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无论一种艺术的地域范围如何广阔、发展时间多么悠久,其本身毕竟是人类的艺术形式,有着人性中的共同点,雕塑也不例外。本书从宗教雕塑、古典主义雕塑、纪念性雕塑、现代艺术抽象雕塑这四个方面来赏析常见的雕塑作品。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发展,成就了独具特色的东方佛教造像艺术。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石窟和地面寺院的造像之外,还有很多传世之作及随着考古事业发展而发现的深埋于地下的造像艺术。这些造像由于大多已脱离了原始的环境,其所蕴含的宗教意义逐渐减弱,而审美意义则凸显出来。其材质丰富,不仅有常见的石刻、木雕,还有金铜、漆器以及陶瓷等。这些造像时代不同、材质不同、制作手法也不尽相同,却在遵从经教典籍的同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学样态,带给人们别样的视觉盛宴。
《佛像的历史》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佛像和古代建筑的书。作者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梁先生虽然是一位建筑大师,但他一生热爱雕塑。 《佛像的历史》此书按年代编写,从南北朝至明朝,贯穿全文的是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朝代的佛像雕塑的理解和介绍,关于佛像的技法、来源、流派、风格及特色都有比较全面的梳理,尤其详细地介绍了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个大的石窟。梁先生的文笔极美,阅读起来,非常享受。 《佛像的历史》在写作时,梁思成先生身处战乱之中,出于一位古建研究专家的天性,他深知战火无情,会使我国大量珍贵的泥塑、木质文物受到毁灭,所以他和妻子林徽因以及几位研究人员踏上了考察之路,赶在日军的前面去把一些古建拍摄记录下来。因为他知道,有可能这是这些古建留在人世最后的影像。书中的绝大部分的
依据一张明朝古画《上元灯彩图》,艺术家邱志杰生发出一个庞大的《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其中《剧透》即《金陵剧场角色绣像》,是一套散文、书法、绘画三位一体相得益彰的天才创作。作者将上百个中国历史上循环出现和对应于人类情感中亘古不变部分的意象定义为 角色 ,事涉宫廷、市井、华夷、治乱、文教、武功等,以文字和图像一一为其制作 绣像 ,将呓语、独白、洞见、机锋、冷酷的叙事和妖娆的想象铸造成一种犀利而幽默、奇崛而怪诞的文体,构建了一种融合中国当代文学和当代艺术*难以定义的跨文本存在。
设造像陈于殿堂之中,以彰宗教之神圣,这一宗教形式伴随着佛教东传而风行于华夏大地。本卷以历史朝代为轴,以现存寺院为点,结合实例,从美学视角梳理了佛教寺院造像在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读者翻阅此书,可一窥我国古代艺匠在依托佛教仪轨的基础上如何一步步将西来诸佛塑作东方哲人,通过感受种种美学的本土化,体察中国佛教美学的独特魅力。
本书为2014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在迎来其85周年馆庆之际推出的艺术画册,由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安 特姆金与同事们同心协力,甄选出跨越126年时间的200多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为读者呈现一场精彩、细腻的 现当代艺术纸上展览 。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精心撰写的引言,能够了解MoMA绘画和雕塑收藏的发展历史与艺术史的往昔和当下。高清的大幅图片更能让读者产生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直观认识,获得对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及理念的独特体会。
雕塑,望文生义,即可知是由雕和塑两个部分组成的。 雕,又称雕刻,是用石、刀等工具在石、木等材料上除不需要的部分,而将留剩下来的造型作为作品的一种创作方法。形象地说是做“减法”。古人云:“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小不可大也;目不可大,大不可小了。”意思是卞,在雕刻时,宁可将需要的部分的体积留的稍大一点,以便在深入刻画中再雕去。如果一时雕去过多,就无法再作弥补而全功尽弃,雕的手段包括凿、镂、刻等。原始人类由于缺乏工具,雕刻的作品大都采用阴刻的手法来表现,如岩雕、石雕、玉雕等。 塑,即是塑。通常用泥土、陶土堆塑而成。可称为是“加法”。由于泥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塑造的手段更为多样,除了通过堆、帖、捏、挤、压等塑手段外,还可兼用挖、刻、划等雕刻的手段,以去除多余的部分。如原
本书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翔泥塑为研究对象,以作者长达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凤翔泥塑的平光造型、色彩搭配、工艺流程及纹饰寓意等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地域文化影响、记忆功能、传承谱系与艺术传播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对凤翔泥塑的文化生态和功能机制做了全面的梳理。 凤翔泥塑艺术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民间工艺品的产业化,其艺术的原生态与去乡土化趋势之间的深层矛盾更加凸显,成为影响凤翔泥塑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一些短视行为正逐渐成为关乎凤翔泥塑艺术生死存亡的瓶颈。针对这些现状,本书提出:在现代管理科学、商业文化的大视野下,通过实证与分析,重构、优化凤翔泥塑生产经营模式,重塑凤翔泥塑文化品格尤为重要;科学研究与艺术精神的结合,必将使凤翔泥塑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开
《尚藝山房藏中國象牙雕刻》一書收入了以明清時期為主的牙雕共136項,不僅品類較為豐富,包括立雕、文房、陳設、珮飾、器皿、典章及用具,且兼及江南、廣東、北京、福建等地區性流派,從而展現國人審美意趣與海外市場需求的對比。其中清末民國初的微雕製作和像生果品陳設,及新中國成立後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亦可見近現代牙雕巧奪天工的技藝特色。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最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最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本书以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晋城国宝青莲寺和玉皇庙在神像塑造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晋城市东郊的青莲寺与玉皇庙之间相距有十多公里,都有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历史的烟云中,他们与这座城市、这块土地,共同经历了沧桑迭变、兴废交替,然而不变的是寺庙的顽强存在和百姓对它的绵长记忆。在这段记忆里,久远、留存物质和精神多的是唐朝华贵的佛、宋代精致的神。千百年来,青莲寺里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玉皇庙里玉皇大帝和他的各位神将,不动声色地征服了众多的香客和艺术家。在人神共处的默契中,像一篇叙事性的小说或激情飞扬的散文,叙述着创建寺庙的一个个隐隐约约的故事。人们崇拜着、困惑着,无论是佛还是道,都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间。 本书以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完美的呈现了晋城国宝青莲寺和玉皇庙在神像塑造艺术上的高深造诣。
颜仲作品的*特色是以富有才华的刻线充分表达每一位文化名人的性格和风采。他的老师刘岘说:“他掌握了肖像的‘形’‘神’两个方面,显示了雕刀技巧的特征。”是的,人物肖像的艺术表现比风景和静物更加困难。难在人的动势千变万化;难在人物的面貌和性格千差万别;难在片面追求“形似”,或单纯追求“神似”都会失败。恰如鲁迅所说:“虽说‘神似’比‘形似’更高一著,但我总以为并非插图的正轨,中国的画家是用不着学他的——倘能‘形神俱似’,不是比单单的‘神似’又更高一著么?”(见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l0卷第408页)颜仲的木刻肖像,多用作文学名著的插图,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恰是鲁迅所说的“形神俱似”。 颜仲的早期代表作《鲁迅像》与赵延年的《鲁迅像》恰成对照。赵作侧重表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性格侧面,颜作则
颜仲作品的*特色是以富有才华的刻线充分表达每一位文化名人的性格和风采。他的老师刘岘说:“他掌握了肖像的‘形’‘神’两个方面,显示了雕刀技巧的特征。”是的,人物肖像的艺术表现比风景和静物更加困难。难在人的动势千变万化;难在人物的面貌和性格千差万别;难在片面追求“形似”,或单纯追求“神似”都会失败。恰如鲁迅所说:“虽说‘神似’比‘形似’更高一著,但我总以为并非插图的正轨,中国的画家是用不着学他的——倘能‘形神俱似’,不是比单单的‘神似’又更高一著么?”(见1981年版《鲁迅全集》第l0卷第408页)颜仲的木刻肖像,多用作文学名著的插图,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也恰是鲁迅所说的“形神俱似”。 颜仲的早期代表作《鲁迅像》与赵延年的《鲁迅像》恰成对照。赵作侧重表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性格侧面,颜作则
《中国雕塑史》(原书名为《中国美术史——雕塑篇》)首版于1915年出版,是大村西崖关于中国美术研究方面 代表性的著述。作者大村西崖为编著本书,可谓以非凡之热诚、惊人之毅力,搜集中国雕塑史料巨细无遗,并条分缕析,分类排列,又加以犀利之论评。该书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度,上启于太古本,止笔于五代,至成书时书录记事凡一千二百余项,金石碑铭凡两千六百余种,附录珍贵图片978 幅,纵横交织,图文并茂,使得中国几千年雕塑历史的发展轨迹有案可稽,历历在目。中国学者罗振玉、日本 作家森鸥外、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关野贞等也都亲自为此书做了序。 《中国雕塑史》对当时及其后的学界影响甚大。梁思成于1929至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时,就曾参考过此书。 中国学界至今仍将大村西崖的《中国雕塑史》和常盘大定、
巴中石窟造像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及特征。 一是注重写实。除佛教特有的造像仪轨外,在一些菩萨、世俗人物等雕造中,匠师们以当时、当地现实社会中各种人物形象为依据进行雕造和彩绘,竟出现了护法天王只穿草鞋、诃利谛纯为唐代妇女形象的情况。二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匠师们很注意通过造像五官的配合、人物的身姿扫势等整体结构的雕造,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巴中石窟中的人物形象各具不同性格和神情,佛的庄严、菩萨的慈悲、弟子的善良,以及护法天王、力土的威武勇猛,无不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龛楣精美,装饰性强。匠师们在造像中以人物的雕造为主,但又十分注重龛楣的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龛,雕了花草、动物、天神、化佛等图案。加强了装饰性,并配合主体雕像,对佛教题材内容的表达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以绿、红、
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鉴藏之风的兴起而成熟的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本书收入工艺研究专家撰写的十余篇相关文章,广泛深入地介绍了嘉定竹刻为代表的“深刻”、金陵“浅刻”以及别具风韵的“留青阳文”,构建出绚烂多姿的竹刻艺术世界。 本书附有故宫、天津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宁波博物馆、嘉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所藏竹刻艺术精品99件的图片,充分展现了竹刻艺术珍品的魅力。 本书配合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竹镂文心“展览。
沉香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它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蒙岁月之几点,以至*沉香的价值可以达到黄金的三倍。 可谓是“沉”得惊世,“香”得骇俗,千百年来为世人所钟爱。 沉香本身也是极其珍贵的药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水。 昂贵的香水中,必定沉淀着数不清的沉香树的生命,像法国生产的名贵香水,大多数离不开沉香,沉香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起着稳定香味的作用。 当你工作烦闷之时,沉香高贵、深沉、儒雅的气味沁人心脾,芳香馥郁,让人心一下子就静了下来,通灵开窍,悟出生活之道。 当你不了解沉香的时候,也许觉得它高深莫测,以为像带着面纱的少女,总是晦明难辨。 本书作者将带令大家走进沉香王国,一起多年来对沉香的研究体会,从沉香的形成与识别到沉香的雕刻艺术,为大家展现沉香之美。 沉香的功用很多,可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