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廖向红编著的《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究(第4辑)》是2011年2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音乐剧发展国际论坛暨第五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和2013年5月举行“第六届中国音乐剧教学与创作研讨会”上,亚洲各国与会专家的发言稿及论文的集锦。本书探讨了音乐剧教学方面的方法、动向,以及音乐剧创作的研究成果,是音乐剧、舞美等等相关专业老师和研究者参考用书。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锦里篆刻徵存》共六卷,搜罗了半个世纪前成都篆刻家、收藏家(如沈渻庵、周菊吾、易均室、崔龙潜等)的相当一部分精品。20世纪60年代,徐无闻先生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将由其师易均室选拓的印蜕编辑成册,勾勒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的大概风貌。
《侯玉山崑弋曲谱》共收北派昆曲单出55出和部分弋腔。《侯玉山崑弋曲谱》以净戏为主,兼收一些老生戏、武生戏和武丑戏。它是作者历经数年根据侯玉山口传和听取实况录音加以整理而成的。《侯玉山崑弋曲谱》既是侯玉山先生过往舞台经验的总结,又是记录北方昆曲演绎的宝贵的艺术财富。此外,《侯玉山崑弋曲谱》还涉及了一些濒临失传的昆曲传统剧目,富含了大量谈史、说戏、脸谱等图文资料,是一笔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车文明主编的《中国戏曲文物志(4种共8册)》是第一部有关我国戏曲文物的专业志书,由我国戏曲文物研究重镇——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承担。有关学者在对全国戏曲文物进行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编著,共分六卷,即戏台卷、舞台题记卷、戏画抄刻本卷、戏曲碑刻卷、戏曲服饰道具卷、戏曲雕塑卷,对中国戏曲文物作了全方位的记录。其中包括1091幅实物图片资料、280余万字,涉及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戏曲文物。介绍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并结合大量统计数据,力图全面、客观、详实地反映中国戏曲文物的遗存情况、文物价值及学术价值。
2011年出版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是一部规模多达十卷之巨的大型资料书籍。“清代卷”的收录范围比此前所有涉及京剧的相关书籍都大得多,不仅完全容纳了张次溪辑录的《燕都梨园史料汇编》及其续编,收录并且重新标点、校对了其中撰写、成书于清代的专书,更有多部张次溪当时或者未见、或者未知而没有收录的书籍。 其中一个重要的机缘,就是在这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套装1-4册)》中新披露的清代宫廷文献,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梨园班社呈报的报班文书。它们构成了《续编》的前三卷,而且基本上都是首次以标点整理本的形式面世。
2011年出版的《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是一部规模多达十卷之巨的大型资料书籍。“清代卷”的收录范围比此前所有涉及京剧的相关书籍都大得多,不仅完全容纳了张次溪辑录的《燕都梨园史料汇编》及其续编,收录并且重新标点、校对了其中撰写、成书于清代的专书,更有多部张次溪当时或者未见、或者未知而没有收录的书籍。 其中一个重要的机缘,就是在这部《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续编(套装1-4册)》中新披露的清代宫廷文献,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梨园班社呈报的报班文书。它们构成了《续编》的前三卷,而且基本上都是首次以标点整理本的形式面世。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百老汇音乐剧》主要内容包括:何谓音乐剧、血统由来、萌芽与雏形、叙事音乐剧的成型、叙事音乐剧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之后、概念音乐剧的创作、20世纪末至今等。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系南戏遗响,产生于浙江温州,距今已近900年的历史,历来被中外戏剧界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2006年正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书作者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理论功底深厚。作者著写本书,集舞台实践、艺术创研、理论研究、传承发展于一体,从正字戏的渊源概况、声腔与伴乐、传统剧目、表演特色、著名演员、正字戏的继承与发展等对正字戏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史料爬梳与理论升华。《南戏遗响——正字戏》为201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版《正字戏》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