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下特点:对象为西方古典音乐的业余爱好者。音乐家的生平、逸事从简,以作品的分析评价为重点。不堆砌术语。不罗列、不比较版本。将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欣赏习惯考虑在内,不盲从专家的看法。曲目外文标注准确、齐全,便于入门者网上查寻。
何建成编*的《世界名曲管乐重奏曲集》根据管乐器的共性及特点,如音高、音域、演奏技巧等多种因素,进行移调编配,其旋律、节奏、和声、织体等保持原作的基本面貌。全书以二重奏、三重奏乐曲为主,有易有难,演奏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循序渐进,选择演奏。本曲集适用于小号、单簧管、次中音号、萨克斯管等多种同一调性、音域适宜的管乐器使用。不同类、但调性相同的乐器,如:降B调小号与降B调次中音号;降B调单簧管与降B调萨克斯管,也可以交叉使用。曲集中三声部的作品可供两个相同调性的高音乐器和另一个不同调性的低音乐器演奏,如:两支降B调小号与一支C调长号;两支降B调单簧管与一支C调大管等。本曲集适合大、中、小学管乐团(队)的室内乐重奏训练,具备普及性及专业性的特点。乐谱某一个声部出现的双音,可以任选一音演奏。
“建党百年民族器乐颂歌系列”《流淌的歌声》由唐俊乔、宋小璐、汝艺合作编写,分竹笛、二胡、古筝三册,每册均收录红色歌曲100首,按创作时间排序,分为烽火岁月、和平年代、改革时期、和谐天地四部分。这套曲集
古典音乐圈和社会公众真的分属两个世界吗? 再次谈论古典音乐真就那么不合时宜吗? 两个世界间的高墙真就如此坚不可摧吗? 作者试图从社会层面捕捉古典音乐在过去十几年里走过的道路,尤其是她在全球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所呈现出的面貌和姿态。其中的一些人物、事件、话题和片断,离我们的世界很近,并*终组成了日常生活的画面,勾勒出我们每一个人曾经或正在经历的变化。 通过阅读王诗元*的《古典音乐拒*沉默》,读者至少能够确信,古典音乐远未沦为文化遗产,无论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生活方式如何变化,她始终渴望并尝试着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欢迎来到奇妙的器乐世界。当你拿起长号的那一刻,你将会开始一次激动人心的体验,它充满挑战,也得益丰硕。如果你能认真学习、勤于训练,很快你就能发现演奏美妙音乐的欢欣,体验为自己、家人、朋友甚至音乐会听众演奏的满足。 在你每天的时间表里安排一个练习长号的时间,如果你把练习长号看成和你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同样重要的话,你将每天都会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它。 试着找一个能让你全神贯注的地方,固定下来每天练习。先做一个例如长音或简单的技术练习,把这些作为常规的热身训练,就像一个运动员一样,在你演奏前先要让你的大脑和肌肉活动起来。
本书入选的作品按创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使读者对苏联曲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多数歌曲附有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理解欣赏,入选的作品,既具备“可唱性”,可供广大的音乐爱好者、歌唱家和音乐团体作为演唱材料;同时又具备“史料价价值”,可供专业工作者研究、借鉴和参考。
本书精选从上古尧舜禹时期至晚清4000多年来历代名家吟咏山西政情、民事、风物的经典诗作150首,并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从壤父的《击壤歌》到汉武帝的《秋风辞》,从李白的《太原早秋》到张之洞的《井陉口》,以时间为坐标,从诗作的角度全景式地展现了山西丰富璀璨的历史风情。一人一诗,一诗一译。*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翻译过程中融入了现代诗歌创作技巧,把一篇篇词义晦涩、表意含蓄的诗作,阐释为文辞优美、老幼能诵的“接地气”的文字,给予了古诗新的生命。本书每篇分为“阅读小引”“原诗”“译诗”“注释”四部分,“阅读小引”采撷了诗作所附载的诗外话题,包罗了诗作者拥有的精华事略、精彩轶闻,内容饱满引人入胜;“译诗”不仅是转换古今词义,而是译出情采,译出气韵,译出旨趣,译出文化品位与艺术水准,足以再现原作魅力的
......
此版本的编订原则与本套肖邦版本其他卷次的要点一致。通过应用这些原则,也因为有很多材料可获得,才可能在多个不同材料的基础上修订版本。 记谱基本按照原始资料,因此在视觉上强调勒很多在现代通行记谱法上很不明显的调性关系。以斜体字所标的指法来自于原始材料,所标指法可能是由肖邦本人提供。括号内的记号可能是原始材料中不经意遗漏的。
1.蜂巢(bienenkorb) 2.钟的回声(echo der uhr) 3.门廊(porticus)
虽然我们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不遗余力,学生们也是孜孜不倦,但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钢琴即兴伴奏的优秀者总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在钢琴即兴伴奏的教育上或许还缺少某些环节。纵观全国此类书目,要么是教材,要么是伴奏正谱。一个即兴伴奏的学习者在教材和正谱之间到底应如何有序地提高,在我们许多教育者看来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从学生的角度看,这里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这个阶段完全没有参照物,就相当于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这本书的初衷正是着眼于此。在我看来,这些谱子有三大特点:一是简明扼要,能够迅速上手;二是即兴风格程式化,熟悉了这些曲目,其他同类风格的曲目也就容易处理了;三是乐队精神,这是钢琴伴奏走向高端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众多钢琴伴奏者普遍缺乏这一思想的弥补。春俊在以极大的热情执著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