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地唱书到百花盛开:越剧发展历程、从三件头到中性景片:越剧舞台艺术、从呤哦南北调到流派纷呈:越剧唱腔流派、从唱书书目到创编新剧:越剧经典剧目、从半职业艺人到名家辈出:越剧代表人物、从小歌班到集团剧院:越剧主要团社。
20世纪80年代,浙江、上海两地均形成了一批有学术影响的越剧研究成果。《越剧文化论》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从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审视越剧的发生、发展、繁荣的方方面面,并首次提出越剧是江浙文化、吴越文化、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的独特载体和鲜活代表的观点。全书从区域经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越剧的产生与发展,并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科视野与立场来阐述越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论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及价值取向,揭示了越剧发生发展的文化环境与艺术特色,以及越剧在中国戏剧史、文化史,特别是江南文化(长三角文化)中的价值、作用与地位。
无
《戏剧符号学》:尽人皆知或自以为知,戏剧不可阅读。出版商们深谙于此,惜哉!他们只出版那些在课堂里学习的剧本。教师们对此也不糊涂,他们在解释或试图解释一部戏剧作品时难以摆脱烦恼,因为钥匙另有所在。演员、导演们对此自以为比谁都要清楚,因而对任何学者的注释都有点儿不屑一顾,把它们看作是毫无用处的赘物。普通读者同样也深有体会,每当他们斗胆尝试时,便会掂量到阅读一部绝非为消闲而写的文本的困难。确实,并非人人具有演戏“技艺”的天赋,更不具有虚构一场演出所必须的特殊想象力。剧本虽然人人都读,但作为一种个体活动,这种阅读
《闽南戏曲欣赏》将作者发表于影视、报刊的l00多篇文章排列组合,出版发行。全书分为南音、戏剧、民俗、书评四个部分,基于以下思路:其一,南音。可谓之闽南音乐的母音,也称为南曲,具有千年史,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部分包括名曲创新、曲目赏析、论文等。其二,戏剧。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师公戏的基本音乐是南音。歌仔戏音乐并非南音,但其锦歌却是闽南戏曲的一大门类。它们和南音共同组合成海峡两岸和世界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至于昆剧、越剧、黄梅戏,因其对闽南戏剧产生影响,因此,将其列入其中。其三,民俗。闽南戏曲赖以生存的土壤是闽南民俗文化。戏曲与民俗原本合二为一,后来因艺术发展派衍而生独立艺术门类,但二者仍然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闽南各地村舍凡“佛生日”或民俗节,都要请戏团去演出。民俗节成
本书从内容上看,有的故事情节不够连惯,格式不够规范,有病句、脱节、剧名相同而内容不同等等。有的剧本记录中没有出现全剧人物名称,只有担纲角色谓称。这也是婺剧早期出现的一种独特记录方式.这在全国戏曲剧种中都是极少见的“单色本”记录剧本。婺剧前辈称为“拆纲”(注三)。“拆纲”语句在结构上经常会出现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之处,这与婺剧生长在多方言区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就全国而论,北方语言较统一,南方语言多样化。而浙江浙中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一个县(市)的语言都有南北东西的区别。例如,永康与东阳的交界地距离还不足一公里的范围内,语言声调就完全两样,这就是区域的特性,并因此引起了婺剧语音不同,语间引化为声腔。举两个舞台词语为例:“成王霸业”,江山腔为“成王拜月";兰溪腔为“擒横摆越”;又如“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