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 哈利(Bill Haley ,1925 -1981),美国 摇滚乐之父 。为摇滚乐的产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碧昂丝 吉赛尔 诺斯 (Beyonce Giselle Knowles , 1981- ) ,获十多次格莱美奖的美籍国际著名女歌手。 本书是英国著名独立音乐人及音乐记者鲍勃 斯坦利(Bob Stanley)的作品,以涉及内容之丰富而著称。在时间上,它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流行音乐流派和重要音乐家;在空间上,它立足英国与美国,进而辐射到整个欧美世界。这虽然不是一部严格学术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史,但作者从参与者和观察者的多重视角,向读者描绘了一副关于现代流行音乐发展的宏大图景,并贯穿其内部脉络、时间节点,呈现其事件缘由、相互关联,还有诸多已然被忽略和遗忘的史料碎片。写作这些生动的 故事 ,作者旨在揭示流行音乐从哪里来,并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流行音乐将往哪里去。
本书是陈正生先生将近40年对民族民间音乐探究的论文集,分正文与附编两部分。正文由音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乐论、箫笛制作工艺和演奏、书评以及杂俎几部分组成。音律学、音乐声学、音乐史有不少内容是互有牵涉的,例如《宋书》和《晋书》所载的荀勖“笛律”,自古人们就把它归入律学(笛律),实际上这段文献所讲述的是“泰始笛”制作时音孔定位和音高的校定,所以归入了箫笛制作工艺;泰始笛制作时长度的确定,就涉及计量学;确定音孔位置时,作为“开管”的笛管同“闭管”律管之间的音高关系,这又涉及音乐声学;分析泰始笛“合理内核”的科学性,以及没能流传而导致失败的缘由,又涉及“律调”的问题。再如音乐史部分,其中的乐人、乐事和乐艺,虽然主体都是人,但又各有偏重。附编收录的部分书信,乃是讨论学术问题的。书中都
《秋声琴馆师友书札》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该书为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30余年以来与全国各地23位琴友往来信件的集成,信件中不仅包含了跟古琴或者琴人有关的一些故事、趣闻等,也呈现了琴家们对古琴文化的探讨与交流,从书信中和谐融洽的交谈中可以体现出琴家们的琴谊弥厚,诚挚感人。本书记录的一系列趣事、杂谈、探究、交流等对考察研究琴史、撰写古琴大事记、深入了解琴家们的思想、生活、品格,都是极其宝贵的史料,能填补琴史相关方面的空白。
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覃思与实证,中编音诠与乐析,下编散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重点收录了作者在阐释学方面的研究文论,从归结古琴减字记谱法的本文—文本螺旋模式开始联系到中国哲学中的述作传统,认识到述作是古琴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理论方面,作者致力于明代琴谱《神奇秘谱》的研究、挖掘、整理,用打谱来重建中国古代音乐的实际音响。在实践方面,对古琴曲深入研究,兼顾古琴教学,将古琴的表现技术和美学理论相结合。
本书叙述了从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问世前后到2017年为止近百年时间中国流行音乐的风云变幻,全面梳理中国流行音乐的百年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国流行音乐萌芽、发展、成长、壮大、强盛的历史轨迹,让尘封的历史经典,呈现在读者诸君的面前。
本书相较版,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对深刻的二十一世纪印象——音乐教师教育和音乐教育科技的充分观照,其适度超前发展恰恰是确保我国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音乐教师教育远程课程的规划与稳步实施,有效地发挥、挖掘多媒体操作与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对于当前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所进行的音乐教师校本课程、校本研习将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本书所探讨的四种教学方法或教学体系的目的和目标。《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所列出的等级成就标准,在很大意义上说是雅克一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综合音乐感预期结果的一面镜子。据此,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纳入此书的框架中来,似乎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和声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音乐创作中具有实践价值的和声技术理论(一定风格条件下的音高组织技术等)与音乐理论中具有哲学意义的和声思辨理论(包括和声的原理探究与和声发展史等)。和声学教程大都聚焦于和声技术理论,对于和声思辨理论不作详细探究,本教程亦不例外。
本书的主体内容从九个方面入手,分别以九个篇章切入课题,对迄今为止后调性音乐中音高组织及结构建构的主要体系及其技法与后调性音高组织分析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学脉的史学梳理,学理的精要阐释,学术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对后调性经典作品音高组织的分析研究,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田野作业”。本课题的亮点还在于对部分中国作曲家后调性音乐创作中独特的音高组织技术,以及由此引发出独特的理论建树事实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将中国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的技术和理论之独特贡献引介并推广至国际音乐理论学界,将“中国原创理论”融入全球后调性音乐理论研究中,使本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琴学备要》(上下)(手稿本)分为总规、指法、手势、曲谱、音律、论说六篇,主要内容包括:琴面的部件、琴底的部件、琴前后的部位、上弦的程序、琴位的安置、坐位的姿式等。
......
《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作者管建华以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审视人类文化,将比较美学、文化美学贯穿于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之中,全面阐释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美学精神,表明中西音乐文化是“价值平等而表现形式不同的音乐文化”。这是对中国音乐美学的一次全面阐释,是对音乐界“忘我”现象的提醒。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五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第一卷《从最早的记谱法到16世纪》遍览数个世纪的音乐创新,揭示了形塑西方古典传统的各种早期力量。起笔于千年前音乐符号的发明,塔鲁斯金处理了一系列主题:格里高利圣咏,奥古斯丁和波埃修斯的音乐之思,宾根的希尔德加德的教仪剧,音乐印刷业的发展,文学革命与英国牧歌,宗教改革与反改革的影响,以及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李纯一(1920-2021)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老一辈学者的杰出代表。曾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研究室副主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名誉研究院、《音乐研究》编委等职。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9年获得从事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文艺工作证书和奖章;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音乐考古学的开拓研究,治学严谨,在海内外广受推崇。已发表成果有:《中国古代音乐史稿》(音乐出版社,1957)、《先秦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文物出版社,1996)等专著,以及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先
著名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屡获殊荣的《牛津西方音乐史》。 在最终卷《20世纪后期音乐》中,塔鲁斯金介绍了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伟大作品,对科普兰、凯奇、巴比特、布里顿、赖希与格拉斯等人的作品作了深刻剖析。电子音乐和计算机的影响,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兴起,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以及安德森、佐恩与亚当斯的现代音乐,也均在研究之列。凭借出彩的洞见、回味无穷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政治、艺术、文学、宗教和音乐之间交叉作用的全景呈现,本书将是渴望了解这一多彩时代的人必不可少的读物。
《周龙室内乐作品集》预计将为“周龙音乐作品选”系列丛书的第三批出版作品。共计8首室内乐作品:《敦煌回响》《声声慢》 《四季》《空谷流水》《长风破浪》《济沧海》《魂》《对歌》。全部由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并附带总谱与分谱,以供读者研习、演奏使用。该书配有中英文作者、作品简介。此系列作品乐谱授权由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周龙被 以创造一种独特的音乐汇集了东方和西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 《周龙室内乐作品集》预计将为“周龙音乐作品选”系列丛书的第三批出版作品。共计8首室内乐作品:《敦煌回响》《声声慢》 《四季》《空谷流水》《长风破浪》《济沧海》《魂》《对歌》。全部由 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创作,并附带总谱与分谱,以供读者研习、演奏使用。该书配有中英文作者、作品简介。此系列作品乐谱授权由上海音
《智能音乐学与中国音乐数字媒体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智能音乐学和中国音乐的数字媒体表示研究。书稿从一个新的视野,融合音乐理论(特别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图像处理技术、MIDI技术、模式识别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知识,提出了“智能音乐学”的概念,作为数字音乐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范畴,书稿阐述了智能音乐学的定义、研究内容、方法及其应用,然后利用多领域学科知识,研究了中国传统的工尺谱理论、昆曲艺术、古琴艺术的音乐媒体表示及其智能化处理方法。
回望风雨三十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滚石每一首歌都藏着一段青涩回忆,每一个人都能找到一首关于成长的主题歌。在我们的年少记忆里,那个黄色箭靶的唱片LOGO,曾代表了通俗的对于音乐好坏的认可。60后邂逅了罗大佑、李宗盛、潘越云;70后邂逅了周华健、张国荣、魔岩三杰;80后邂逅了陈升、任贤齐、莫文蔚乃至张震岳、五月天。你听到了吗?在我们的歌里,的部分是自由。献给所有与滚石一起成长的灵魂!30年代表什么?从1981年到现在,1500张印着黄靶标签的专辑,包含近1500位滚石人的青春热情与梦想、属于你我的青春故事以及跨时代的集体回忆和生活态度。《滚石30:1981~专辑全记录》收录了滚石唱片自1981至今共计1200多张专辑封面图片,百张珍贵从未曝光过的艺人宣传照片、新闻资料、幕后拍摄制作花絮照片;珍贵绝版1976年及之后所出版的滚石杂志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