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 物质至上 。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 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 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 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 雕塑是什么 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开凿于1500年前的云冈石窟,是东方佛教的初始圣地。中西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融,绽放出无比绚丽的艺术之花。 起源于100年前的大画幅摄影,是摄影领域最古老的技艺之一。它在图像质感和细节的表现力上,有着数码摄影无法替代的效果。 本书采用古朴的大画幅影像来记录古老的云冈艺术,以8开单页的形式呈现。每张单页尺寸为26*37cm,正面为造像高清大图,背面为此造像的中英介绍。书中共有42张单页。 大画幅胶片摄影呈现的高品质图片,忠实还原了云冈石窟造像的原貌,让我们有机会享受一场视觉的盛宴。 书壳为 信封 的样式,借用 邮件 的概念建立起 古与今 艺术与现实 对话的桥梁。
本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洛阳城队发掘、整理和收藏永宁寺出土泥塑像图录,共收录泥塑文物120件。本书按文物尺寸,分为大像、中小像、影塑像三类,编排顺序以塑像形体尺寸作为第一级分类标准,以残块部位和身份类型作为二、三级分类依据。图录前有著名考古学家杨泓、钱国祥所写的两篇论文。全书图像部分的编排以塑像形体尺寸作为第一级分类标准,分为大像,中、小像与影塑像;以残块部位和身份类型作为第二级、第三级分类依据。书中所有图像资料均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采用Hasselblad H4D-60顶级相机的高清拍摄,每一件文物均作了多角度的精细拍摄,力求360 完美呈现这些泥塑的状态。因此,图书中对每一件文物,也均选取三至九张图片,其中包含塑像等大主图(一般选取正视图;影塑像选取观看侧)和若干不同角度图及细部图,在
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介绍新疆和中原北方地区的造像,下卷介绍南方和藏传佛教地区的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石窟造像积淀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风貌,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与见证。本书依地域、时代、形式样态、材质等框架对石窟造像加以全面解读。
《朝阳辽代画像石刻》是以辽宁朝阳境内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辽代画像石刻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图书,也是目前部某个地区的辽代画像石刻汇编。《朝阳辽代画像石刻》收录有摩崖、石塔、石匣、石函、石幢、石棺、墓志盖、墓壁石板等画像石刻拓片100余幅,照片60余帧,示意图20余张。
本书包括4位日本一线当红原型师的精彩作品和雕塑技法讲解,是他们的经验与才华的一次公开。4位大师拿出毕生绝学,有塑形、涂装、翻模、修饰等技法,不只作品写真,同时也介绍了他们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以及制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