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现代琴学丛刊》中的一册,收录了102位海外近代琴人、55篇琴谱、104首琴曲等内容。每位琴人有简介,另附有藏谱、藏琴情况,以及本次修订的增补内容。书中配有部分琴人的照片、部分古琴的老照片等图片。书中以收录现代琴人为目的,凡曾学琴,能看减字谱者,谓之琴人。 其本身不弹琴,而藏有新旧七弦琴,且常与琴人往来者,亦附录数人。不论其性别、国籍、年龄、身份、造诣,依姓名笔划先后为序。文末附有古琴分派简表。
《秋声琴馆遗稿》为《现代琴学丛刊》其中的一辑,是关于古琴大师凌其阵先生的作品集,全书分为“上篇 著述”和“下篇 琴谱”两个部分。“上篇 著述”又分为“学琴劄记”和“学琴札记补”两个部分,共约56篇小短文,主要是关于凌其阵先生自身学琴往事和心得体会、论文、札记等。“下篇 琴谱”分为“琴曲”和“琴歌”,各16首,主要是凌其阵先生代表作《醉渔唱晚》《大学之道》等等。该书是将琴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琴学和美学相结合的琴学合集。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无意中被发现,一批珍贵的文献重见天日,由此而引发的“敦煌学”蔚为大观。本书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的仪式歌曲为研究主要材料,参照敦煌壁画等文献中的乐舞图像,结合当代民间的仪式音乐,综合互证,形成初步研究敦煌遗书中的仪式歌曲唱词、曲调结构、表演符号等内容的专题性研究成果。本书通过挖掘、整理、剖析一批珍贵资料,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特别是关于民俗中的仪式歌曲研究,提供的研究资料,为当下方兴未艾的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研究拓展研究新领域。
浙派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古琴流派。在古琴史上,有一本不可多得的琴谱——《梧冈琴谱》,是早期浙派传谱的代表。多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中国琴会)副秘书长、杭州太音琴社社长陈成渤一直致力于整理《梧冈琴谱》,这本《南宋浙派古琴传习录(附光盘)》共有九首传统古琴曲。除了七首来自《梧冈琴谱》以外,还有两首打谱至《杏庄太音补遗》。本书的出版和发行,填补了南宋浙派古琴演奏领域的空白,为古代音乐风格和曲式提供了可供研究的活化石,对于传统古琴音乐的研究和继承意义极大。
阮,其外形“盘圆柄直”,音色圆润清雅、优美动听,是一种饱含中华文化特征的民族弹拨乐器。阮最早在汉代被称为“琵琶”,后亦有“秦琵琶”、“直项琵琶”之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善弹此乐器,在演奏技艺和乐器改革上成就卓著,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人们为嘉其功,将阮咸所使用的琵琶以其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阮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兴衰起伏的曲折经历。从大量史料中可以看出,魏、晋、唐、宋曾是阮兴旺发达的鼎盛时期,其演奏技艺与乐器制作水平均达到极其精湛的高度。然而,至明清时期阮逐渐衰落,丰富珍贵的阮谱文献均已失传,乐器本身也不断退化。当代的阮就是在此衰落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前辈与同仁为了振兴中华阮乐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乐器
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包括三个部分: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史。第二部分总论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体系、体裁形式,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分组和分类方法,并对少数民族新音乐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概述。第三部分按语言谱系分类法介绍了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简况。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所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因此,这一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民族加以介绍。虽然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但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之用。
本书是陈成渤先生习琴二十多年来对传统曲目的心得总结,收录陈成渤个人近十年来的打谱研究成果,录制了《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忆故人》等9首传统古琴经典名曲,其中《流水》和《良宵引》是用传统丝弦录制,更是独具古韵。
《民国音乐史年谱》中,记述了1912年~1949年这段时间内和音乐有关的各类大事,无论是作家、表演家和各种音乐活动的有关历史背景事实,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线索。通读全篇,可以了解民国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 在编写体例上考虑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本书是断代史年谱,时限为公元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在此时段的音乐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大事尽量搜罗,收录其中。二、既然是民国时期音乐史,即以民国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份,再注中国传统阴历。三、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民国音乐发展线索为选择标准,更以有助于了解该时期的活动脉络为依据。所记史事,一般只作客观记录,不加评论。四、本书所列大事,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家生卒、音乐社团活动、音乐报刊、音乐书谱出版等。五
中国各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课讲义的基础上编写的。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简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和少数民族的音乐史。 第二部分总论论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所采用的音乐体系、体裁形式,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分组和分类方法,并对少数民族新音乐的发展和少数民族音乐在中华母语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概述。 第三部分按语言谱系分类法介绍了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简况。由于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讲授所有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因此,这一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民族加以介绍。 虽然本课程是为音乐学专业的本科生设计的,但也可供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之用。
本典按现代乐器纲目分为四章十九节,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古今一千一百多种乐器,涉及到乐器的历史沿革、构造规格、用材制作、品种改革、性能用途和乐曲演奏,以及重要的乐器发明、研制、改革、制作和演奏家的概况。文笔生动,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融入科研成果,是我国乐器学空前的鸿篇巨著,填补了国家空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典适于各族广大青年、学生和音乐爱好者阅读,以获得必要的乐器知识,了解各民族音乐民俗;对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广大专业、业余音乐工作者和乐器研究、制作的乐器行业广大职工,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土家族音乐概论》一书,回顾了土家族音乐发展的历史,阐明了土家族音乐与民俗学、民族学、地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剖析了土家族音乐的构成因素,揭示了土家族音乐的文化特征与歌舞特征,从而将这一古老的民族民间音乐的全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土家族音乐概论》是土家学研究丛书之一,著书者田世家同志出生于鄂西清江岸边的土家山寨,吮吸着山寨脚下这条发源于武陵山脉之河流的乳汁长大,从小就酷爱土家族音乐,接受土家族音乐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