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岁末,为纪念程砚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编辑出版了《程砚秋戏剧文集》。《文集》共辑录砚秋先生论述中外戏剧艺术的文献99篇及3篇附录,其中多数是首次公之于世的。今由华艺出版社再版,增加了砚秋先生1957年发表的《我的学艺经过》,并在文献《谈窦娥》后增附了砚秋先生的《窦娥冤》演出本,这是他去世前一个月亲笔修订的。 砚秋先生是有深刻思想的学者型艺术大师,他在戏剧艺术理论上的贡献同他在戏剧艺术表演上的贡献一样,都异常卓越。正如李玉茹师姐所说:“京剧前辈很少有人像程先生这样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的文字资料,我们必须好好地利用”这批极其宝贵的理论遗产,“在今天一片‘创意’的时尚中,探讨程派艺术,尤其是掰开揉碎地分析程的‘传承’,将有益于当今京剧的发展。”(《李玉茹谈戏说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为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系列丛书,该书是从事舞台美术30余年的任冬生的舞台设计笔记。本书首先讨论了舞台空间创作、舞台设计师概念、舞台视觉设计过程以及科技催生下的舞台视觉之个人见解。随后,结合实际作品从传承与再现、重塑与解构、光影与表达、融合与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了个人艺术创作中意向与空间的表达以及如何实现舞台视觉的呈现和延展。
《彭松文集》收录了众多舞蹈家彭松关于艺术的论述文章,其中涉及了舞蹈艺术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舞蹈审美和舞蹈史的深入探讨,以作品为基础,总结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概括出了一套彭松式的舞蹈研究范式。该书尤其收录了彭作对中国古代舞蹈的研究,特别是秦汉以及魏晋时期舞蹈艺术的发生、发展、传播和记录,并收录了舞蹈界对彭松的研究文献。其中的亮点还包括作者在川西的田野调查、采风心得。本书涉及舞蹈美学,舞蹈教育,舞蹈实践等,是舞蹈理论集大成者,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以及学习资料。
《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由两《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组成,分别为《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配套曲集(钢琴伴奏)》。《芭蕾性格舞蹈教材教学法》是由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杨越,通过自身十几年性格舞蹈教学,对教学法和实践演出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内容分四部分“课堂着装和道具”“脚和手的基本位置及身体形态”“扶把练习”以及“中间练习”。其中除了性格舞蹈基础内容的概述,“扶把练习”和“中间练习”两大章节中几乎涵盖了如今艺术院校中所有性格舞教学所涉及的舞蹈种类和作品节目,书中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音乐特性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做了提示以方便使用者参考。
本是我国部关于袖舞的专业性。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广大舞蹈教师、编导、学生以及喜爱袖舞的人士提供有关袖舞的专业知识、实例和具体的训练方法。 本整理和总结了北京舞蹈学院长达20余年的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教学实践,按照袖舞的教学程序,将训练内容具体划分为“单一技法”、“单一动作”、“短句训练”及“组合训练”四个部分,并精心选择了23个具有代表性的训练实例,配有袖舞音乐伴奏的曲谱,比较人一面的介绍了北京舞蹈学院当前袖舞教学的发展状况。 此外,本没有局限在专业课程之中,而是把中国古典舞袖舞的样式看作为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舞蹈形态,对它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回顾和思考。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初期,是如何将独具特
本书将舞蹈美育的科学原理与方法相结合予以深入浅出的阐释,旨在对方兴未艾的舞蹈美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指导,它对于舞蹈学科的理论建设,不啻是具有开拓意义的填补;非纯粹意义的“教材”,却具有教材的功能和使用价值。 《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学科的研究范畴;探究了其内在规律;并初步建立起实施的原则和性方法;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据此,可作为检验某科学性、性的基本标准。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艺术教育”作为专项写进教育纲领的一段题旨性文字:“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我们因
梁燕丽所著的《香港话剧史(1907—2007)》从表层来看,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问题,从深层来看,则是本土化和主体建构的问题。香港话剧百年史述,最重要的有四个发展趋势:一是殖民地时期的中国化,二是殖民地时期的世界化,三是回归过渡期的本土化.四是回归前后去殖民的主体建构,以及形成多元化的港派话剧风一格。其中作为西来艺术,话剧本土化是核心环节.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化,二是本地化。百年香港话剧,是一个从世界化到本土化的过程,创造了华语话剧“全球本土化”的典型个案。全书对香港话剧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不仅在中国话剧整体格局中论析香港话剧百年的成就,填补国内香港话剧研究的相对空白:而且在华人文艺整体视野内研究香港话剧的发展问题,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多元整合,香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此件《沈尹默闲录古代书论册》,为先生小行书精录古代书论,凡二十四开,篇幅之大,书写之精,在沈先生存世书法作品中也是十分罕见的。今将其编辑梓行,以飨广大书法爱好者。
《舞蹈:作为艺术教育(套装上下册)》全面带领舞者走进K-12舞蹈教育的世界。回答大多数舞蹈教师的疑问,并提出新的思考。《舞蹈:作为艺术教育(套装上下册)》展现校园舞蹈教育的实貌,并指导读者如何实现它。《舞蹈:作为艺术教育(套装上下册)》阐明在K-12体系中,舞蹈必须经历的发展领域:动觉一运动的发展,认知一智力的发展,审美一艺术的发展,心理一社交的发展。它阐明了如何推动学生每个阶段的成长,以便在特定年龄做出有教育意义的正确选择。
《素质教育舞蹈文集》由舞蹈美育论、调研与考察、素质教育舞蹈和实验经验四个部分构成。通过对舞蹈美育理论的溯源,与相关领域专家的研讨,以及深入社会的实践与调研,较客观地将我国素质教育舞蹈的现状与研究成果集结成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