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是根据北京舞蹈学院06级现代舞编导班的群舞教学来结构的。主要分三个部分构成了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主要讲授理论层面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群舞编舞教学的历程以及一些理论和观点;第二部分主要讲授技法层面的,第二单元至第八单元全部都是群舞技术技法,从动机、舞句、舞段、层次、调度、画面到单双三人舞和群舞的关系;第三部分主要讲授群舞小品创作层面的,第九单元中主要从群舞小品创作的选材、构思、结构、形象、步骤五个阶段讲解,另外,还附录了结构案例、群舞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三个内容。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每一单元中都有课堂练习,并给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指导、回课评价和课堂小结。《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希望多的人会通过群舞编舞技法教学去
本书从德国专业音乐出版社朔特原版引进,为德国单簧管演奏家罗伯特·厄德于1998年编辑出版。《新编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是对单簧管经典练习曲《贝尔曼单簧管每日练习》(作品63号)的改编。贝尔曼是19世纪德国 的单簧管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其练习曲(作品63号)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但是时过境迁,本书编排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其以24个大小调音阶为基础(例如:自然大小调、旋律小调、和声小调)排列,每种类型里再按照调性依次排列,越来越不符合当代单簧管的教学习惯。于是,厄德于1998年对其练习曲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将其变为按照调性排列(C大调,a小调,G大调,e小调……),每个调里面依次安排各种类型,并增加了四度、六度等音程练习,以及纠正了原书中的部分讹误。我社特邀单簧管演奏家程之忠先生翻译推介此书,以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自1997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舞者和舞蹈爱好者的欢迎和厚爱,北京和各省市的很多艺术院校舞蹈系把它作为舞蹈理论课程的教材。1998年10月获第十一届华东地区很好文艺图书二等奖。 据不接近的统计,此书自1997年4月出版,至2006年已重印10次,每次平均约增印3000-4000册之间,在舞蹈理论类的图书中是印数较多者之一,由此可见它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2006年9月从美国访问归来的舞蹈史学家董锡玖告诉我们,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东亚图书馆(纽约市旁)看到了《舞蹈艺术概论》。由此也可见这本教材流传之广。这次对此书修订,是根据各类学科的基本教材一般七、八年都要修订一次的要求,应出版社之邀而进行的。近几年来,在我们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些艺术院校舞蹈系和舞蹈大专班讲课的过程中,根据
长安是唐代都城,也是唐代文物 为集中的地区,在 西安周围分布着大量的唐代墓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在很多文物资料中含有乐舞图像,这些乐舞图像是乐舞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之典范,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绘画艺术和乐舞艺术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中极重要之实物资料,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系统化地整理和研究。有鉴于此,贾嫚编著的《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以唐代长安遗存的乐舞图像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按照年代编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揭示唐代乐舞所包含的自然意义、传统意义和象征意义,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000年,重庆大学邀请孙颖老师为该校组建舞蹈系。形势要求必须从创作实践立即转向教学实践。将理论研究、创作实践、教学实践体系化。因此,有了 次同仁聚会式的教材研究和师资培训活动。也就是在2000年暑期在重庆市舞蹈学校,由吴俊老师免费提供食宿、教室、器材,参与的人包括重庆大学赵倩;重庆市舞蹈学校吴俊老师和该校冉义、蔡文婷,天津的王堃老师;北京舞蹈学院的我和邓文英、郑璐、何滔、朱兮、苏雪冰等。大家都是自愿自费聚集到重庆进行这次教研和师资培训活动的。到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正式招生开办汉唐古典舞专业,参与这个事业的人日益扩大。并利用寒暑假连续进行了多次研究、梳理、归纳、规范教材的教研活动。同时也形成了以北舞、重大、天津音乐学院为教学实践基地的一体化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