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作为越剧之乡,对越剧这一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本书以此为出发点,对越剧的产生及流派形成、越剧生角流派创始人的演唱特点、越剧旦角流派创始人的演唱特点、流派创始人的演唱个性、越剧流派传承人的演唱特点,以及越剧流派的作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音乐剧是朝阳艺术,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事实。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音乐剧这轮旭日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冉冉升起,至今已经20多个年头了。中国音乐剧艺术从无到有,音乐剧从业者队伍从小到大,音乐剧场由冷转热,使业内同行与广大观众渐渐感受到它的温暖、热情和微型机勃勃的朝阳气息。收入本集中的文字,相当一部分剧目评论,主要是创作评论,大多是观看某部剧目首场演出之后报刊编辑部之约而写的急就章,也有一些是根据参加剧组召开剧目创演座谈会的发言而写的。本文集,在程度上记录了作者为音乐剧疯狂的心中历程。
《天津老戏园》一书以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珍贵图片,展现了城市变迁中的人文风物,再现了天津当年文化艺术的辉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以及天津当代都市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一种文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的变革、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相生相伴而又相辅相成的。京剧的一代演员程长庚、余三胜,第二代演员谭鑫培、汪桂芬以及此后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河北梆子的元元红、金刚钻、银达子、韩俊卿等,曲艺的万人迷、侯宝林、骆玉笙等,都曾在天津登台献艺,无数名伶在天津走红。京韵大鼓、河南坠子、铁片大鼓、西河大鼓等外地曲种先后在天津唱响,体现了天津地方文化包容吸收的特征和开放式发展的特性。从梨园行流行的名言“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从冠以天津的“曲艺之乡”“河北梆子发祥地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全书包含作者历年创作的30篇随笔,书写了作者在舞台艺术领域的见闻、思考和感悟,其中多有作者身为舞台表演艺术家、戏剧专业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全书聚焦“文旅演艺”这种较为新兴的舞台艺术形式(如《印象·刘三姐》等),对其舞台内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描写和讨论,文章夹叙夹议,内容充实,语言清新从容,饱含作者对舞台的热爱之情和睿智观察,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艺术评论随笔集。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中国戏曲艺术概述,主要包括中国戏曲艺术的概念与特点、中国戏曲艺术的剧种,以及中国戏曲艺术的音乐特点。第二章是历史视角下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本章对先秦时期的戏曲艺术、秦汉时期的戏曲艺术、盛唐时期的戏曲艺术、宋元时期的戏曲艺术、明清时期的戏曲艺术分别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三章是二度创作视角下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主要包括戏曲表演行当、特技,戏曲舞台美术创新,以及戏曲音乐的发展。第四章是美学视角下中国戏曲艺术探究,包括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美学特性,以及观众审美心理等内容。第五章是非遗视角下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本章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研究、戏曲在非遗中的地位及传承保护、非遗视角下戏曲的数字化保护,以及传统戏曲保护的核心——传承人加以分析。第六章是中国戏曲艺术
《丝路长歌》为“周大新剧作选”系列第二部作品,作者为知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周大新早期作品《香魂女》同名电影曾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他对人性、人心的洞察细微,其笔触打动人心,感人至深。 20世纪,是巨变的年代,也是崛起的年代。本书以剧本的形式,讲述了20世纪初一名年轻人——尚达志立志传承家族纺织企业,以实业救国为目标,历经努力奋斗,与几代人一起,历经风雨,实现企业发展的故事。作者以企业百年发展为经,以十数名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为纬,织出了一幅20世纪民族企业家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的奋斗图景。
本书通过对贾克·乐寇Jacques Lecoq表演训练法全面展开深入研究,从贾克·乐寇的形体运动方法,到表演训练方法进行逐一解构、剖析,探寻其训练及创作核心理念,总结创新出一套戏剧专业从身体进入表演的训练教学方法。本书对戏剧表导演专业传统形体训练进行整合,将在很好戏剧院校教学的经验与表导演教学中对形体创作部分的需求加以融合、借鉴,进行新探索,使得形体教学更加有益的辅助表导演教学,并尝试将形体表演训练方法向更高更独立的学科系统及理念的发展、开拓。本书方法介绍深入浅出,具有教学与创新实践领域的性,易于相关领域从业者的实际运用,是一个具有戏剧表演领域及相关艺术领域创新,实践的参考选题。
本书在阐述舞蹈以及舞蹈表演的概念、特征、功能、意义、目标等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蹈的内容形式、表演形式以及分类进行了梳理,并系统研究了舞蹈表演中的意象与思维想象的关系。同时,本书还深入地探究了舞蹈表演中“情感可视化”的核心营造与多维表征,指出了心理情绪与舞蹈艺术动机两者之间的联系,探讨了舞蹈表演与心理距离的关系,并将舞蹈理论、表演理论与心理学相结合,旨在为舞蹈表演与心理学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该书稿主体共分为粤剧发展简史、粤剧声腔简论、五部粤剧“传统剧”经典唱段赏析、五部粤剧“现代戏”经典唱段赏析、五部粤剧“现代戏”经典唱段赏析等,共五章。 该书稿从粤剧发展史、粤剧综合性多曲体声腔结构及音乐形态的角度,分别从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的角度对 15 首粤剧经典唱段的赏析重点、关键点和赏析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学理分析与论述。该书稿将促进中山大学《粤剧经典唱段赏析与实践》公共通识课的开展和建设,并旨在将本课程打造成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文化进校园”艺术通识课的“金课”。
本书下设多个内容板块,收录中国传统戏曲剧评、书评作品,表演艺术理论,以及关于戏曲的文史钩沉、格律音韵整理研究等作品。本书秉持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理念,全面介绍和反映当代戏曲理论研究的成果,记录当下戏曲表演艺术的实践。坚持用客观、理性的姿态,为传统戏曲研究中的不同观点和各种论争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舞台,这也正是海派学术研究的特质。本书编纂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古老的戏曲艺术精粹保护和传承下去。
本书稿是以作者在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结合了其在 、外丰富的创作实践,和既有的相关研究资料,重新的梳理、总结、研究了当代西方导演的艺术创作特点和方法,既丰富了教学课程的内容,又为学生开拓了专业视野,丰富了创作方法。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安忆根据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炉香》改编的文学剧本,通过讲述上海女学生葛薇龙在乱世中的求学、成长、爱情与沉浮,展现了其从天真烂漫的少女到成.人后的心路历程。
生活忙碌而浮躁,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压力。你有没有想过停下脚步,屏蔽身边的喧嚣,静静倾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嘘,闭上眼睛,深呼吸,放轻松,那些细微的声音就会慢慢浮现。这是一本寻找呼吸的意义的书,也是一本寻找生活真谛的书,更是一本心灵旅行的书。主人公小路是每个人心中的孩子。呼吸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他或者她,什么都可以承受的爱情吗?是怀着任何力量都无法击破的执著,用力享受各种次吗?是在孤单的旅途中,寻找失去的真实吗?还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爱我们的亲人?“呼吸”这个我们平常视若无睹的小事情,忽然变成一个隐喻,一个关乎“成长”的童话。在这部以涂鸦手法创作的青春绘本里,作品的外在虽为涂鸦,而其内在,却充满了探究生活的执著与爱:爱是失望,也是快乐;爱是痛苦,也是迷藏;爱是自然,也是本能“就像冰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