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突破传统吉他教材模式的自学用书:从理论到实践,从文字到视频,从独奏到弹唱,从指弹到匹克,从入门级到参赛级。每个吉他爱好者都能从中汲取大量的营养。结合不断更新的流行金曲和经久不衰的经典名曲,让业余爱好者高效突破。经过学员实践证明,线上线下配合,自学入门者均通过这本书达到了他们的学习目的。
音乐既是情感的表达,也是科学的现象;既是个体的体验,又是历史的呈现。《音乐之错》是软件开发从业者、管风琴演奏者马慧元对音乐本质的一次打破边界的探寻。她分享音乐演奏中的挑战与顿悟,剖析重复练习、合奏共鸣的音乐实践;她追问是什么生理构造让音乐跨越国界,是哪个脑区在演奏或倾听中发挥作用;她回溯音叉的诞生与发展,标准音高的提出与争议……在演奏、科学与历史的交汇点,马慧元用独特的跨学科视角,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她相信,音乐不仅关乎情感与技艺,也关乎物质与规律。当我们理解音乐的“错”,也许就能 接近它的真实。
《李凤云古琴三十课》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老师编著的一本细化的古琴教程。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方法,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使初学者得以进入门径。并辅以一些经典曲目,供学琴者练习。本书深入浅出,可以使初学者在练习中慢慢积少成多,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包括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与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两个部分。其中,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是有史以来 次对我国自古代、近现代直至当代学校艺术教育的历史、成就及其经验进行系统化的、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力求以客观的阐述给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者以借鉴,同时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基础。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部分主要介绍国外学校音乐教育的成就和经验,可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书中选择了学校音乐教育有特色的几个 和几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学派为研究对象,即美国、德国、日本、苏联、匈牙利五个 ,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卡巴列夫斯基四个学派,对他们的经验和成果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本书为其中一册。
这本和声分析例题集是为演奏演唱专业的和声共同课及专业课所编辑的,例题的选择不仅注意到了和声结构的典型性与技法展示的多样性,且不少曲例在艺术的创意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长期实践证明,本书也适用于作曲、指挥专业的和声课中。
“我的 套音乐启蒙书”系列图书是为了让孩子们轻松了解音乐知识而设计的启蒙绘本。它用易懂的语言和精美生动的插图,讲述了音乐的相关知识。本册是中国传统乐器篇。 本书介绍了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其他特色民族乐器,以及其中一些乐器的演奏曲目、发展历史等知识。本书给人沉浸式的绘画欣赏体验,目的是带领孩子们走进音乐的世界,开启一场美妙的音乐之旅。 本书适合爱好音乐的儿童阅读,也可以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音乐启蒙读物使用。
《李凤云古琴三十课》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老师编著的一本细化的古琴教程。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基本知识和弹奏方法,每一个指法通过解读、练习、应用,使初学者得以进入门径。并辅以一些经典曲目,供学琴者练习。本书深入浅出,可以使初学者在练习中慢慢积少成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包括经典之作(《乐记》是中国音乐美学之集大成)、听觉艺术(音乐的定义、特征)、音由心生(音乐的起源)、治国修心(音乐的功能)、尽善尽美(中国音乐美学神韵)、中和之美(中国音乐美学本体)、清静远大(中国音乐美学形象)等七讲内容。
本书主要包含6个章节,分别讲解了五线谱、音程、音阶、音调、和弦与和弦进行这六个方面的内容。每个章节的开头处都会用老闲和小理这两位主人公的对话引出主题,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解说,对组成音乐理论的各个要素进行讲解和分析。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原来如此”“哇,好神奇”这样的发现,并保持兴趣继续阅读下去, 终在音乐方面上升到下一个阶段。 本书适合音乐爱好者阅读,也适合作为音乐培训学校的课外读物使用。
本书分为5章,包括乐谱的基础知识、音之间的关系、音程与和弦、乐谱的画法和乐谱中的记号及用语等乐理内容。每节课都以轻松活泼的漫画对白,先引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再配合适当的谱例和图示,进一步讲解乐理知识,不会因为繁琐的讲解和文字性的理论知识,让初学者望而止步,放弃学习音乐理论。本书还附赠了每课谱例的示范音频,读者可以先理解文字内容,再结合示范音频, 快 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本书适合音乐初学者作为零基础入门教材使用,也适合音乐培训学校作为音乐启蒙教材使用。
本书是新西兰音乐学家克里斯托弗?斯默的代表作,自1998年出版后影响甚广,受到美国“新音乐学”代表人物苏珊·麦克拉瑞等学者的推崇,是音乐人类学领域的 书。作者构思巧妙,以从头到尾带领读者参加一场古典音乐会的讲述方式,将音乐所涉及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逐步揭示,论证严密,语言幽默,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音乐人类学著作。 作者认为,音乐的真正存在形态是作乐,音乐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行为,音乐会中的表演与聆听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仪式行为,是用来探寻、确认、宣示音乐参与者理想中的社会关系。音乐会的观众,不仅仅丰富了音乐的见闻和体验,他们 希望在音乐活动中重新思考和定位个人习以为常的社会关系模式。作者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重新思考、观察音乐表演活动和聆听行为,提供了新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对音乐学理论研究有
《合唱与指挥》合唱理论部分,重点突出童声合唱的教学内容。指挥部分,重点介绍常用的基本挥拍技法,目的是在一定的课时中,让学生能熟悉和掌握这些技法,并为今后进一步研修打下基础
本系列引进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VERY SHORT INTRODUCTIONS系列,是一套畅销 的“大家小书”,由业内专家杨燕迪、萧梅、严锋、李皖等联袂 。此次引进的7本音乐主题人文通识译丛,包括《早期音乐》《管弦乐团》《民间音乐》《民族音乐学》《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心理学》,均由 学者执笔, 一线学者担纲翻译,对音乐中的热门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旨在打通音乐与人文的边界,让读者在音乐中听见人文,在阅读中理解音乐。扫描封底二维码,可聆听译者 导读,还可阅读英文原版图书。
牧羊人用偶然捡到的白骨制作了一支笛子,笛声中的旋律竟揭开了一场可怕的阴谋;游吟歌手劳伦茨凭着对音乐的热爱所激发的勇气,拆穿了邪恶魔法师克林斯奥的诡计;歌童罗兰?拉苏斯唱出的天籁之音终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男孩克里斯在博物馆的梦境中开始了奇幻世界的惊险之旅;玩偶店中上演了一场魔幻般的“玩具总动员”……这本书是妙趣横生的音乐史著作: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在作者笔下,与音乐相关的许多神话、传说、寓言和史实都化作了全新的故事,有的欢快幽默,有的惊险神秘,有的温暖人心。读者可以轻松愉快地初步掌握关于音乐起源、乐器演变、音乐体裁的知识,了解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猫王”等音乐大师的人生经历,品味那些家喻户晓的伟大音乐作品的魅力。阅读本书,应该能够体会到作者所期待的效
《音乐社会学引论: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基础》在西方学术目前具有经典价值,原由韦伯遗孀整理,并于1921年作为《经济与社会》一书的附录出版。它依托社会行为的类型学说,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考察了众多非西方音乐传统在乐音选择及其组织方式上的理性化表现,及其与古代西方音乐传统的差异。其中的音乐理性观为人们打开了观察音乐形态要素、音乐文化风貌和音乐演化过程的新视野。
《合唱训练》教材对合唱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同时作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照顾到不同层面的训练者,力求为各类训练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手段。教材特别注重训练者在训练过程中对于合唱队员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在节奏、旋律以及多声部和声连接等方面,着重培养队员的音乐创造力。本教材显著的特色在于对“合唱意识”的总结。“合唱意识”是合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不解决“合唱意识”的问题,就不可能产生高水准的合唱艺术。因此,尽管艰难,但本教材还是期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