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陷区戏曲研究》属于中国现代戏曲史研究的一部分,主要探讨抗战时期沦陷城市的演艺生态与戏曲的生存状况。当时在日伪当局的统治下,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的政治环境、时代主题、经济状况、民众心态均有明显改变,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演艺生态。虽然戏班、艺人聚集于此,从事戏曲的创作、演出和改革,但他们需要在侵略者控制、利用的夹缝中努力求生。这里的诸多剧种陷入了不同的境遇,从业者的志趣、立场出现明显分化,戏曲编演也有了正反两面独特的题旨和追求。因此,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我们试图了解上述变化对戏曲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并用历史经验、戏曲规律为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热点问题提供借鉴。
《野斑马》是以动物为表现对象的拟人化舞剧作品。其构思巧妙,情节感人,形象生动,在弘扬真善美之大爱的同时,每一个舞段都充满着活力。该剧音乐创作历时十三个月。作曲家力图把动物世界外在的鲜活灵性和人类世界内在的至纯情感完美细腻地融合在一起,“动”则惟妙惟肖,“静”则难以忘怀。
正字戏,又称正音戏,是一种多声腔古老珍稀剧种,曾流行于粤东地区和闽南一带,现已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该书主要是研究正字戏的音乐声腔,该书从综述、正音曲、昆腔、杂调、伴乐、锣鼓谱、乐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梳理,很多曲谱故事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曲谱多选自古本曲谱,并被搬上戏台反复演唱,该书具有保护和传承正字戏的重要意义。该书作者彭美英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
注:书籍颜色、尺寸、重量以收到实物为准。(本店提供图片仅供参考)
《野斑马》是以动物为表现对象的拟人化舞剧作品。其构思巧妙,情节感人,形象生动,在弘扬真善美之大爱的同时,每一个舞段都充满着活力。该剧音乐创作历时十三个月。作曲家力图把动物世界外在的鲜活灵性和人类世界内在的至纯情感完美细腻地融合在一起,“动”则惟妙惟肖,“静”则难以忘怀。
20世纪初,戏曲研究作为文学艺术的独立学科逐步开展起来以后,一些戏曲研究家开始注意了戏曲史料、论著的搜集整理及辑佚工作,陆续把它们汇编起来,刊刻或排印成书。最早刊印的是1917年武进董康辑刻的《读曲丛刊》,通行本收入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等古典戏曲史料、论著7种,系采用善本重新刻印。其后有海宁陈乃乾于1921年、1952年先后编辑了《曲苑》和《重订曲苑》,系据《读曲丛刊》影印,又做了补充,后出的《重订曲苑》,已增收到20种1932年上海正音学会又据《曲苑》,《重订曲苑》加以“增订”,扩充为26种,出版了排印本的《增订曲苑》。校印不精,舛误较多。1940年江都任二北又编辑了《新曲苑》,它是“辑坊间《曲苑》一书所未收之曲话、曲韵”而成的,共收35种,由中华书局排印出版。随着戏曲研究的深入,戏曲史料汇编工作逐渐走向专门化和系统
《浙江省新时期很好剧作选》一书全四册, 收录了77部40年来在浙江上演的具有代表性的很好戏剧新作,对浙江,它自然是新时期以来戏剧创作成果的汇集;对新时代的中国戏剧,它也是一个重要戏剧创作流派与浓郁创作风格的学术呈现,历史记录。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拥有十多年手作经验的道具师,她将自己接触过的所有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心得凝结成本书分享给读者,希望能为读者解答一些行业困惑。此外,作者还提供了道具师的职业规划供诸者参考。道具制作是一个需要积累、反思和熟能生巧的过程,只要心中有一份执着和热爱,什么时候入门都不晚。本书共3章,首先讲解了29种主体材料、8种表面处理材料、10种上色材料、11种黏合材料的使用方法,以及3种上色手法等;然后讲解了14种切磨工具、5种黏合工具、11种雕塑工具、7种翻模工具、4种上色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15种其他辅助材料和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接着开始正式动手制作道具,包括配饰的制作、铠甲版型解析、武器的制作、雕塑和倒模的制作。最后的附录部分讲解了道具的存放和养护方法,展示了一个特效化妆作品。
京剧,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经不再立专行。其余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生行》主要介绍京剧生行的历史脉络、分类、名角,全书配合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文史馆组织拍摄的京剧剧照,以通俗流畅的文字全面介绍京剧生行的艺术特色,挖掘京剧生行的艺术之美,从而折射出京剧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为京剧的传播和传承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京剧真正成为一门美美与共的传统艺术。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戏曲志编纂过程中,由各地文化部门发掘、整理地方戏历史文献,组织老专家、老艺人撰写同忆和研究文章,或请他们口述其亲历亲见的历史,加以记录与整理,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地方戏曲史料。时过境迁,随着剧种的消失,老专家、老艺人的去世,这些史料已成为地方戏研究的一手资料,更形珍贵。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这些资料基本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印行,并未正式出版,随着各地戏曲志编纂工作完成,原编志单位的撤销,这些资料日渐流散,令人痛心。由傅谨先生主持的《地方戏曲文献汇编》尽力汇集这批珍贵史料,加以整理校订,为地方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基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地方戏曲文献汇编·天津卷》所收为《中国戏曲志天津卷资料汇编》首
本书以1950年8月为界分为“戏班时代”“剧团时代”两个时期, 共分四章。根据田野调查的情况和相关的文献资料, 梳理戏班时代缙云县各个剧种的发展历史、剧目流变和艺术表演成就等, 考察缙云县自有祠堂、庙宇以来的戏台发展的情况, 尽可能还原各个时期戏台的历史状貌, 明确戏台在婺剧传播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剧团时代指自1950年8月始至2020年止缙云县各婺剧剧团发展的历史阶段。共分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