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是推动世界的引擎,是想象世界的方式,千百年来,人类的创意从不止息。1000个深入人心的经典产品,看好的设计如何改变世界。 英国费顿出版社联合60余位专家,历时多年重磅打造。全书收录自1663年至今,世界上1000例具有标志性、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日用产品设计。每个案例配以高清图片和详细描述,介绍产品的诞生背景、设计理念、制造商、设计师,及其成为经典的原因。 从张小泉剪刀、经典温莎椅、派克钢笔,到膳魔师保温杯、灯塔笔记本、波音747飞机、戴森空气净化器 看杰出的设计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从建筑巨匠勒 柯布西耶到现代家具史上无法绕开的乔治 尼尔森,从伊姆斯夫妇到 现代设计之母 艾琳 格雷,看设计师如何萌生创意。从万宝龙、zippo到苹果、布加迪,看一线品牌基业长青的秘诀。 设计的历史也是审美与文化的历史,集结400年人
本书是艺术家威廉 莫里斯的大开本、艺术传记画册。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的重要奠基人、提倡 日用之美 的现代设计之父威廉 莫里斯曾说: 不要在家里放任何一件你认为可有可无或者不美的东西。 威廉 莫里斯的艺术设计,实现了我们对 浪漫的中世纪 理想之家的想象。在花草组成的藤蔓间隐藏着的是植物生机盎然的气息,以及我们对于生活之美的向往。他在印花图案设计、书籍装帧和奇幻文学创作等方面成就斐然,他以飞燕草、郁金香、柳枝和草莓等植物为元素设计出的壁纸、挂毯和地毯作品,如 草莓小偷 茛苕 等,都是横跨百年的经典之作。他与 拉斐尔前派 的缪斯简 伯顿的传奇爱情故事、他与爱德华 伯恩-琼斯共同设计的中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的典范 红屋 等,都在讲述着威廉 莫里斯这位 图案之王 的艺术传奇
本书从画面的构成关系对视觉感受的影响这一底层的设计逻辑出发,由浅入深地解析了游戏概念设计的知识点。本书前3章主要讲解基础的构成关系和节奏感的塑造。第4~8章主要讲解不同层面外观形式对概念设计结果的影响。第9~11章主要从画面框架关系、空间关系及光影塑造的角度讲解对整体画面进行塑造时所应掌握的知识点。第12~14章从游戏概念设计的实际应用出发,讲解游戏概念设计师应如何以产品的目标为导向进行概念设计与美术整体规划。本书适合美术专业的在校生、游戏美术从业者和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游戏概念设计培训机构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集中收录了全国上百家知名院校师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包含产品以及概念作品,涉及文创、服装、工业产品、包装、图书、艺术品、医疗健康、交通工具、公共建筑等主题,内容编排上注重图文结合,既有作品的设计效果图、实物图,也有对作品设计理念、设计创新点、设计价值等方面的细致解读,同时也有列出作品的设计者、指导老师等信息。本书既可以作为广大设计类院校师生学习阅读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设计相关企业挑选优秀设计作品以及发现优秀设计师的参考书,同时本书也是设计行业重要的文献资料。
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颇具代表性的造型艺术,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从新石器时代创始,历史长达8000年,其题材广泛,构成多样。中国传统图案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凝聚了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内涵,从遗存的各类装饰器物可以看出人类社会发展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些图案不仅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也是古代社会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的反映。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视觉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本书以西文字体的基础知识和西文排版中的9个基础练习开篇,进一步讲解了西文排版的关键点,以及西文排版所必需的19个知识要点。细致讲解了设计师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名片、信纸、请柬和证书的西文排版,简要描述了广告与包装、导向标识系统、网络设计、产品设计和企业字体等各个设计领域中西文排版的运用,以及日西混排的问题、现状和未来。 作为日本西文活版印刷所“嘉瑞工房”主持人的高冈昌生,其父高冈重藏是该工房创始人井上嘉瑞的弟子,几代人专攻西文活字印刷术,并藏有极多西文活字。一章高冈昌生娓娓道来自己是如何进入字体排印的世界,接受了“嘉瑞工房”的字体排印教育,并逐步掌握字体排印的技术、知识和历史,体会到字体排印是一份心意。这不是一本单纯讲解排版规则的书,更注重思考如何排版才能让读者舒适地理解作
本书介绍建筑大师路易斯康1935年-1974年创作的作品,包括手绘、图片、模型、平面、立面,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适合建筑专业师生和建筑师。康的作品的几何形式、空间结构,以及虚实对比的材料,如同交响乐般在空间的艺术中构成相辅相成的回响。对后来的建筑师们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建筑师所处的时代,能够跳脱现代主义的框架,带给人永恒的艺术感受,这是一种先见之明式的展望未来。路易斯·康,一位跨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师,影响了安藤忠雄众多有名的建筑设计师。发展了建筑设计中的哲学概念,康的作品中,大量采用了几何形状,清晰的空间结构,以及运用光线的变化,光影与空间巧妙的结合。像特伦顿犹太人公共浴室(1955)、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孟加拉国国会大厦,都采用了向心性的布局。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
迪特·拉姆斯对20世纪的产品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他1932年出生于德国威斯巴登。1955年开始在博朗公司工作,并于1961年开始担任设计总监直至退休。在博朗公司任职期间,他设计并监制了一些20世纪的开创性产品。他还为维索+察普夫(后来的维索)公司设计家具,这些家具至今仍在生产。他设计了众多优质产品,它们有着强大的功能、简洁的外观和舒适的使用体验,体现出拉姆斯对设计在生活中的功能和价值的深刻洞见。他总结出的好设计的“十项准则”对后来的产品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提出“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这本专著涵盖了拉姆斯的生活与工作,以及他对于好的设计的理念。拉姆斯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呈现于此:他在博朗公司的工作,他为维索设计的拥有超长使用寿命的家具,他非凡的自宅(他完成的专享一件建筑作品),以及他对当
《江山之助》是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家赴西北写生实践的研究著作。在当时民族危机与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中,西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与因战争带来的文化焦虑之感促使美术家们走出斋轩,深入西北。美术家在文化自觉与内省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写生的行为缔造个人与民族、国家的联结。这一时期美术家的西北写生实践构筑出一条整合民族意识、建立民族认同的有效路径,观者通过美术家的作品了解与认知西北,建立起自我、集体与西北之间的联系。此时的西北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区域,更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话语空间,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丰富的西北图像中得到了扩展与接纳。
《珠绣艺术设计》在介绍中国珠绣历史概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珠绣的各种工艺技法以及设计应用,并通过对现代珠绣作品的赏析,分析珠绣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设计方法。该书是作者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珠绣的各种工艺技法、设计创作方法等进行了总结与整理,并结合具体设计案例进行分析。该书详细地介绍了珠绣的工艺流程、针法变化,将珠绣的主要针法做了翔实的总结与归纳,并在基本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延伸变化及设计应用的示范,使读者更容易掌握珠绣工艺的要点及创新方法。该书不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还从理论的高度总结了珠绣的艺术特色、设计原则和变化方法,并梳理了中国珠绣的历史发展概况,从不同的视角展开对珠绣的全面研究,使读者可以对珠绣有更深层、更全面的认识。该书可作为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的本科生、研究生,
本书收录了第4届(2017年)、第5届(2021年)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及提名奖作品,不仅呈现了近年来设计师的丰硕成果,而且真实记录了中国装帧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每件作品都配有高清大图及专家点评,从多角度介绍和展现各设计作品风貌,旨在让读者细细品味书籍设计艺术的魅力。本书不仅能作为出版社编辑、社会专业人士的业务参考,也能给予广大读者以美的享受,吸引读者去翻阅、收藏,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为促进中国出版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作用。
本书依托金盘地产研究院推出的中国房地产企业产品力排行榜,以房地产企业近期新产品体系理念为纬线,项目案例为经线,包括户型设计、精装设计(硬装)、软装设计、架空层设计、售楼处室内设计、室内应用材料六大板块。通过对标杆房地产企业和一线设计公司近期新落地案例进行深入调研,多维度剖析室内设计发展趋势,为室内设计的发展赋能。通过分析、总结标杆标杆房地产企业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解读研发设计趋势,研究梳理行业体系化标准,探索当下房地产企业破局之道。
《林徽因全集.建筑、美术卷:上下》由林徽因著
全球经典包装设计 系列包括《全球产品包装设计经典案例》《全球品牌包装设计经典案例》《全球食品包装设计经典案例》《全球趣味包装设计经典案例》,结合东西方设计美学,融入趣味、清新、华丽、简洁等设计风格,引领你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本系列汇聚了世界各地奇思妙想的包装设计和获奖作品,从实用的商业包装到创造性的实验性包装,从有趣的食物包装到精致的饰品包装,内容涵盖十分广泛,同时呈现了如何通过包装设计传递产品或品牌的创新概念。 《全球食品包装设计经典案例》收录了全球60余例食品包装设计的经典案例,展示出各种 秀色可餐 的包装设计,从视觉上品味独特美味。内容丰富且风格多元,兼具实用性、创意性、审美性,通过海量整版精彩图片,搭配精要文字,直击设计思路、分享创意思维,多角度清晰展现食品包装的设计
《江山之助》是关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美术家赴西北写生实践的研究著作。在当时民族危机与抗日救亡的时代语境中,西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与因战争带来的文化焦虑之感促使美术家们走出斋轩,深入西北。美术家在文化自觉与内省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写生的行为缔造个人与民族、国家的联结。这一时期美术家的西北写生实践构筑出一条整合民族意识、建立民族认同的有效路径,观者通过美术家的作品了解与认知西北,建立起自我、集体与西北之间的联系。此时的西北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区域,更是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话语空间,国家与民族的身份认同在丰富的西北图像中得到了扩展与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