功原因。本书把剧团与文化、演员与作品、组织与营销纳入研究视野内,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研究的内涵,从单纯作家作品的研究、导演表演的研究、舞台剧场研究,向着更宽厚的领域进展,由此,戏剧研究的空间获得了新的观察维度,经济学的、管理学的、营销学的、文化学的、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的进入,将使我们获得全新看待戏剧的视角。
乔治 弗里德里希 亨德尔(George Friedrich Handel,1685年-1759年),出生于德国哈雷,巴洛克时期英籍德国作曲家。《阿波罗和达芙妮》HWV 122)是乔治 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于 1709-10 年创作的世俗康塔塔。亨德尔于 1709 年在威尼斯开始创作这部作品,并在 1710 年抵达汉诺威后完成了这部作品,他被任命为选帝侯(即后来的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的常任指挥 。这部作品是亨德尔最雄心勃勃的康塔塔之一,预示着他未来 30 年的辉煌歌剧生涯。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歌剧发展艺术的专著。本书不仅对中国歌剧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从其起源、发展、成熟到创新,全面展现中国歌剧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深入剖析中国歌剧的艺术特色,包括其音乐、剧本、表演、舞美等各个方面的特点,以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此外,本书还关注中国歌剧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中国歌剧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通过对中国歌剧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中民族的精神力量。
没有典型的女性形象,很难成为伟大的歌剧作品。纵览西方歌剧发展史,作曲家用音乐对女性的性格特征、情感纠葛、心理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刻画与描写,塑造出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19世纪的西方歌剧便是充分、有力的证明。歌剧中女性的悲剧结局大多与 救赎 观念密切关联,其核心思想体现的是女性的 奉献 ,即以个体生命的代价来实现某种拯救的意味。作曲家 不约而同 地选择 女性救赎 主题进行创作,不仅强调女性 救赎 的行为,更凸显了女性形象和行为背后的意义。 本书共分九章,对六部经典歌剧进行深入分析,依次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韦伯的《魔弹射手》、古诺的《浮士德》、贝利尼的《诺尔玛》、威尔第的《茶花女》以及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通过对歌剧剧本写作、场景建构、戏剧动作、调性布局、音乐主题与动机、核心咏
《再别康桥》是陈蔚自编自导,开中国小剧场歌剧之先河的一部作品。该剧以经典诗篇《再别康桥》为轴心,将笔触聚焦在林徽因与徐志摩二人的情感纠葛上,并穿插着梁思成与林徽因、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生活,再由 诵者 扮演的胡适、金岳霖、泰戈尔将这两条戏剧线索串联起来,构成主次分明、发展清晰的戏剧脉络。该剧次成功地表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一群文化名人、知识精英 诗人、才女、才子、名媛的感情世界与心路历程。无论是剧本结构语言,还是舞台呈现方式都颇具新的创意,充满了诗性、诗意和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