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流行经典歌曲集》是民族器乐曲集系列丛书中的一员。葫芦丝,又称 葫芦箫 ,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其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等特点,受到广大中小学生,音乐爱好者及中外游客的喜爱。该书选用的经典歌曲传唱度较高,乐谱简明、指法技法详细,曲尾附歌词摘录(便于随唱)、书籍后附乐器常用技法、指法符号表等内容,便于读者阅读。
孙过庭(约六—六九〇),名虔礼,以字行,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郡望出自富阳。历右卫胄曹,官至率府录事。工正、行、草书,有《书谱》、《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传世。唐张怀瓘《书断》称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於用笔,峻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才。”唐吕总《续书评》说:“孙过庭书,丹崖绝壑,笔势坚劲。”至宋,尤见推崇,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谓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翰墨问。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於用笔”。清刘熙载《艺概》评《书谱》云:“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书谱》历来被论者誉为“词翰双绝”,书於垂拱三年(六八七》,草书,纸本。凡三百五十一行,共三千五百余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书
本书在内容设置上参考了《古琴初阶》一书的脉络,根据时代的发展补充了新的内容,同时满足了大部分“零基础”学员的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述古琴演奏的一些基本原理,以便大家在理论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
张乐平连环漫画全集,ISBN:9787506106030,作者:张乐平著
本书是有十余年中老年二胡演奏教学经历的岳峰教授全新升级版的二胡演奏教程,全套三册,针对中老年朋友和零基础二胡爱好者,是老年大学的实用艺术教程。上册包含二胡概述、二胡演奏法概述、二胡DGF调练习、二胡基础练习曲、二胡乐曲精选五个部分,以及常用音乐知识图文精解、二胡演奏符号一览等六个附录。配有音视频教学讲解和示范演奏。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的20个民族,也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汴的30多个国家和地我,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本书是我社"古今楹联经典"系列新增品种.何绍基(1799一一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猿叟.湖南道州(今湖南道县)人,故世称"何道州".道光年间进士.有《东洲草堂文钞》20卷、《东洲草堂诗钞》30卷等传世.何绍基书法会通颜鲁公、大小欧阳、李北海、苏东坡诸家,被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平生书作,以对联居多,故他又被称为"书联圣手".本书选取了何绍基百余幅楹联,展示何绍基的书风的精彩魅力和对联的精妙内涵,供学书者参考.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五〇九年)正月刻,由时任梁秦州典签的太原郡王逮撰文并书丹,河南郡洛阳县石匠武阿仁凿字。正书。高一百八十厘米,宽二百二十五厘米,二十八行,满行二十字。原刻在陕西省褒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洞内东壁上,一九六七年因在石门地区修建大型水库,水位上升,故将石刻从崖壁上剜凿并移至汉中市博物馆。铭文记录了正始四年(五〇七)梁秦二州刺史羊祉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重开褒斜道的事迹。书法飘逸多姿,结体奇崛开张,为北魏正书中的上品。 今选用之本马上海图书馆藏明拓「此』字不损本,乃昊大激旧藏,椎拓极精,殊为难得。整幅为朵云轩所藏,百年前旧拓。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赵寒阳老师精心为中老年二胡爱好者定制的自学教程,从乐曲理解到演奏技法,从思想内涵到情感追求,掰开了揉碎了,细细的与您交流,配有二维码视频,读书累了,直接看视频讲解示范!
本教程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到深、以循序渐进的思路进行撰写。根据乐器本身的发音特点、科学实用的指导方针,尽可能的把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进行简要的罗列和说明,便于学习者以更快的速度提高这门专业的基本素养与演奏水平。 本教程共分为基础篇、提高篇与演奏篇三个部分。基础篇分为两个章节(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葫芦丝的历史发展以及构造等讲解葫芦丝的基础常识性问题。第二章从发音开始,对基础性技巧开始训练。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对吐音、连音的吹奏方法和葫芦丝常用的三种变调指法,确立良好的音准、音色、音质、音量的概念。提高篇分为两个章节(第三、四章):第三章为葫芦丝常用的技巧理论概述与相对应的技巧实践训练,分别对舌头、手指和气息控制等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第四章选编了10首针对性、具有一定难度的综
《苏州弹词音乐》上编中,陶谋炯先生以专业眼光,介绍了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形成、特点、结构、调式,论述了弹词书调与流派唱腔的关系,以及吐字、发音、声腔、唱法、伴奏、转调、男女声同调、代表性流派分析、各声腔之间的借鉴吸收与裂变派生关系,分析了苏州弹词音乐的传承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论述中,他配以大量弹词曲谱和经典案例,由内而外、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剖析和独到阐述;而且,通篇强调了苏州弹词音乐与苏州地方语言的相互依存和融合,诠释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研究的科学视角和理论真谛,更显难能可贵。
彝族民间诗歌丰富多采,就其和音乐的关系来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诵诗和歌诗两类,前者是用来诵读的,多属叙事的诗;后者是用来歌唱的,多属抒情的诗,一般不和乐器配合,属于徒歌。《所地民歌》彝语称为《所地雅和》(“所地”为地名,“雅和”是山歌曲调之名)的歌词。这种曲调和歌词,在凉山彝族民间歌谣中都颇具特色。它主要流行于凉山彝语的“所地”方言区,当地汉族称为“小裤脚”地区,是以衣着的特点命名的。当你走人这个地区,不论寒暑朝暮,在冈头谷尾随处都将听到响遏行云的《所地雅和》。诗人何其芳同志曾赞誉彝族民歌“很有特别的色彩,就像在辽远的寂寥的山谷中忽然出现的奇异的迷人的音乐”。虽然这段话是就整个彝族民歌而言,但显然适合用于对《所地雅和》的描述。这种山歌是即景生情而唱,不像其他多数民歌往往同婚丧嫁
《民族声乐的传承与演唱艺术》由娄琳娜著
本书是有十余年中老年二胡演奏教学经历的岳峰教授全新升级版的二胡演奏教程,全套三册,针对中老年朋友和零基础的二胡爱好者,是老年大学的实用艺术教程。中册包含C调bB调A调bE调奏法及其换把;调与调之间的转换和运用;揉弦、多把位换把、指法技巧、弓法技巧、戏韵与古曲的学习和训练,以及常用音乐知识图文精解、二胡演奏符号一览表等附录。部分曲目配有音视频教学讲解和示范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