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清曲这一古老曲种,今天仍有强大的艺术魅力。对这样的优秀古典艺术,进行一番全面的、认真的探索和研究,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光荣也十分艰苦的任务。本书对扬州清曲的形成和盛衰、曲目和唱本、曲牌和音乐作了系统的探讨,为复兴和弘扬这一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相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只用短短的一段话语,就能让大家捧腹不已,其艺术感染力极强。我们观看相声,一般只记住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不知道艺术家们在舞台背后创作的艰辛。本书以朴实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我国从古到今一代代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的非凡表演和艺术历程,以故事贯穿整个相声艺术发展史。读者能从富有趣味的语言中学到更多的相声知识,体会更多的艺术乐趣。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不错》三本。《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是“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相声艺术教程(入门级)》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是中国戏曲评论文集,《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是由当代学者、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戏曲评论家吴小如著。《看戏一得:吴小如戏曲随笔》精选了其对多部戏曲进行的评论。让读者能够尽可能了解中国的国粹精华,带给热爱戏曲的朋友新鲜的阅读快感。
本书是为农民朋友编写的一部农家乐相声集子,全书选取19篇精彩相声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妙趣横生,通过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讴歌美好新生活,扬善颂美,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希望本书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知心朋友,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从五个方面来展现评弹艺术的生态,而这五个方面又各自构成了一对关联。“吴地因缘”写的是评弹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地域文化给予评弹怎样的滋养,评弹又为苏州增添了怎样的文化因子。“江湖际遇”,是写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空间上说,书场也构成了一个“小社会”。“书里乾坤”是写人与书的关系,前辈艺人马如飞说:“一部南词,半生衣食。”书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谚又云:“人说书,书说人。”人与书构成一种互文、共生的奇妙逻辑。“雅俗之间”是写评弹中雅俗关系,雅俗的互动、冲突,由此形成的张力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发展。“光前裕后”则是写旧与新、古典与当下、传承与创造的关系。
修生学兄新著《元杂剧史》出版了。他嘱我谈点感受。我虽浅陋,但也略知著述的甘苦,知道这部著作的分量,本着向他学习的精神,便欣然从命了。 我和修生学兄相知多年了。记得在打倒“四人帮”以后,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准备重新出版。当时,修生兄等一批参加该书修订的年富力强的学者,集中在中山大学,和王季思老师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趁此机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邀请修生兄作了学术报告。那一天,教室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修生兄声音洪亮,神态从容,条分缕析,新见迭出,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我坐在后座,仔细聆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记得听课后,季思老师嘱我认真向兄弟院校的同辈学者学习。我自知一向浮躁,更应多向严谨沉稳、功底扎实的修生兄求教。此后,我们又都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常有机会在工作会议和学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曲艺》选取了曲艺这个优秀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优秀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
本书分析了浙江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以及戏曲艺术变革和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情况。本书的出版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有实际价值,对建构融入新兴技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普及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相声是语言的艺术,它的表演要求语言精练,活泼犀利而又幽默含蓄。它的语言是艺术化的口语,又是生活化的文学语言。 本书集中收录了德高望重的表演艺术家张寿臣的主要代表作品40余万言,具体地体现了张寿臣相声艺术的成就和风格。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戏曲研究》杂志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57年,1980年复刊,是当代戏剧史上创办早的戏曲学领域学术杂志。本刊关注理论与批评发展,重视现状研究,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戏曲的传承与变革。自复刊以来已出版了93辑,每辑约30万字,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4-2015)来源集刊。
本书内容介绍:曲艺的“说唱”是通过“说功”和“唱功”,包括表情动作、身段舞蹈等辅助表演的“做功”来完成的。其中“说功”讲求吐字、摹神、使噱、变口、贯口、批讲、口技等功夫的运用;“唱功”讲求行腔、送字、传声、抒情、酿味等功夫的运用;“做功”则讲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及点到为止的传神示意。使用的道具,或以鼓、板等乐器兼用,或以扇子、醒木、手帕充任。其中,虚拟示意表演的写意性很强,所谓”转一个身十万八千里,换一副相老叟成孩童”。但无论怎样“做”,都要求不使其破坏听众对“说唱”的“听觉”欣赏,分寸感要求极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决不能忽视文化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不仅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相声,是曲艺的一种。起源于北京,一般认为在清朝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而成,以引人发笑给人愉快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表演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一人表演)、对口相声(二人表演)、群口相声(三人以上)。过去主要用北京话说讲,后来又出现了以当地方言为主要特点的“方言相声”。 相声形式简单、表演活泼、讽刺性强而深得民心,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 本书为主要介绍了相声的表现形式、相声的语言特色和表演特色、相声发展的“地方化”等有关内容,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本书为中国昆曲艺术研究的论文集,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介绍以传播昆曲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所进行的展览回顾、文创推广、档案管理、志愿者工作等,聚焦博物馆工作内容的研究;第二,记录昆曲发展及推广过程中主要材料及人物相关的传承及保护历程,进行叙述与研究;第三,介绍昆曲相关曲谱文物收集及拯救的来历等,属昆曲史料整理相关研究;第四,关于昆曲名家的表演艺术研究。本书作者皆来自与昆曲相关的不同领域,其中包括昆曲博物馆的从业人员、昆曲专业表演及史料研究者、昆曲保护倡议者、及能够整理老艺人口述昆曲发展的研究人员等。本书内容涉及昆曲相关的领域较为丰富,部分材料极为珍贵,其中文章行文较为流畅,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适合昆曲研究者及爱好者阅读。
本书分析了浙江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以及戏曲艺术变革和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情况。本书的出版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有实际价值,对建构融入新兴技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普及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