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元时期,繁荣于明清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戏曲艺术经历了强烈的反弹后,开始逐步下滑。许多人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感叹者有之,忧虑者有之,呼吁革新者有之,建议培育市场者有之。无奈剧院前仍然门可罗雀。城里的剧团为生存所迫,只好转战乡村,寻找衣食父母。与此同时,国门洞开,西方各种思潮鱼贯涌入,千奇百怪,让人眼花缭乱。人们还来不及闹清弗洛依德、萨特的国籍,身边的生活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弃田不耕,佝偻提携,跑到城市掏金;国企优化组合,工人分流下岗,弃工从商;外资内资大融合,企业林立,地产兴旺,总经理、董事长遍布街头巷尾;办公革命兴起。电脑、互联网迅速普及于是在我们这个还有许多人吃不饱饭的国度里,就被称为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语言是人的能力,语言表演铸造美好人生!全新打造、内容厚实、业界认可的性的语言表演教科书!《语言表演》介绍了诗歌朗诵的技术、技巧,儿童故事的加工改编及演讲方法,以及儿童创作的要点,语言表演教学活动纲要等内容。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梨园外纪》记述了20世纪初期活跃于京剧舞台的京剧名伶生活和艺术活动,他们的艺术造诣,成名经过,为人处世的态度,当时的社会舆论以及鲜为人知的轶事,以一系列的生动图景,成为中国京剧发展历史的形象映照。
明朝,严嵩陷害朝臣杜鸾。杜鸾之子杜文学避祸远逃,将妻子托与义弟周仁。严嵩管家严年欲霸占杜妻,将周仁骗至严府强授官职,逼其献杜妻。周仁捧冠回府……周妻李兰英毅然乔装“下嫁”严府,行刺严年未成,自刎。后,严嵩被参倒,杜鸾复职,其子升官归乡,闻妻死讯,斩严年,责周仁。杜妻赶到,真相大白。熟悉秦腔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周仁回府》的。在西北这块秦腔的沃土上,《周仁回府》几乎就成了秦腔的代名词,而秦腔却又不是以《周仁回府》而为外人知晓的,道理没什么深奥的,“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抵世上的事情都符合这个规律。《周仁回府》是秦腔的代表性剧目,也是秦腔艺术家刘毓中的代表作之一,唱腔淳厚朴实,表演稳健壮美,“悔路”一折集唱念做舞于一身,精彩至极。
丽水鼓词是以丽水方言说唱相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以鼓、六轮板为主要伴奏乐器,演出方式灵活,有流动表演的“门头鼓”,也有坐场演出的“包场鼓”。唱腔曲调为板腔体,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常四句为一段,曲目有长篇也有短篇,内容主要有侠义、公案、世情、神话等,其中说唱表演“夫人词”的活动还具有非常浓郁的娱神和祈福意味。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王金璐、郭景春、李幼斌、祝元昆、李幼麟、杨少春、马玉璋、李卜春、高牧坤、双翼翔、梁斌、俞鉴、李春仁、李润声、张善麟老师,谈南北武生表演特色,是《京剧大家绝艺录》的开篇之作。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
京剧并非北京土生土长的戏曲,而是由中国南方入京的徽班艺人和汉调艺人相互借鉴,并吸收了当时浒于北京多个剧种的优长而形成的新剧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京剧植根于东方文化这块丰厚的土壤,与西方戏剧有着根本的差异。一次看到京剧的现代人,难免会对京剧产生某种距离感,听不懂也看不懂。但假如了解了京剧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就会发觉一切是那么有兴味,说不定在某个早晨,耳边传来了咿呀弹唱,你忽然发觉自己已经爱上了京剧。
《戏剧艺术十五讲》是在大学戏剧课程讲义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上讲授戏剧艺术的基本理论与相关知识。既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又不忽视学科前沿的重要问题;既追求尽可能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又保持着学术性、系统性的特征和语言风格。同时,作者尽力将古今中外戏剧艺术融为一体进行开放性、多元化的阐述,并将研究成果“糅”进质朴的叙述之中,以帮助读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提高戏剧审美以至戏剧创作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