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项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杭州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清末民初盛行于杭州,并在上海、苏州等地产生过一定影响。它采用杭州方言,曲调诙谐,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取材来编排故事,深受杭州一带民众的喜爱。
《黄梅戏人物》由胡亏生所著,共评价了黄梅戏界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分别是严凤英、王少舫、陆洪非、时白林、金芝、胡连翠、黄新德、丁同、、吴亚玲、李文、韩再芬、赵媛媛、熊辰龙等。《黄梅戏人物》通过对黄梅戏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有成就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戏曲人生的艺术实践与风采的记述和评论,既使读者感受到他们作为单个人鹤立鸡群的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和舞台风貌,又使读者感受到整个黄梅戏艺术薪火相传的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在第十六章《未来的星空》和附录《出戏出人的平台与窗口》两个篇章中,还简要介绍了2006年新评出的“五朵金花”和2007年“寻找到的七仙女”,以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的情况。思想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独到,材料翔实,体系完整是该书的最主要的特点。
二者都是指广肘戏班,是同一剧种在不閘叫代的称呼,代表了广府戏班发展历史的两个阶段。“红船班”代表的足传统乡村粤剧,它以广大农村及乡镇为演出阵地,以“红船”为戏班的运输丁具和艺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放称作“红船班”。“省港班”代表的是现代都市粤剧,出其主要巡演于省城广州和香港、澳门等大城市,故称“省港班”。由于城市之司的陆上交通方便队捷,古老的红船已不能适应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方式,因而在省港班兴盛之时,红船虽没有消亡,但其功能已大大消减,仅限于运载衣箱画景及偶尔下乡演出之用,“红船班”变成了“落乡班”的代名词,而省港班则取代了红船班的地位而成为广府戏班的代表。 《广府文化丛书:广府戏班史》以广府戏班的发展历史为序,共分七章。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千余年来,影戏源远流长,几乎遍布全国,它生存于乡土百姓中,成为民众特别是偏远山区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伴侣。以关中影戏为核心的关中影系在陕、甘、宁、青、晋、川、豫西等广大地区生生不息,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演绎着一曲又一曲祭祀礼仪、祈福禳邪、娱神乐人的俗乐,具有重要的民俗特性和教化功能。《关中影戏叙论》主要介绍了关中影戏的历史流变、传播分布、剧目剧本、音乐唱腔、班社组织、民俗特性、雕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曾是“妓曲”,在明清时期的青楼妓馆中流转徜徉,昆曲又曾是“酒曲”,在文人酒客的金樽檀板间缭绕迷离。昆曲曾是“吴声”,与吴越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昆曲又堪称“坤曲”,她优美凄迷正如江南纤美小巧的吴妓。一部昆曲史,倘若假以的视角,也许会平添几分清晰、几分生动……
越剧在百年诞辰和进入上海九十年之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义化遗产名录”,这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戏曲艺术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尤其对越剧存新百年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越剧犹如一条溪水,从浙江嵊县的山野发源,汩汩流出,流进上海这个中外文化交汇的“海”,变得蔚为大观。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郭汉城先生说:“越剧是中国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越剧》卷一书记述了上海越剧发展的轨迹、文化品性、艺术特色、经典剧目等各方面情况,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越剧艰难曲折又曾有过辉煌的历史。这部历史,是越剧几代人共同写下的,其中交织着多少汗水与血泪、苦恼与希望、奋斗与追求。每个想了解上海文化特色和越剧艺术的人,看了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清丽妩媚见长,秉承了优雅的美学传统,带有浓重的文人气息,一言一动皆温文尔雅。诗歌和音乐构成昆曲的灵魂,音乐美妙婉转,唱词充满诗意。身为心理学教授,作者在欣赏昆曲时,极富创见性地借鉴了艺术心理学专业的诸多理论和概念,深具启发意义。本书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对昆曲的独特理解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昆曲及其相关知识的介绍,亦是作者研究赏析昆曲经历的记录。
张艳梅的这本著作《中国越剧走向何方(近20年来中国越剧研究)》共六大章节,从当代越剧生存现状和走向探索中提炼出六大问题,梳理和剖析了越剧在进入现代化社会和语境中的诸多困境和种种探索,以及越剧界的前辈和今日不甘寂寞的探索创造者的活跃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深刻地抓住了当代越剧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中国越剧走向何方(近20年来中国越剧研究)》的一个特点是历史观念和美学观点相结合,对越剧的历史和现状的种种问题都有冷静、独立的思考和分析。
沪剧发源于黄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音乐唱腔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据1796年的史料记载,从最早的花鼓戏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沪剧从发源之初起,就形成了反映现实生活的传统。早期对子戏、同场戏以说新闻、唱新闻的形式描绘了清末市郊乡镇的世俗风情。进入市区后又演出了大量的时装剧,从不同的侧面相当完整而生动地表现了上海十里洋场的都市生活风貌。在全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沪剧独树一帜,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剧作为主要演出样式的艺术道路,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沪剧反映的是城市生活,演绎的大多是大城市的生活戏。 岁月流逝,一代又一代的沪剧人以坚忍不拔的努力,使沪剧艺术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生存发展,不断登上新的台阶,走向新的繁荣。呈现在您眼前的这本书,记载了沪剧艺术两个多世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