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通俗有趣又不乏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 绪论 概述宁波地方戏曲之于宁波地域文化的意义。后分为四个部分: 戏史记忆 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展示宁波戏曲的历史面貌; 戏种概述 畅谈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四个现存剧种之古往今来; 戏目杂谈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用讲故事的方式叙写; 码头 戏事 回顾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旧闻轶事,讲述宁波城这个 戏码头 里的故事。本书既有对宁波戏曲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说,又有对戏种戏目戏事的微观解读,反映了宁波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为杭州、温州、郴州三地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汪世瑜、沈世华 、龚世葵、张世铮 、王奉梅、雷子文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川剧是中国戏曲与巴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物,其三百年多年发展过程中的几起几落,无不与巴蜀民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书是国内从民俗学视域来研究川剧艺术发展与社会民俗关系的专著。作者从民俗学和戏曲学的不同维度入手,探讨了巴蜀民俗与川剧的共生发展、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 本书研究视角独特,资料翔实,并配有数十幅珍贵资料照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戏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图书,也是广大戏曲爱好者了解川剧的一本绝佳读本。
粤剧与中国大多数地区剧种一样,根源于乡土社会的祭祀戏剧或仪式戏剧,随后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晚清民国时期,是粤剧实现城市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承先启后,是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话语并存,且相互碰撞、交融和异变的关键时期。广州是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城市之一,粤剧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广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民国时期甚至是广州城市文化的艺术折射和重要象征。因此,本书将晚清民国时期广州地区的粤剧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演出形态、传播途径、演出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变化,挖掘城市演剧的内在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戏剧研究的理论视野,为传统戏剧在当代城市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蓝本。
本书以戏曲行业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宏观考察戏神信仰的发展历史、地域分布、来源及其特点,考镜老郎神、田公元帅、二郎神三大戏神系统之源流,选取与道教密切相关的戏神和独具地方剧种文化特色的戏神作为研究个案,探究戏曲艺术(或行业)与娼妓神、音乐神、傩戏神、影戏神的近缘关系,探赜戏神信仰文化背后隐藏的伶人群体精神世界,勾画戏神信仰与早期戏剧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中国戏剧发生学的思考。
《尹桂芳越剧唱腔精选》系 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中的一本,此系列图书是按各行当的唱腔特点进行编写。书中不仅精选了尹桂芳的唱腔名段,还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剧照,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越剧名家的成长。随书还附赠3张CD,精选了尹桂芳在经典越剧中的精彩唱段。对越剧传承者和越剧唱腔音乐研究者,都是一份极好的资料,对越剧爱好者,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唱腔选集。
顾振遐(1931-2010),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戏曲音乐学会理事。文化大革命后,先后担任剧院创作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三团团长、艺术研究室主任等职。1986年担任《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上海卷》副主编。在1992年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音乐评奖中,《红楼梦》一剧的作曲,获得 孔三传 优秀音乐创作奖。
《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南京 苏州 》 为南京、苏州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张继青、范继信、石小梅、胡锦芳、李鸿良 、吴新雷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 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著名越剧艺术家傅全香的唱腔非常丰富,她灌制的唱片及各种录音资料众多。但年久失散,很难收全。《上海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傅全香越剧唱腔精选》选择1944年至1989年期间的部分有代表性的唱段,从中可以了解到傅派唱腔演变和发展过程的梗概。
《越剧名家唱腔精选》(系列)由早期越剧唱腔、 女班时期唱腔、新越剧时期唱腔、老生和老旦唱腔、 大面和丑角唱腔、男女合演唱腔(包括现代戏唱腔)等 ,以及被观众公认的流派唱腔组成。这是**套较系 统、完整地体现越剧唱腔音乐的系列书,是越剧理论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者和越剧唱腔音乐研究 者,是一份*好的资料;对越剧爱好者,是一部内容 *其丰富的唱腔选集。 《戚雅仙越剧唱腔精选(附光盘)》为该列之一, 由贺孝忠、黄德君主编。
杨守松编*的《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 精)》为北京、美国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 丛兆桓、侯少奎、张毓雯、乔燕和、陈安娜、尹继芳 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是70 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 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 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韶关戏曲卷(1949-2019)》是 广东戏剧文库 优秀剧作选 丛书之一,《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韶关戏曲卷(1949-2019)》精选1949至2019年广东地区的经典韶关戏曲剧作,从内容上看,既有经过加工提炼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剧目,也有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改变加工的经典保留目录,此外,还有新编的现代很好剧目。 《广东戏剧文库.优秀剧作选:韶关戏曲卷(1949-2019)》中的剧作立意高、唱词独具地方特色,是一套值得收藏的史料著作
本书是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之一,全书由四个单元组成, 剧史摭拾 记述了百余年来戏剧艺术在天津的历史沿革、地域特色、继承与发展,某些掌故填补了天津戏剧研究的空白。 艺坛散论 是对戏剧现状展开说理论事之作,实事求是,史论结合,展开说理有的放矢。 考异探微 考证了前人著述中的某些讹误,虽从小处入手,但对天津戏剧史学研究却具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意义。 钩沉忆往 为天津戏曲界珍闻逸事,内容新鲜有趣。本书在普及戏剧历史知识的同时传播天津地域文化,是一部史论结合、雅俗共赏的天津戏剧研究专辑。
上海音乐出版社继《袁雪峰越剧唱腔精选(早期)》出版后,此次又为 金派 越剧创始者度身定制了《金采风越剧唱腔精选》一书,黄德君主编,将 金派 音乐的个性、唱腔、舞台形象等一一呈现给广大戏曲爱好者。书中不仅精选了40首金采风老师的唱腔名段,还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剧照,让我们更加真实全面地了解金采风老师的成长。随书附赠的CD精选了金采风老师在《盘夫》、《碧玉簪》、《西厢记》等经典越剧中的精彩唱段。这本书是传承历史、丰富越剧声腔艺术的珍贵读本,值得所有的越剧爱好者们珍藏。
《梁伟平淮剧唱腔集》这部淮剧唱腔集,共萃集了他演唱过的36部戏中的68个唱段,涵盖了淮剧近30 个曲体声腔,自由灵动,异彩纷呈。既有悲怆激越的【淮调】、【大悲调】,如《金龙与蜉蝣》中 不提 防受刑戮祸从天降 ,《千古韩非》中的 郁郁飘香一壶酒 。也有优雅抒情、轻松愉悦的【蓝桥调】、 【杨柳青调】,如《长生殿 游园》中的 彩蝶花间舞双影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 王九娘带路前 面走 ,等等。 张铨编著的《梁伟平淮剧唱腔集》这些唱段正如伟平所说,唱 人 不唱 行 ,做到了根据人物的 不同处境和情感状态,唱出人物的个性来,用声音给人物以造型,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板式、曲牌,一切以 塑造人物为转移,更不是一味地 亮 嗓子, 炫技 。伟平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好嗓子,善于抒情又懂得 控制,同他的表演一样,总能做到起伏跌宕有致,
本书是国内专门研究汉剧与汉派文化的著作。在充分掌握文献史料的基础上,作者系统考述了汉剧在武汉及其周边孕育与形成的历史,还原了清末民国年间汉剧 四派归一 的繁荣景象,揭示了武汉近代都市化进程中汉剧在演出场所、舞台表演和伶人组织管理方面的变革。 本书还从 人 的视角观察艺人、观众在汉剧与汉派文化互动关系中的独特意义,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大批进城汉剧艺人的本地化,以及汉剧科班对汉剧艺人的培养情况。汉剧票友、票社与汉剧名角的双向交流,汉剧艺人在武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作为和表现,都诠释了汉剧与武汉及汉派文化之间的不解之缘。
《浙江婺剧孤本剧目研究》为 2013 年度立项的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主要是对现存的两本婺剧手抄孤本进行的整理研究。该书将手抄孤本进行扫描影印的同时,对其中的内容作了初步的文字与符号整理,并以“按语”的形式对一些婺剧抄本特有的语言符号加以了解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