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
与城市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相关联,每个城市的雕塑都有各自的特点。巴黎城里的雕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居世界前列,这有其历史的原因。 在艺术的鼎盛时期,巴黎还住过一位在造型艺术上进行探索的苦行僧贾克梅利。他投入大量意念的作品,以内向性确立了在造型上的疏离感,删尽铅华,尽留下骨骼的构造和永不消蚀的精神,以致于我们不敢轻易的把其作品称其为“城市雕塑”,这位与华加索同时期的艺术家,完全把他的作品指向了时间。 百年的辉煌是历史留给巴黎的神圣光环,同时也奠定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基础;人们出于对艺术的理解和尊重,把雕塑作品集结之一起,建成了主题公园,以便使它们与人们面对面的沟涌。本书收录了座落在卢浮宫前与塞纳河边的两座雕塑主题公园中的作品,它们大多属于不同的机构或个人收藏,而今
中华文明的托命之人是女性?是否存在一种女性主义的创作?当代艺术只是一种小圈子的文字游戏?人工智能可以创作出只可感知不可言说的艺术作品吗?作为中国当代标志性的女性艺术家,向京为何在2019年彻底结束了她的雕塑创作? 二十年来,艺术家向京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了一系列对谈,这些谈话涉及艺术家的成长和创作,也谈到了女性主义、传统文化、当代艺术和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将不同时候谈论同一话题的片段用蒙太奇的方式剪辑到一起,形成了一篇长谈。 德国学者阿克曼在与向京对谈时提到,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如同行走在一个无形、无垠的宇宙。被打乱时空后的长谈某种意义上模拟出了类似的宇宙,时间、空间这些外在的因素被剥离,通过谈
本书是 岭南特色工艺非遗传承经典 之一。蛋雕在作为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上,渐渐演变成一门独立的传统艺术,其融合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阳雕、阴雕、镂雕等雕刻方式体现。本书主要介绍了蛋雕的历史、材料和准备工作、雕刻工具、雕刻工艺、案例和优秀作品欣赏,并应用ISLI和MPR技术,图文视频结合,通俗易懂。本书注重对动手能力的培养,示范步骤清晰,训练方法精益求精。
本书以 36开小开本 形式呈现,收录了南禅寺大佛殿唐塑。书中每一页正面为 雕塑局部图 、背面为雕塑名,装订成册。小巧而精致的外观,极具审美意趣; 能180 展开 的装订样式,使翻阅毫无障碍,读者可沉浸式欣赏每一处细节。 全书共70面。
超轻粘土是一种包容度很高的环保手工材料,不仅能自由捏塑造型,还能用颜料上色,在日式手办和少儿手工中应用非常广泛。本书共有五个部分,从超轻粘土的制作基础讲起,到入门案例、技术案例、创意案例、趣味应用案例,由浅入深地教授了超轻粘土的全流程制作方法。本书案例囊括了新鲜蔬果、美食、花卉、家居物品、可爱饰物和人物,萌系的造型和简化的制作方法*能柔软你的生活!本书内容简单易学、案例可爱精致,适合手工爱好者、绘画初学者阅读学习,也可以作为老师、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教程,以及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料进行雕琢加工的一种工艺形式,是传统雕刻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中国木雕源远流长,其产生、发展与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文化传统、民俗观念、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本书主要向你展
《中国结丛书:民间石雕》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形式,比较系统、有规模地鉴赏民间口头文学遗产,介绍民间艺术;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精华和精彩,印证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青少年和普通读者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感情。
《寿山印钮艺术》是专门谈寿山石雕刻中的重要组成的石章印钮艺术的。寿山石印章与肇庆的端砚、宜兴的紫砂壶一样,不其功能性的一面,更多的是因其材料珍贵,印钮或印体中的雕刻艺术巧妙精美,而被人们作为艺术品收藏,受到收藏家和寿山石艺术爱好者的青睐。 寿山石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众所周知的。寿山石雕刻产业的大发展,可以说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发的好政策,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快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变化。
传说尧舜时期,中国已使用漆器。由于漆是一种液状物,只是附着在器物的表面上,漆对器物有着牢靠的保护作用,因而我们往往可以从古代保留至今的漆器中,窥见木制器物。《韩非子·十过》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这里的“斩山木”、“削锯修之迹”,显然是以木制成器物的胎型。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乡西周燕国墓地中,曾出土了许多漆器,器型有豆、觚、晷、壶、簋、杯、盘等,均采用木制成器的胎形,表层涂绘漆饰,有的还镶嵌着加工成装饰纹样的蚌片、蚌泡等。从中可以了解当时木器生产发展的状况。 通过历朝历代的沿袭,北京地区的木制器具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也是逐步发展、丰富起来的。木雕在成为一门独立的雕刻艺术之前,其主要功用是为木结构建筑构件进行外表装饰。至迟
《国宝春秋:雕塑篇》角度新颖,史料翔实,文图并茂,语言朴素,具有较强的学术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中国古代雕塑源远流长,不仅内容丰富、浩瀚如海,遍及大江南北,成为链接中国历史长河的物质载体,而且以其独特的造型风格、精湛的雕刻工艺成为遗存至今的国之瑰宝。岁月如歌,在这些国宝的背后,大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沧桑经历和传奇故事。《国宝春秋:雕塑篇》旨在选择不同类型、具有鲜明造型语言特征的雕塑精品:如《帝后礼佛图》、《昭陵六骏》飞燕等《三星堆青铜雕像》、《马踏飞燕》等。讲述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在欣赏这些古代雕塑精品并阅读其背后故事的同时,可从中得到新的认知。
成书于罗丹生活稳定、健康状况好的时期。此书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也是个人经验的高度概括,其中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有对许多名作的卓见,有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和点滴的自省。既对前人学术有所发展,又启悟来者,开示法门。
本世纪以来,郑于鹤所进行的主要是城市与环境的大型雕、浮雕等的创作。如《苏州评弹》、《东方神韵》、《生日广场》、《天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为新景点燕山塔陵所建造的两组大型塑像;一组是位于塔陵正厅内外的《三世佛》与《天王》;另一组是置于通向塔陵甬道两侧的生肖群像。这两者可谓是近几年他在惨淡经营中取得预期效果的力作。 郑于鹤一贯坚持的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创作时他主张一要表现出作品的内在气质,二要形式美。像他已往的作品那样,这两组塑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这两个要求的体现上。 《三世佛》所应突出表现的是作为救苦救难的佛的慈悲情怀,《天王》所应突出表现的是那强壮无比的守护神的潜在力量。对此二者,作者正好成功地既内在而又美观地予以表现了出来。
《象牙雕刻》介绍了历代象牙雕刻、现代北京象牙雕刻、象牙材料、象牙雕刻工艺、象牙雕刻摆件的包装及收藏保养、现代北京象牙雕刻技艺传承概况、现代北京象牙掉客人作品欣赏等内容。
本书通过对人类历史上的纪念性雕塑案例、相关历史文献及理论进行整理归纳,力求在学理层面上明确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本质特征,并搭建了一个能够基本解释世界范围内纪念性雕塑主题选择、形式运用、建设过程及寿命问题的理论框架,从而为中国纪念性雕塑建设行为的系统化、规范化提供智力支撑,以达到有效提高中国纪念性雕塑建设及管理水平的目的。全书共分六章,章为引言,第二至第六章为分析论述。基本框架包括6部分。首先是提出问题并对外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并提出研究目标、方法;其次,通过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起源来明确纪念性雕塑沿用至今的基本特征;再次,深入分析纪念性雕塑建设过程并总结出纪念性雕塑建设活动中的三方面行为主体;又次,分析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的影响;进一步论及纪
陶土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黏土,从外形上看,它和彩泥十分相似,在常温下它柔软如泥,有非常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与彩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经过100~120℃的烘烤之后便可定形,并有的硬度,从而能够长期保存。本书讲述的是利用陶土材料制成花卉、水果、蔬菜、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手工艺品的过程。跟随图书,且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这种手工创作升华为艺术,会让你的生活更为艺术化,更加充满生趣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