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与戏曲精选》是由笔者从我国众多民歌与戏曲中筛选出一些较为流行、旋律优美的部分编撰而成。它不仅可以作为音乐院校民歌课及普通高校的民歌赏析课教材,也可以为民歌演唱者和民间音乐爱好者提供演唱曲目。这本《中国民歌与戏曲精选》与笔者编著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可以互为补充。比较而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一书侧重于欣赏,而这本《中国民歌与戏曲精选》则更侧重于乐谱演唱。
清华学生艺术团合唱团有着100年的悠久历史(1912—2012),拥有较为规范的专业合唱训练和队伍建设体系。多年来,合唱团培养了大批具有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演唱能力的团员,积累了大量不同风格的中外经典曲目。合唱团除定期在校内举行沙龙和专场演出外,还多次参加校外重大演出活动。多次代表学校参访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参与《复兴之路》等国家大型演出,并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奉的汇编基于作者多年执教清华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的经验。选取了青年学生爱好的中外合唱歌曲,风格多样,流派各异,能够满足青年学生多元化的艺术需求。对合,吕曲目的分析和演唱提示可以帮助歌者加深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品的理解。本曲集对于综合合唱艺术教学、综合合唱团,以及社会各界爱好合唱艺术的朋友们,均可起
继昆曲之后,古琴也已被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从音乐角度来看,古琴与昆曲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雅俗两种音乐体系。古琴至今仍以雅乐黄钟(F)为正律,而昆曲是以燕乐为主体的词曲音乐的遗存,是以雅乐黄钟(F)的下徵(C)为律本,以下徵之商(D)为主调的音乐。古琴是士大夫文人室内案头自我抒情的弦歌,昆曲则是出于宫掖入于市缠的宴赏乐舞。昆曲作为一种声乐,其声乃乐,其辞则为文学,故其是宫调曲牌体的词曲文学的活体。古琴也有其声乃乐,其辞为文学的声乐的一面,即其琴歌。琴歌乃操缦者自弦自歌,指应歌喉,天籁人声浑为一体的声乐形式。这种声乐如我们熟悉的《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梨云春思》等,则是植根于比昆曲更为古老深远、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学艺术。孔子曾弦歌“诗三百”,从现存
本教程是为艺术院校音乐专业公共必修课编写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听觉训练、节奏训练、视唱。听觉训红包括单音听记、音程听记、和弦连接、四部和声进行、单声部旋律听写、和声性二声部听军与复调性二声部听写;节奏训练包括单声部简单节奏练习和多声部复杂节奏练习,并结合音乐作品听辨节奏。视唱包括从C自然大调到三升三降调号的单声部练习和二声部练习。视唱的内容选择了中外音乐和民歌,另外还选择了部分戏典典牌音乐及唱腔,使学生在学习各种技巧的同时也扩大音乐的视野。本教程全一册共三十二课,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八课,前两个单元的重点是一升了降内在大小调式以及五声调式、五声性七声调式的训练。三十后两个单元的重点是两升两降、三升三降内的大小调节式以及五声调式、五声性七声调试的训练。本教程适用范围及目
这本《云南回族歌谣》,收录了流传于滇南、滇西、滇东等回族地区的歌谣近百首,其内容丰富,分为“党的颂歌”、“社会歌谣”、“习俗歌谣”、“儿童歌谣”、“山歌情歌”等。这些歌谣虽然受汉族和周边民族的影响,在形式风格上与汉族民歌大同小异,但在歌词内容上却与回族人民的历史、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它们歌颂党,讴歌社会主义,赞美幸福生活;歌唱劳动生产,倾诉旧社会劳动人民的疾苦;歌唱善良正义,鞭笞邪恶愚昧;歌唱忠贞爱情,反对玩世不恭、背信弃义……涉及的生活面十分广泛,语言通俗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深深地留下了回回民族的烙印。歌谣,记载着一个民族昨天的历史,流露着一个民族现实的心声,昭示着一个民族的明天和未来。在感
维瓦尔第的一生正处于欧洲巴洛克艺术鼎盛时期,他在作曲方面所涉猎的音乐形式繁多,但人们公认他为巴洛克协奏曲领域的之一,其诸多创作中流传至今的重要作品也以这类协奏曲居多。据统计,除了广为人知的《四季》,他一生总共写作了400多首协奏曲(译者注:另一说为近500首协奏曲,其中包括独奏协奏曲和管弦乐协奏曲,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为突出独立的乐器而作,后者则是专为管弦乐团或合奏团谱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