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牡丹亭》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儒生陈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手持一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沉浸在此梦中不能自拔,因为思虑过度,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下。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中国戏曲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戏曲百花园中,除了众所周知的 国粹 京剧和 百戏之祖 的昆曲之外,还有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无论从受众群体还是从覆盖区域来说,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中国戏曲的主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种地方戏曲,地方戏曲也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的地方戏曲,我们也可以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 由栾波*的《地方戏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是一本有关中国地方各种戏曲艺术的知识普及读物,书中并无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也不存在民族宗教及政治问题。全书详细介绍了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河北梆子、秦腔、川剧、晋剧、粤剧等9种在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从历史、剧目、演员、院团等多方面尽可能地为读者展现这九种地方戏曲剧种
中国昆曲是戏曲百花园中*有文化品位的一个剧种,由于她在中国的17、18世纪曾经掀起过长达200年全国范围、不分阶层的社会性痴迷,更由于她曾经在中国剧坛一枝独秀近300年,对后来许多新生的地方性剧种都有滋养培育作用,使她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百戏之母、百戏之师,在中国的文化史、戏曲史、文学史、音乐史、美术史、剧场史、演出史等领域享有无可匹敌的崇高地位,同时昆曲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一员,对其进行研究整理、发扬光大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的。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昆曲知识的普及读物,经初审仔细审读,书中没有涉及民族宗教政治等需报送备案的内容。全书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讲述了昆曲数百年间流布全国各地的历史发展传承、昆曲中*代表性的一些底蕴深厚的代表剧目、昆曲美轮美奂的表演艺术以及昆曲发展长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是在中华民族丰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经长期历史衍变逐渐发展形成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少数民族群众认识历史、塑造自我的重要手段,而且具有沟通心灵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效应。它以丰厚的文化积淀、特有的艺术风采,完成着自娱、娱人和高台教化的历史使命,在人类进步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它们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有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增强民族团结与凝聚力。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知识的普及读物,全书内容仅限于介绍各种少数民族戏剧的起源、分类和艺术特征,并无涉及重大政治宗教备案内容,亦不存在影响民族团结、与现行国家民族政策相悖的内容,可以出版。全书以民族为分类,分为藏戏、傣戏、蒙古戏、维吾尔剧、壮剧等,详细介绍了这
《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以《琵琶记》与四大南戏(荆刘拜杀)以及南戏化的《西厢记》为对象,分析明清时期各地方剧本的文本流传、变异与社会性质。通过比对各地版本的唱词与宾白,可以发现吴本出现于明代前期,夹带方言,表现素朴,应是江南乡村演剧的古本;与此相反,南京或杭州刊行的京本是适用于宗族家堂演出的雅本;闽本处于从乡村到宗族的过渡阶段;徽本歌词保留了古本原貌,但增补大量通俗宾白,是供下层小民享用的市场俗本;弋阳本属于同类俗本,但稍微雅化,可说是江南普及本。《古典南戏研究(乡村宗族市场之中的剧本变异)》中总的来说,明代前期乡村戏台演出的古本发展到明代中期,以闽本为节点分化为两种,一是宗族家堂享用的高级京本,一是市场戏台演出的下级徽本,这反映出明代嘉靖以后的社会变革
......
昆曲不是一种柔美小技,也不单单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范式、戏中*、曲中之神,昆曲格律之中正,运气吐字之松沉,曲牌结构、舞台魅力和音乐节奏之中庸圆融,都可以让人心生敬畏,不敢造次。 作者用优美简洁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昆曲从诞生在江南的命中注定到六百年的昆曲梦娓娓道来。在书中,昆曲不再是高冷难懂的阳春白雪,而是魏良辅的昆山腔、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沈璟的“吴江派”、汤显祖的“临川派”、《牡丹亭》,是传奇里的故国旧家,是行当、唱功、做功、舞美这些美好的名词……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水磨调里慢慢沉醉吧
徽剧是中国戏曲 活化石 之一,它身上有着我国古代戏曲从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的痕迹,同时也保留了许多高腔音乐和目连戏音乐,其舞台表演也表现得很古朴,但是随着清末民初京剧的漫延,安徽等地的徽剧也逐渐京剧化,徽剧在当地基本消亡,但是婺源徽剧由于受京剧回流的影响较少,因此其身上仍保留了许多老徽班的特色,包括它的剧目、唱腔音乐、演出习俗以及表演体系,这些对今天的戏曲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与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追溯了婺源徽剧的产生和发展,繁荣与凋敝以及抢救与挖掘的历史沿革。
戏曲艺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早已经湮灭无闻,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任由后人凭吊和哀思。但中国戏曲在经历了古代歌舞、说唱艺术、滑稽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共同哺育和漫长的发展历程之后,成长为艺术殿堂的宠儿,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艺术奇葩,直到今天仍然活生生的呈现在舞台上,这是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 本书是一本有关中国古代戏曲知识的普及读物。全书从古代戏曲的起源、形成、繁荣、辉煌及新生入手,讲述了中国古代戏曲从远古萌芽到参军戏再到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整个发展历程。全书内容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流畅,并配有大量富于艺术表
京剧打击乐是京剧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乐队中起着主导作用。京剧打击乐之首是板鼓,板鼓的指挥手段分为两大系统,即单楗指挥系统和双楗指挥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完善的指挥规范和套路,对这种规范和套路一般称为 鼓套子 。 鼓套子 即鼓师为衬托各种唱腔过门,以檀板和鼓楗按上述两种指挥系统的规范和套路,在单皮鼓上演奏的各种鼓板套点。它与唱腔过门相互配合,为旋律支撑节奏。京剧唱腔过门 鼓套子 程式繁多,用法各异,作者凭多年创作经验,对前人演奏法加以分析、提炼,找出规律行的东西,进而上升到理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该稿专业性强,作者旨在总结前人成果,加以改进,形成一套传承后世的研究成果,以方便后人借鉴使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有:殷代故事戏,周代故事戏,秦代故事戏,汉代故事戏,三国故事戏,两晋及南北朝故事戏,隋唐故事戏,五代故事戏,宋代故事戏,元代故事戏,明代故事戏,清代故事戏,朝代不明故事戏,剧目探析《介山记》,剧目探析《浣纱记》,剧目探析《六国封相》,剧目探析《鲁大夫秋胡戏妻》,剧目探析《汉宫秋》,剧目探析《琵琶记》,剧目探析《击鼓骂曹》,剧目探析《义勇辞金》,剧目探析《古城记》,剧目探析《美人计》,剧目探析《草庐记》,剧目探析《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剧目探析《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目探析《麒麟阁》,剧目探析《沙桥饯别》,剧目探析《粉妆楼》,剧目探析【《太白醉写》,剧目探析《长生殿》,剧目探析一名《满床笏》,剧目探析《牧羊宝卷》,剧目探析《二度梅》,剧目探析《紫钗记》,剧目探析《红
藏戏是现存中国戏曲剧种中为古老的剧种之一。据传广场演出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其他一些大剧种,如京剧、昆曲、川剧等,历史都比藏戏短。藏戏源于西藏各地,流传在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基本没有受到外界或外民族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它们不仅在国内戏曲艺术中非常奇特,而且在世界各国的戏曲艺术中也是十分罕见。李云、王文章主编的《藏戏》力图以翔实的材料、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图片将这一古老神奇的文化形态——藏戏艺术呈现于读者面前。
厉震林 1965年生,浙江省东阳市人,文学(戏剧学)博士,博士后,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演员文化和导演文化研究,出版学术著作11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30余篇为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全文或摘要转载。除了从事学术研究,还进行文艺创作活动,出版有《童年方舟——厉震林剧作选》,拍摄有电视剧代表作品《康熙王朝》等多部,并担任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上海黄河影视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等职务。获得“金鹰奖”、“曹禺奖”、“田汉奖”等*和省市级各类学术和创作奖项30余项,为*艺术类专业戏剧、影视、广播教学指导委员会特邀专家,为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研究员、客座教授和学术委员,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委员会等多
《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张云霞越剧唱腔精选》将张云霞*精华的曲目统统收入其中。 张云霞的唱腔别具一格、委婉细腻。初宗 袁派 ,后兼蓄并收。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唱腔华美,塑造了大批传统剧和现代剧中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本书以菏泽地方戏曲为研究对象,以 音 地 人 关系为理论基础,借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从音乐地理学的视角,探寻 人 地 关系对菏泽地方戏曲生成、演进、储存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所记潘伯英、黄异庵、杨振新、曹啸君、尤惠秋、邢瑞庭均为苏州弹词界造诣优秀的前辈艺术家,他们引经据典,面风、手势、眼神配合到位,表演炉火纯青。书中客观记录了他们跌宕动人的艺术生涯,展示了他们对弹词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弹词艺术凝结着他们毕生的追求与不懈的奋斗。他们既是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又通过各自长期的艺术实践在说噱弹唱演诸方面,独具风格,自成体系。本书为研究苏州评弹历史,传承评弹艺术,发展与创新评弹事业提供经验和指导。
这是一本对昆曲艺术进行介绍和赏析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来对昆曲艺术感悟的总结。昆曲,是一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有天生的优势,也先天地注定不易传承。针对当下人们对昆曲的了解情况和曲艺传承现状,作者立意于解答 什么是昆曲 怎样看待昆曲 如何传承和发扬 等问题,以独特的视觉赏析昆曲珍本,探索昆曲历史,为读者阐释了昆曲文化魅力,分享了在剧本、表演、人物、风尚、演变诸方面的收获。全文围绕昆曲曲本、昆曲文化,昆曲历史、发扬传承等方面,分为 感悟 品味 读史 沉思 行屐 五个章节,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昆曲,领略昆曲艺术魅力,进而引发社会对昆曲传承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