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难写,喜剧能学吗?天生有幽默感,才能吃这碗饭吗? 5分钟一个梗,10分钟一场误会,就是喜剧吗? 好莱坞炙手可热的喜剧教父卡普兰,要破除诸如此类迷思,将整个职业生涯摸索出来的创作经验、对喜剧原理的深刻理解,以诙谐睿智的笔调一一道来,可谓身负绝学却毫不藏私。他提炼出一击即中的喜剧创作核心公式和8个行之有“笑”的秘密武器,通过细致剖析《宋飞正传》《老友记》《土拨鼠之日》《安妮·霍尔》等热门作品的经典桥段,厘清喜剧中独特的情感动作逻辑、人物关系和发展源流,展示一场戏为什么好笑、哪些笑料管用、哪些段子尴尬失效,并结合实战,讲解如何才能排查、修改不起作用的场景和台词。 同时,卡普兰更犀利点明了欢笑之下隐藏的生活真相,这或许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更有元气地面对身处的世界。
《梅兰芳与传统文化》是由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收集的众多关于梅兰芳先生身前艺术研究的论文。其中包括梅兰芳先生的形体、唱腔、绘画。以及他的经历、相关的围绕他的产业。《梅兰芳与传统文化》集中了20多为专家学者对梅兰芳先生各个方面的研究,是目前研究梅兰芳先生的一个全面的论文集。
这是一部涵盖昆剧创作史(1949-2021)和昆剧创作理论的专著,分为“当代昆剧创作总论”“传统剧目新创作:旧剧目与新时代”“新编古代戏:旧题材与新观念”“现代戏与实验作品:旧形式与新内容”和“昆剧舞台创作专论:旧传统与新美学”五个章节。 本书从整体上对当代昆剧创作进行理论概括,从学理上阐述了“昆剧传统”的概念及其部分组成;并论述了戏曲导演制并非昆剧发展的历史必然,也不是当代昆剧创作的方式,不能以“导演排戏”完全取代“艺人捏戏”的创作方式,应该保持二者共存;最后提出了“后昆曲剧场艺术”的概念,对其产生渊源、发展脉络、艺术特征与创作宗旨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述。
本书为一部学术专著。清末民初,随着京剧成为大众流行文化,票戏不再是文人士大夫、八旗子弟的专属雅乐,而成为社会各阶层均可参与的大众娱乐。票友数量的增加,带动了票房的蓬勃发展。作者研究了彼时票友群体的构成和发展变化,以专业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对上述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本书整理自北京戏曲职业艺术学院《京剧大家绝艺录》访谈。《京剧大家绝艺录》按照京剧的行当、流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京剧名家、大家进行录音、录像访谈,本书共收录16位京剧界知名编导与本书主编封杰的访谈内容,包括迟金声、张永和、邹忆青、翁舜和、黎中城、罗怀臻、石玉昆等。这些大家、名家是京剧艺术传承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展京剧教学示范的宝贵资源,做好这项工作,既是及时、有效地抢救即将失传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京剧的行当教学、流派教学、剧目教学、动作示范留下宝贵的手资料。
蓝关戏,是流传于山东省莱州市及招远市境内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属于“道情戏”,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交映生辉,成为该剧种音乐的支柱,当地群众“会唱者,颇入耳”,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之说。蓝关戏以八仙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上演的剧目主要有《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蓝关戏》全面介绍和论述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老的高腔剧种蓝关戏的衍变和传承。资料翔实,文字通俗。
《国剧艺术汇考/传统文化修养丛书》是现代戏剧理论家、京剧编导家齐如山的传世之作,书中详尽介绍了京剧艺术的形成、体制、行当、角色、名伶等,是关于京剧艺术的入门读物,曾产生较大影响。此版根据齐如山文集等整理,除技术性问题之外,保持原貌。另,在不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文前适当加少量有助于理解文字的插图。 《国剧艺术汇考/传统文化修养丛书》与下一种侧重于历史和伶人的书,恰成互补。
这本书容载齐致翔先生数十年京剧评论精华,全文六十余万字,分三讲六十七篇涉及剧目分析、名家品评、流派发展启示等多方面内容。“三讲”之间相互联系,彰显出作者对中国京剧史和中国京剧美学体系的研究成果,对京剧流派的大师及其传承人都逐一进行品味,阐述其在京剧某派的传承和创新上的独特贡献及其审美价值。在其某些细部,还补充和丰富了一些综合史料和京剧史书中人物性格和有意味的细节,予人以人生的启迪。全书附上作者新作剧本《梨园家门》及梳理总结作者毕生所作剧本的文章《坚持艺术理想 永在创新路上》,供读者品鉴。
《国剧津梁 北国的戏剧/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11》包含两部戏剧学术著作,稚青女士的《国剧津梁》是一部关于戏剧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对角色、嗓音、皮黄、声韵、念白等戏剧相关内容分别作了探析;左明的《北国的戏剧》是一部关于北剧的论文集,收录十六篇关于戏剧的相关论文,内容涵盖北剧的动作、化装等细节。 《国剧津梁 北国的戏剧/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11》对于研究民国戏剧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曾为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专业在读博士生开设“中国当代舞剧创作专题讲座”,《中国当代舞剧创作综论/博导文丛·中国艺术学文库》即为此系列讲座的结集。 这部“综论”共二十个单元可以分成四个版块:版块由单元至第四单元构成,从舞种的视角选择了近七十年来堪称“佳作”的舞剧四十部。需要说明的是,在所列舞种作品的选择中或许有“遗珠”之憾,但已选的作品却无“鱼目”之虞。第二版块由第五单元至第十单元构成,是着眼于著名舞剧编导系列作品的选择。在所选编导中,李仲林、李承祥、舒巧和门文元四位,其作品及作品的影响力,足以支撑中国当代舞剧的“半壁江山”。第三版块由第十一单元至第十六单元构成,这一版块前四个单元写的是中国当代舞界巨擘吴晓邦、盛婕、彭松和资华筠。这一版块的写法是基于作者对诸位恩师的切身感受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以文博馆收藏的七十一方梨园牌匾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章:章主要是对牌匾的敬献时间、匾文、献匾人、书写人、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简要说明梨园牌匾的价值;第二章主要研究梨园行的管理机构,从明朝教坊司、清初的南府、景山、舁平署,到清中期的精忠庙、梨园馆,直至民国时期的正乐育化会和梨园公会,呈现出北京地区京剧行会组织发展变迁的历程,我们可从中探讨梨园管理机构的变化对伶人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文化所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梨园牌匾的悬挂地点、悬挂方式、保存流传过程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牌匾对于梨园内行人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我们通过介绍梨园牌匾所记录的晚清民国时期知名的“小荣椿班”“富连成”等京剧科班和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萧
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是由中央戏剧学院倡议、发起成立的一个联系中国高等戏剧教育机构的常规学术型组织。旨在建立一个联系中国戏剧教育机构的有效机制,增进各院校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提供戏剧教学、研究和创作的广阔平台,促进中国戏剧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目前,全国(含港澳台地区)25所高等艺术院校及开设戏剧类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为联盟首批加盟院校,总部设在中央戏剧学院。联盟将每年举办一届常规交流活动,由加盟院校轮流承办。谭霈生主编的《中国高等戏剧教育》来自全国各地25所高校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论坛、教学展示和舞台演出的形式,沟通观点、博采众长,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
本书正是基于“现代学徒制”和“现代艺徒制”研究的冷热对比,在看似矛盾的“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中,提出并探索如下问题:如何借鉴现代学徒制创新现代艺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发展中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及文化发展要求?如何在传统艺徒制的基础上培养现代化的艺术表演人才?
《中国戏曲文物图谱》作者廖奔、赵建新在占据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考证等研究理论和方法,把我国丰富的戏曲历史文化遗存通戏曲文献、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文物图片如戏曲版画、绘画、建筑、雕塑等的形象展示,进而研究戏曲艺术在某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形态,从中揭示戏曲发展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