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本书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本书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阐释;论述上注意顾及初学者,注重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列举大量演出实例,深浅适宜;内容上注意吸收和融汇外各家导演学派之长,力图把它写成一部视野开阔、能为导演教学和导演创作人员有所遵循的教材型学术著作。本书尽管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但视野开阔、立论中肯、论域系统、实例丰富,是一本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演的好教材。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民国滇戏珍本辑选》所辑选的剧目皆出自民国十七年《滇戏》中9册(每册4个剧目,共36个剧目),均属滇剧研究专家李荫厚老师个人收藏,由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杨军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做整理记录,在保持原剧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认真比对各种文献及其他剧种剧本,对一些错字、别字作了必要修订,并将原剧本竖排、繁体的格式调整为简体、横排。
学术界一般以话剧的引进为界把中国戏剧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话剧引进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一直是所谓“戏曲”独步天下。话剧引进之后的百余年里,中国戏剧舞台开始了主要是话剧和戏曲二元共生的时期,作为古典/本土戏剧形态的“戏曲”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所谓“戏曲”,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很宽泛、内涵很模糊的概念,能否用它来指称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形态,也大有争议。那么,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是从哪里来的?它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如何?它的美学特征该如何描述?这恐怕是所有相关研究者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好一概而论的问题,值得我们从多方面予以探讨。在《戏剧艺术》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围绕这些问题编选了若干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的篇什,结集出版,或有温故知新之效,聊表总结纪念之意。本书分两辑,每辑按
中国戏曲理论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时的文艺观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唐及两宋是戏曲兴盛前的酝酿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的初级阶段。元代,杂剧全面兴起,戏曲理论亦得到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以曲学为主体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戏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戏曲理论在争鸣声中得到了全面发展。明万历以后,传奇的创作与理论均达到高峰,出现了一大批的作家与批评家。清初理论家们对前人的理论进一步总结与完善。清中叶以后,花部兴起,戏曲理论出现新的内容,花部与舞台表演成为研究重点。至近代,传统曲论进一步发展,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开始出现。这本《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以戏曲发展史为基础,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上述各个阶段进行梳理与研究,以突出戏曲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特色。
《明清堂会演剧史》以明清时期极其重要的一种剧场空间形式——堂会为对象,对演出之规模、地域、特点、性质,不同时期的演出形式,观者之人数、性别、身份、地位,演者之所属戏班、声腔剧目、唱做艺术、演出时地、酬金赏赐等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既有史事的贯穿演绎,穷溯本末,又有堂会演剧诸形态之细密考究,赏其审美特征,剖其文化内涵,演其程序礼俗,评其历史影响,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对堂会演剧进行系统详尽研究的一部论著。全书持论允当,袭古弥新,诠解疑难,考述精赅,从总体上填补了多种戏曲史述在这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可为戏剧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