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是想为年轻朋友们寻找一条从看戏、到懂戏、最后发展到迷恋戏的路线,学生们上课,每学期新课本发下来,总要从前向后一课一课地学,看戏也是一样,希望大家能循序渐进,尽量不走弯路,就理解和喜爱上中国这一门、也最值得骄傲的艺术。 本书同时也是为喜欢京剧的成年人们写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幼年是怎么喜欢上二京剧的?京剧曾经带来哪些欢乐?如果肯于把心态倒退回童年,一道来阅读本书,相信你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快乐。
《中国昆曲年鉴》是关于中国昆曲的资料性、综合性年刊,记录中国昆曲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年度状况。《中国昆曲年鉴》以学术性、文献性、资料性、纪实性为宗旨,为了解中国昆曲年度状况提供全方位信息。 《中国昆曲年鉴2021》记载2020年度中国昆曲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基本情况,各昆剧院团的艺术和相关活动,记录年度昆曲进展,聚焦年度昆曲热点,展示年度昆曲成就。
汉剧传统十大行当中,净、杂两行都属于“花脸”,在化妆上都需要脸谱。戏曲传神写意,脸谱是最能集中体现的形式之一。本书首次从学术上追溯了汉剧脸谱的渊源,归纳了汉剧脸谱的特点和流变,指出了其与京剧脸谱的区别,搜集了大量已经濒临失传的脸谱画法。具体而言,本书共分为部分:部分,对汉剧脸谱的渊源、流变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汉剧十大行脸谱进行分类,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杂十类,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各种类别的汉剧脸谱,对特色脸谱及已濒临失传的汉剧脸谱单列出来,指出特色脸谱与京剧脸谱的区别,分析濒临失传的汉剧脸谱的画法。第三部分对本书所列的汉剧脸谱进行系统总结。
本书记录整理了采访活跃于武汉京剧界的艺术家及相关工作者的口述。通过他们的口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以京剧表演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和武汉京剧艺术的发展历程,自然而然地勾勒出了艺术家们所生活的时代,展现了他们的艺术造诣和非凡成就。还原了有“三鼎甲”之称,与北京、上海齐名的武汉京剧繁盛时代的历史旧影,再现了名家风采,本书内容丰富,数量繁多,涉及面广,对研究京剧舞台艺术历史、演变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回忆,为我们厘清了京剧在武汉发展的重要脉络。该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本书共分为四章,程派剧目、程派唱腔、程派表演和程派剧目英译。首先多角度梳理了程派剧目分类,重新解读了程派剧目文本主题和人物形象;其次对程派唱腔源流进行了脉络分析,对程派艺术特色和创新进行了概况论述;再次从系统、统一角度论述了程派表演风格,即“载歌载舞、文戏武唱、文武兼备”;很后论述了程派剧目英译,通过经典剧目、冷门剧目和骨子老戏三部分,研究了程派代表性剧目英译。
中国著名作曲家、文艺理论家马可自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创作声乐作品六七百首,先后写下了在中国音乐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歌剧《白毛女》,管弦乐作品等,在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以及戏曲音乐研究等方面写有大量论文。 《马可选集(2):歌剧卷(下)》收录了马可的歌剧作品《小二黑结婚》的主要唱段。 《马可选集(2):歌剧卷(下)》对中国近代音乐研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近代音乐史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