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字韵》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王志直研究员创作的一本关于秦腔声韵学专著。秦腔、京剧、昆曲与诗词一样,都是很讲究声韵的,不知声韵就永远入不了秦腔的门,这本书是王志直研究员数十年从事戏曲研究与教学经验的结晶,是如何才能唱好秦腔的基础教材,读了这本书就能懂得把秦腔唱得更好更美更加字正腔圆。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涉及秦腔中语音唱腔的发音方法、秦腔唱法的发展规律和动向的研究与解读等;下篇选编了作者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秦腔的历史源流、剧种的语音特点、唱法特点特色以及剧目的评论性文章等。
这是一本对河南经典戏曲剧目深入研究的评论文集。作者张凌羽为上海戏剧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她以扎实的理论功底,深情诠释了家乡河南流传甚广的部分戏曲经典剧目。本书稿所选研究剧目有豫剧《花木兰》《花枪缘》《秦雪梅》《桃花庵》《三拂袖》《朝阳沟》等,其共同点是在漫长的演艺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已被公认经典化;且多从戏剧故事发生的深刻社会背景中剖析其创作规律、艺术特色和引发的社会效应;又无一例外从女性视角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入情入理,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方法加持,又有从常理共情的文学表述。
本书从探讨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基础和理论渊源出发,比较详尽地呈现了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形态流变历程,并对其形态语言要素与审美特质进行剖析,力争在追溯中外数字化剧场艺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建构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理论空间,为当代中国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课题主要由数字化剧场艺术的历时性艺术流变和共时性特质阐释两部分构成。历时性部分从历史发展维度出发,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观念史、形态史进行脉络梳理与实证研究,试图为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生存历程绘制一个较为清晰的地图或谱系;共时性部分着重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身体、空间、时间要素进行集中解读,进而对数字化剧场艺术的美学观念做本体性阐释,分析隐含在诸多艺术要素之中的美学特质。 本书充分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力争较全面反映西
《戏剧评论》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创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戏剧评论集刊。本刊旨在刊发高水平的戏剧评论,重视戏剧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探讨,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加强海内外剧评人的联系与交流,为致力于戏剧评论的专家学者与中青年批评家提供交流平台。本刊每年1-2期,内容涵盖剧目评论、现象批评、名家谈戏、外国戏剧批评等议题,重视批评的学术性和理论体系,强调批评的多样化和前沿性,紧抓中青年戏剧评论梯队建设。此刊的创办,对于推进上海戏剧学院中国话剧研究中心的“戏剧评论”专业建设、搭建戏剧批评平台不无意义。本刊为第三辑。
《三岛由纪夫戏剧十种》(上下册)选取了三岛戏剧中极具代表性的十部作品,《绫鼓》《葵上》《鹿鸣馆》《早晨的杜鹃花》《蔷薇与海盗》《熊野》《黑蜥蜴》《萨德侯爵夫人》《长刀之夜》《癞王台》,其中多次为首次中译本出版。本书试图以戏剧家身份为切口,从三岛瑰丽而暴烈的戏剧作品出发,还原一个更为完满的三岛由纪夫文学版图。
这是一本事关贵阳戏剧的书。《贵阳戏剧史话》以史话为体裁,材料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主要论述了贵阳戏剧的来龙去脉,贵阳剧种剧团的流转演变,贵阳的剧目、戏论和剧评,贵阳的演出场所,贵阳演出市场的发端与发展,贵阳戏剧的几次重大改革,等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也为贵阳的戏剧史留下不少珍贵资料。本书还辑录了一百位贵阳菊坛老一辈艺术家、剧作家和部分优秀演员的生平,为他们立此存照,为贵阳的戏剧史留下宝贵的资料。
暂无内容简介。。。。。。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的《义乌曲艺选(第2辑区域文化)》收录传统道情曲目《龙凤玉环》。讲的是宋朝首相之子陆凤阳奉母命赴京探父,正遇奸相之子庞云彪强抢民女,陆凤阳打抱不平,为救民女失手打死庞云彪,由此引出一场弥天大祸。 庞国丈为争夺首相之位,借机陷害忠良陆云忠含冤绞死午门,陆娘娘问罪冷宫,刑部大堂撞死金庭,开封知府含冤吞金 幸喜贤良冷宫之中产下一条金龙,大宋后继有人。保国忠臣寇元、狱禁官吴进偷梁换柱,舍子(女)冒死调换。神宗昏庸无道,听信奸佞,贤良也被绞死午门。东宫太子历尽艰险死里逃生,保国忠臣与败国奸佞进行生死较量,终于除尽奸佞,保住东宫太子顺利接位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