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是由浅到深的学习,从具备作曲的条件,到理论的开始,作曲技法比如唱一首歌曲,你会发现它的基本形态结构是有规律的。有的歌曲的段落在视觉上前后是对称的(偶数个段落),这个是作曲讲究的"对称统一的美感"。还有通常我们听的歌曲都有伴奏,伴奏就涉及到和声,所以要作一首曲子,还应该兼顾它的"和声走向"。在创作的过程中,灵感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时我们*时间要做的就是用笔记录下来这些灵感(音符),或者单纯地记录节奏也行。它们还不是成品,可以是杂乱无章的。音符就用简谱中的"1234567",(或五线谱)来记录,节奏就用"x"来记录,然后给它们随便加上时值。建立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关系,形成段落,再形成乐曲。
本书系统梳理西方作曲技法的发展历程,从萌芽期的单声音乐到成熟期的结构性音乐,再到创新期的个性表达,最后到融合期的多元化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和声、复调、装饰音等技法,展现西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同时,本书还探讨作曲技法在不同作品类型中的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方音乐作品。本书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全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铺开论述,内容系统且有层次,对于音乐创作的从业者、学习者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本次修订版主要是在记谱规格上做了一些调整。如表情术语增加了中文解释,强弱记号按照现行记谱法统一等,目的是为了更加适合当前人们的读谱习惯。同时,为了能在乐谱中反映出一些原作的记谱风格,我们还在不会引发歧义的情况下保留了一部分过去的记谱方式。如“调”的标记,个别演奏符号等。
作为流行音乐理论中核心课程之一的编曲,我们认为,它既不是古典音乐体系中配器法在流行音乐领域中简单的复制与模仿,也不是狭隘的电声乐队配器。通过对现代流行音乐配器的分析与总结,并借鉴古典音乐配器的若干法则,我们试图建立一种更适合流行音乐特点的配齐方法,即模块化的配器方法,而模块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书中所提到的“织体”。本书的布局谋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核心内容在于第二部分“编曲原理”中对于模块织体构建的理论阐述。而为了能在实际的音乐配器中有更具体的指导,我们在第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各种具体流行音乐风格的特点,并在音色选用、音型、节奏型等方面做出编曲的示范操作。
本书深入浅出地从简单的一部曲式至复杂的变奏曲,从单声部写作至多声部写作,以至钢琴伴奏写作等,做了系统全面地阐述和讲解,使学生们易于学习,易于理解。每章还附有习题,包括理论题、分析题与写作题,通过做习题加深理解,使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指导创作的活生生的知识。 对于各行业的业余作贡者而言,通读本书,细致地分析每个谱例,研究别人是怎样思考,怎样布局,怎样处理词句,怎样用旋律来表达感情,是十分有益的。 青年作曲学生们声乐体裁和器乐体裁的音乐写作是两条平行的线,要两者并重。 在本读本的各章节后并没有留作业题目,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心得写些小型、中型的各种题材、体裁的歌曲。有都是指导是好的。若没有这个条件,可通过试唱、讨论、修改作品业学习写作,不少的歌曲也是通过这样的途径而诞生的
本书主要解决业余合唱团声音训练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力争“自然”,试图通过可靠的声音训练来重建自然的“产品”,从自然界原始的形态中提炼训练声音的手段。自然赋予了我们有效的声音机理:婴儿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呼吸和说话。我们同样也能从动物的叫声中,从人类的各种表情动作中,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体育运动和日常现象中找到声音训练的方法,通过开发歌手的想象力和模仿力,使复杂难懂的声音训练变得容易理解和能够做到。业余歌手处理歌唱的方式和专业歌手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常常对技术性术语表达的指导方法不能很好地做出反应,对于歌手来说,关于声乐技巧的专业术语常常不易理解:同时,他们又常常希望所接受的声音训练要有新鲜感,他们排斥对其个人自由所限制的任何人工声音训练手段。
肖邦写了17首圆舞曲,本书将其收录。除此之外,肖邦另有一部作品于1952年在一个英国人的私人收藏中被发现,还未被广泛使用,因此本书未能将其包括。附录中包含两首降E大调圆舞曲,首(KK IVb Nr.10)标注为“SOStenut0”,一些学者认为可被归为玛祖卡或夜曲,第二首(KK IVa Nr.14)J.埃基尔(J.Ekier)作出的评判令人信服,说它可能是一部伪作,尽管这部作品不能找到真正的作者,它仍被收录在目前的版本中。
《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传统作曲技法》是为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本科学生而写,力图以“风格”为中心,以“组织”为总纲,从千变万化、令人目眩的音乐现象中,从古到今杂乱繁复的思维中,抓住两个要点:模仿与创造,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音乐风格的亲身模仿,学习历代大师所发现音乐奥秘,获得真谛,在此基础上激发自身的无穷创造热情。《赵晓生学术著作系列:传统作曲技法》内容分八编:旋律写作、节奏集合模型、为一至两件乐器写作、模仿写作、前奏曲写作、歌曲写作、奏鸣曲写作,共24章。
乐队编配与排练,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应分属作曲技术理论中的管弦乐法(又称配器法)和指挥学中乐队训练学的知识范畴。它们是专业院校作曲系和指挥系学生的必修课。这是两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种“学无止境”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专业知识、理论、技能课。为完成此课程的教学任务,每门课用两学年教学时间,并以小组课、个别课的方式予以讲授、改题,还要经历艺术实践的磨炼——在乐队的实际演奏音响中去获得真知。 然而,在普通高校(含师范)音乐学本科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培养目标的导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规定,加之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学生素质同专业院校作曲、指挥系(科)的某些区别,这两门既属于音乐创造,又属于音乐表现类课程的教学往往表现为知识性的介绍、理论性的概述,必要的技能技巧学习又多是
音乐永远是一种艺术——在创作中,在表演中,甚至在其历史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是一门科学。在艺术中,与在政治中乃是一样的。正如全体的“自由”便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所有人的艺术便不是艺术”了。与现行的教学方法相比我的概念使音乐艺术显得简明得多。然而,这种简明性并不表现在表面上。所以,从表面上看去,它一点也不简单。所有的事物,如果只看其表面的,都必然是混乱的,而且总是很复杂的。
《合唱与指挥艺术研究》是作者和桂莲根据的合唱艺术理论与合唱指挥研究成果及自身的舞台实践经验创作完成的,在许多课题上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且对基于扎实学术素养的理性认识进行了升华,并对具体的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阐释。《合唱与指挥艺术研究》的成书和出版对合唱与合唱指挥的训练、排练和舞台实践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不仅借鉴了诸多学科(如美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表演学等)的研究成果,并且用独特的视角对这些知识进行了系统地归纳、梳理和总结,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学术观点。《合唱与指挥艺术研究》不但汇集了合唱相关学科的前沿成果,拓宽了合唱歌唱者和指挥的视野,同时也给合唱演唱艺术、合唱指挥艺术和合唱排练、表演艺术的研究输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希望《合唱与指挥艺术研究》这
作者从事流行音乐实践和从事理论研究写出本书,是真正意义上的“流行”,你会看到最典型的例证;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新概念”,因为本书从全新角度去解剖“麻雀”,其内容包括:音乐的基因、结构、关节、流线、色彩、脉搏、形态、记忆点、冲动、接口等十九章节。对于歌曲旋律写作的音乐人及创作型歌手、制作人来讲是一本最易掌握的自学教材。
本书结合采用了两种探讨方法:一 分析名家作品,重点是贝多芬的钢 琴奏鸣曲;二 实际写作音乐曲式。作为一本分析教材,它把《和声的结构 功能》中的后面几章,特别是第十一章《用于不同作曲目的的进行》作了更 详尽的阐述。作为一本作曲初步练习的教程,它扩充了《初学者作曲典范》 这本提纲中的素材。 在本书中,像在他所有的音乐实践手册中一样,勋伯格的教学法主要并 不是只着眼于理论上的考虑,而是还立足于揭示作曲的基本技术问题,并说 明如何用若干不同方式加以解决。通过这样的探讨,鼓励学生在评比许多可 能性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本书根据师范大专院校教学实践所需,以简单、实用为准则,强调三升三降内各大、小调式的练习。在内容和学习形式上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收集了学生喜爱的中外名曲、儿歌、童谣、通俗歌曲等100余首,学习者较易理解、接受。 本书特点是简单、实用——简化和声理论,分散难点,力求通俗易懂。书中收录中外名曲、儿歌、童谣100余首,学习者可借此进行大量、多种形式的练习,熟能生巧,从而进行即兴伴奏。
米斯特拉尔一生为母亲和孩子写了众多优美的诗,《孩子,你是这样出生的》改编自她的传世诗篇《母亲的诗》。诗人以她特有的敏感,用诗歌记录了从怀孕到生产“美妙而又痛苦”的神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