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五个方面来展现评弹艺术的生态,而这五个方面又各自构成了一对关联。 吴地因缘 写的是评弹与苏州的关系,苏州地域文化给予评弹怎样的滋养,评弹又为苏州增添了怎样的文化因子。 江湖际遇 ,是写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空间上说,书场也构成了一个 小社会 。 书里乾坤 是写人与书的关系,前辈艺人马如飞说: 一部南词,半生衣食。 书是艺人的衣食父母。艺谚又云: 人说书,书说人。 人与书构成一种互文、共生的奇妙逻辑。 雅俗之间 是写评弹中雅俗关系,雅俗的互动、冲突,由此形成的张力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发展。 光前裕后 则是写旧与新、古典与当下、传承与创造的关系。
《蔡正仁昆曲唱腔精选》收录了蔡正仁先生擅演的十五出戏的百余段曲牌,包括《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荆钗记》《邯郸梦》《玉簪记》《千忠戮》《雷峰塔》《红梨记》《铁冠图》等经典名剧,以及《蔡文姬》《班昭》《桃花扇》《曲圣魏良辅》等新创剧目。书中,蔡正仁先生对每出剧目的传承、编创以及演唱重难点等进行了阐释,既可清晰地看到其渊源有自,师承有道,同时又更有传薪发展,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在编撰此书时,蔡正仁先生常强调,演唱昆曲需特别注意腔格、咬字以及发声方法等问题,所以书中蔡正仁先生通过一段小视频,亲自示范解说了昆曲演唱的正确方法,相信读者可以从中感知他对昆曲艺术传承的认真、坚持和期许。
在《绣像双金锭全传》残本回中,开头就是王香(王玉卿之父)自述:“下官姓王名香,扬州府江都县人氏。”回目的标题为“本贯扬州太守二甲进士出身,浙江抚院特题荐钦取山东为大巡”。这也表明,《双金锭》弹词从一开始就与扬州有关系,可以说,张慧侬专著的《双金锭(扬州弹词)》是扬州弹词中少有的以扬州为主要地理背景的作品。其中涉及扬州风物之处虽然不算太多,但在阅读时也可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教益。这也是我们乐于花费大量精力整理此书的原因之一。 此次整理的扬州弹词《双金锭(扬州弹词)》,主要依据张慧侬先生1986年7月的手稿本《双金锭)x三十册)。同时,适当参考了五六十年代江苏省剧目工作委员会编印的铅印本《双金锭》(四册)。因手稿本缺第五回,以铅印本相关部分插入补全。另有1985年12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话本小说《双
本书汇集了十部中国古典名剧,包括《救风尘》《墙头马上》《西厢记》《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并对这些戏剧进行注解。
《欢乐开怀》作品集收录了本次大赛的全部获奖作品和部分优秀参赛作品,其中不乏民警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作品,更有名家专业指导创作的上乘之作。这些作品主题突出,形式多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高度统一,涌现出了许多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公安生活、讴歌民警牺牲奉献、彰显和谐警民关系的好作品,展现了公安机关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事件中勇挑重担、不辱使命的忠诚本色和崇高的精神风貌,充分反映了人民警察火热的战斗生活。例如,小品《一付三脚架》、《今夜有雨》和相声《奥运行动》、《我和它的故事》等作品,形象地再现了奥运安保工作中民警舍小家、顾大家的敬业精神。小品《沟通》、《印象》、《马寨警务室》等作品,生动地反映了社区警务室的点滴故事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小品《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一定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
本书以梁厚民口述,张文娟整理记录的方式,完整记录了梁厚民自幼年时的成长经历,以及作为一名快板艺术大师一生执着艺术,为自己热爱的快板书事业不懈奋斗的历程,并且还首次讲述了与其夫人李如玲相濡以沫的生活故事。 本书收录了一篇梁厚民的自序,并有两位梁厚民的好友朱光斗和李立山为本书做的序。正文有五个部分。*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童年在故乡出生到大学后求师李润杰未果。第二部分讲述了梁厚民从事快板书艺术的历程并讲述了其中的苦与甜。第三部分讲述了梁厚民在表演和创作过程中的成就和收获。第四部分梁厚民分享了其在生活中与夫人、与徒弟、与朋友的趣事。第五部分这位快板书大师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进行了总结记录,谈到了包括如何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等。
本书内容介绍:曲艺的“说唱”是通过“说功”和“唱功”,包括表情动作、身段舞蹈等辅助表演的“做功”来完成的。其中“说功”讲求吐字、摹神、使噱、变口、贯口、批讲、口技等功夫的运用;“唱功”讲求行腔、送字、传声、抒情、酿味等功夫的运用;“做功”则讲求“手、眼、身、法、步”的配合及点到为止的传神示意。使用的道具,或以鼓、板等乐器兼用,或以扇子、醒木、手帕充任。其中,虚拟示意表演的写意性很强,所谓”转一个身十万八千里,换一副相老叟成孩童”。但无论怎样“做”,都要求不使其破坏听众对“说唱”的“听觉”欣赏,分寸感要求极强。
《周良与苏州评弹研究论集》的编写旨在推动苏州评弹理论的研究与学术交流,研讨会专家学者云集,对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周良在苏州评弹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周良在评弹资料收集、整理、撰写苏州评弹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周良作为艺术管理者所体现出来的的个人魅力。
修生学兄新著《元杂剧史》出版了。他嘱我谈点感受。我虽浅陋,但也略知著述的甘苦,知道这部著作的分量,本着向他学习的精神,便欣然从命了。 我和修生学兄相知多年了。记得在打倒“四人帮”以后,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准备重新出版。当时,修生兄等一批参加该书修订的年富力强的学者,集中在中山大学,和王季思老师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趁此机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邀请修生兄作了学术报告。那一天,教室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修生兄声音洪亮,神态从容,条分缕析,新见迭出,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我坐在后座,仔细聆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记得听课后,季思老师嘱我认真向兄弟院校的同辈学者学习。我自知一向浮躁,更应多向严谨沉稳、功底扎实的修生兄求教。此后,我们又都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常有机会在工作会议和学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套装共10册)》包含了《白蛇传》《钗头凤》《玉堂春》等故事。 其中,《窦尔敦》讲述了清康熙年间,山东好汉窦尔敦聚众与官府抗衡。一次,他与投靠官府的黄三泰比武,不幸被后者暗器所伤,窦黄积怨。窦在梁千岁围猎时盗取御马,并故意指为黄三泰所为。时黄三泰已死,梁千岁召三泰子黄天霸负责追回御马。黄天霸查明御马为窦尔敦所盗,发兵围剿窦营连环套。结果御马被烧死,窦尔敦等撤离,黄天霸空手而归。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套装共10册)》根据京剧《盗御马》、《连环套》等编绘。
曲艺是一种艺术形式,多数曲种有说有唱,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曲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了关于说书艺人活动的记载。 这本书将为大家进行曲艺溯源,介绍贾凫西和 木皮鼓词 、弹词艺术前后四家、说书名家柳敬亭、石玉昆和《三侠五义》等内容。
本书是为农民朋友编写的一部农家乐相声集子,全书选取19篇精彩相声作品,内容贴近生活、妙趣横生,通过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描写,讴歌美好新生活,扬善颂美,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希望本书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知心朋友,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吴宗锡为评弹理论家、作家。长期从事新中国评弹管理工作,担任上海评弹团团长等职。本书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评弹书目介绍、评弹表演赏析文章,还收录了对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等,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对于了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当代曲艺的研究和创新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吴宗锡评弹文集》收录其数十年工作中撰写的评弹理论研究文章,从戏曲的本体规律,中西艺术门类的比较等多个维度,探索了评弹艺术的诸多理论问题,并对《白蛇传》、《描金凤》、《三笑》等评弹书目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对长篇、中篇、短篇、开篇、选曲等评弹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赏析。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对蒋月泉、杨振雄、徐丽仙、张鉴庭等众多评弹艺术家的回忆文章。
本书汇集了作者对北京鼓曲文化现象所做的评论,就北京鼓曲的历史渊源、社会基础、风格特色、发展前途等,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关于鼓曲的继承和创新、改进民间鼓曲生存和传播方式的许多倡议,对关心鼓曲事业的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均有参考价值。
编入这本书里的作品,都是从参赛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公安民警自编、自导、自演,也有的由各地公安机关邀请社会专家参与创作和编写,参加演出的演员均为公安机关在编民警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官兵。这些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艺术地反映了公安机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练兵”、“大接访”等活动的成果,讴歌了公安战线火热的战斗生活,弘扬了公安民警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作品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既有形式活泼的小品,也有对白精彩的相声;既有轻松活泼的喜剧,也有发人深思的悲剧;既有公安工作的严肃紧张,也有民警生活的喜怒哀乐;既有令人捧腹的滑稽之作,也有催人泪下的感人章节。小品《片儿警的一天》、《百变神探》等一批优秀节目以其较强的思
本书是作者有关相声研究的文章专集。内容包括北京相声的艺术发生与早期传统、新时期40年来相声创演的思潮述评、一些相声的大师级人物如马三立、侯宝林、马季、苏文茂等人的专论、针对相声发展现状的全方位跟踪讨论、相声美学品格的探究思考、部分相声节目的分析评论、有关相声的学术随笔和书评书话等等。学术范畴涉及历史、理论、评论和创作、表演、审美等各个方面。对于了解北京相声的历史知识、艺术特点、思潮状况、美学格范、名家贡献、现状问题并促进相声的创演繁荣和健康发展,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相声的艺术特质,准确理解并把握相声创演的发展轨迹,书中还收入了几篇有关曲艺的整体文化面貌、艺术本体特征、文化生态状况、传承传播诉求及特殊审美使命等方面的文章。以利于延伸阅读触角,并深化
《走向红氍毹》是关于几代京剧演员的艺术道路的评传合集。论述艺术家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艺术不畏艰辛、执着追求的精神与历程,特别是前辈大师、艺术家的奋斗足迹,为后人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了楷模。全书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梨园传奇,主要描述老一辈大师、名家的艺术与人生历程,突出共性中的个性,从不同角度阐释留给当代的启迪;中篇:岁月留痕,寻觅、浓缩艺术家的成就及其闪光点;下篇:艺苑印象,讲述与当代部分老、中、青演员的接触与感受。该书的问世,是对新一代京剧人的激励,也将吸引更多读者了解和走进京剧艺术,值得出版。
相声是产生于北京一带的“平民艺术”,至今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它的艺术元素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的俳优,但形成“说、学、逗、唱”兼备的艺术形式,则是近代艺人的创造。它的以“说”为主要表现功能,以“抖包袱儿”为主要艺术手段的表演,是直接抓住观众的法宝。其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是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理想愿望,这就为表演抓住观众奠定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我们读名家的表演精品,会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也正是因为相声艺术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相声演员在观众的直接反应中,不断加工锤炼观众喜爱的作品,才使之成为百听不厌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是支撑相声艺术延续发展和保持其审美特性的基础。今天,这些作品不仅仍然可以为观众带来愉悦,
《评弹情缘》记录了作者殷德泉一生与苏州评弹事业割舍不断的情缘。从少年时代喜爱评弹,工作后主持电视书场,在与各流派各名家的交往中,深入地研究评弹,于评弹艺人和普通听众间搭建桥梁,从而为评弹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