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拉脱维亚著名雕塑家乌迪斯 扎林斯(Uldis Zarins)联合其国际创作团队合力完成。书中对人物面部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介绍了每块骨骼和肌肉特征,详解肌肉运动对面部表情造成的影响,并采用了国际通用的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S)将不同的表情归类为相应动作单元,便于读者直观地了解面部表情的形成规律。本书,依旧沿袭 图解至上 的编写理念,在以图解为主的基础上,为便于区分每块肌肉与骨骼,作者特意使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并在必要时用三维效果来模拟。它不仅适合绘画、雕塑和设计爱好者,同样适合动画专业人士。
自人类诞生之时,疯狂就已成为全球每一种文明的一部分,而 精神疾病 的概念大约是从两百年前才开始深入人心的。在医疗史上的大多数领域,新知识会带来新疗法。然而,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似乎更具周期性, 放弃、改革、忘却、忽视和再一次改革 循环往复。从18世纪的疯人院,到19世纪的收容所,再到20世纪的精神病院,恐怖与暴行的阴影从未远离 鞭子、锁链、地牢、约束衣,放血、催吐、电击、脑叶切除、药物滥用 追溯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似乎每一阶段都是在重蹈覆辙:富有同情心和乐观精神的人道主义改革先驱建立起的新机构,终沦为残酷虐待的邪恶渊薮而遭到遗弃。 本书通过一个机构的故事来追踪精神疾病及其治疗的历史 英国的伯利恒皇家医院,俗称 贝德莱姆 ,在英语中已成为 疯狂 的代名词。作者梳理了从18世纪到21世纪以伯利恒为代表的精
本书囊括了原版中所有725块石版印刷图版的彩色复制品。事实上,书中的描述性文字由于年代久远也许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但这些忠实于原始标本的插图丝毫没有过时。一丝不苟的观察、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这些插图时至今日仍具有丰富的科学意义:形态学的现实永不过时。而关于外科手术部分的图版,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也对我们了解医学史和外科史有极大的帮助;关于手术器械的绘画亦是如此。
人体艺术是一个时代与其文化的结合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书是一本有关人体艺术的普及读物,向读者介绍了人体艺术出现多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人体艺术发展的时间顺序、人体艺术的流派、人体比例与人体解剖学、人体艺术的不同主题、人体与象征意义等。全书共收集了 300 多幅与人体艺术有关的图片,印刷精美,内容详实,适合艺术爱好者阅读,也可供艺术研究者参考使用。
究竟是 魔术 的什么让我们欲罢不能?当幻觉遭遇强烈的情感经验 诸如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失去带来的痛苦,为何会创造出看似非同寻常、用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 曾经是魔术师的实验心理学家马修 L.汤普金斯,探索了18世纪以来的魔术师、灵媒术士所运用的欺骗艺术,揭露了敏捷手法和暗示的力量如何蒙蔽心智、制造幻觉,即使理性、怀疑精神的人也未能幸免。这是有关人类的好奇、盲从、聪慧及奸诈的永恒故事,以喜剧和悲剧的形式轮番登场,但始终迷人。 事实证明,理性与非理性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彼此构成非常复杂的关系 这正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所在。魔术师与灵媒术士凭直觉认识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其信念,正是这种对人类行为切近的批判性审视,使得他们创造出如此强烈且持久的幻觉奇观。
解剖维纳斯 (Anatomical 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它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觅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的普及带来曙光。而后, 解剖维纳斯 渐渐退出理性、科学的启蒙舞台,成为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的主题。构造精巧,美妙绝伦,当教具成为玩具,人体变为人偶,崇拜变为恋物,变态何以至常态?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人体解剖蜡像,呈现出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借助力量,使你的艺术品栩栩如生!请观看、倾听与跟随迈克 马特斯对基本力线的演示,并解释动态人体绘制技巧。书中充满精湛、有力的作画范例,此更新版的特 色在于增加了一个全新部分 力团,以及数十张新插图。在迈克 马特斯的这本书中,将教会读者们如何将想法与想象力呈现于纸面。无论你是插画家、动画师、漫画 家还是学生,都将掌握运用节奏、形状和线条来令任意主题显得生动的方法。 迈克 马特斯曾编写了四本与力有关的著作,并以多种语言出版,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在力的概念上启迪了艺术家们。独特的动态学习系统,已帮助千万艺术家提升人体绘画能力,其指导力画法已逾20年,激励着无数的 艺术家们。
伯里曼先生的绘画方法影响深远,且独一无二。通过400多幅片,伯里曼先生演示了人体构造,这使他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50年的执教生涯中成为一名极富才华的讲师和导师。在本书中,他全面论述了人体所有的骨骼和肌肉系统,并以前视图、后视图和侧视图等形式多方位地呈现。在每一部分,作者首先从身体的骨骼构成着手,然后是肌肉,并描述了身体运动时肌肉的变化,*后展示了身体各部分在运动状态下的形态。人体是一个由许多部分组成的精巧的复合体。本书将给学生和严谨的艺术家们带来人体结构的概念,并将展示骨骼和肌肉分别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运动以及不同时间我们所表现出来的体态的。
西方艺术长期追求对完美身体的视觉化。如今,碎片组构而成的或单一模型衍生的理想化白人异性恋身体已陷入危机。但取而代之的又是怎样的身体呢?我们困惑于从革命时期法国到当代纽约的各种身体图像。而在本书中,尼古拉斯 米尔佐夫对这样的困惑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他讨论到,身体再现总是受政治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形塑,远非成为一成不变的圣像那么简单。 本书所涉艺术家众多,包括达 芬奇、普桑和马奈这样的绘画大师,也包括朱丽亚 玛格丽特 卡梅隆和保罗 斯特兰德这样的摄影家,还有辛迪 舍曼、奇奇 史密斯和南希 斯佩罗这样的当代艺术家。米尔佐夫这一极具启发性的研究展现了他们作品中身体的核心地位。 从大卫的油画到 越战 纪念碑,米尔佐夫探讨了对种族、国族、性别、性态和技术的思考如何反映在对身体和政治身体的再现之中。
美术工作者研究人体造型艺术,必须首先了解全身骨胳肌肉结构的基本知识,从而才能深入理解人体在静止状态和活动状态中千变万化的姿态。艺用解剖学作为美术技法理论教学,已在我国有六十余年的历史,并在美术专业教学上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奠定了人体造型艺术的基础。虽然如此,但因多年来艺用解剖学的内容没有长足的发展,目前已赶不上形势的要求了。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生活产品都需要科学设计。工业美术、服装设计、头骨貌复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现有的解剖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各方面的发展,必须扩大艺用解剖学研究领域,方能臻于完善,从而适应时代的要求。本书作者潜心研究人体结构形态数十年。根据取精用宏,去芜存真的原则编著成书,并在教学中实际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书是美术工作者及美术爱好者的
《病玫瑰》的书名源自威廉 布莱克的同名诗作。书中收录了自18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354幅珍贵医学绘画,集中展现了前彩色摄影时代医学图像的科学与艺术成就,更是回顾了一段令人难忘的人类疾病抗争史。医学史学者巴奈特整理出10种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流行病科学绘画,结合历史地图、信息图表,以及当代的个案笔记,揭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在工业革命的波涛汹涌和文艺运动的五彩纷呈面前,对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恐惧与痴迷。 书中收录的医学绘画均来自珍贵的医学典籍,作者在内容的编排上不是猎奇性的展览,而是强调绘画背后所包含的那些复杂情绪(同情、厌恶、冷漠,等等),以及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的 幸灾乐祸 。某种意义上,《病玫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上个世纪逐渐建立起来的医学伦理和对疾病的非道德评价。
本书针对艺术专业的需要,对人体造型解剖的各个因素作了充分详细的论述。本书在以前版本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完善、整体升级,并根据当前绘画的现状,家入了新的内容。本书以图为主,分章讲述了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规律,人体外形形体的概括,包括人体造型,结构及画法。可作为艺术院校人体解剖课课外参考用书,也是以爱好者了解人体艺术规律的必要途径。
本书生动讲述了美术领域古今中外人体模特儿的历史故事。以世界名画、名雕塑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人体模特儿自诞生到发展、到近现代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的历史。作者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模特儿和艺术家是怎样合作,共同创作出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的,并通过实例表明模特儿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刘海粟曾说: 人体美是美中之至美。 可谓人体模特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创作的进程。
《裸体艺术论》是我国部研究裸体艺术的学术专著。作者陈醉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以性意识为主线,对从原始文化到现当代文化中的世界五大洲的裸体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美学、艺术史理论、人类文化学和两性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裸体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社会意义作了全面的剖析,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述深刻。1987年11月初版,获学术界高度评价,认为是填补空白、开拓领域的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在当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仅1988年,该书即印刷20万册,发行国内外,创出版史上学术专著成为畅销书的奇迹。《裸体艺术论》荣获1988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十本优秀畅销书奖、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该书的面世,对艺术、美学、文学、医学、心理学和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或创作都产生了一定的
《J·夏帕德动态人体解剖(彩色版)》力求使解剖学用语简单易懂,尽量避免使用通常采用的拉丁术语。书中图解中的骨骼和肌肉大多是根据人体模特儿摆出的姿势用缩短法绘制而成,这种种姿势在解剖书籍中是甚为罕见的。 没有一本艺用解剖书会是至善至美的。任何人真正想画好人体素描或临摹雕塑,就需要永无止境地读这方面的书。
在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绘画传统中,特别是广为人知的“契斯洽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不仅在俄国,也在我国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优秀的美术人才。尽管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它曾产生过怀疑和误解,但是以我个人的学习艺术的经历,包括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几年的学习,也包括我的很多美术同行在内,都有着共同的认知,这个素描体系本身和它以后的发展,依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和可借鉴的价值。通过这个体系培育出的当代俄罗斯画家及他们的作品,足以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本图谱遵照国内高等医学院校解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展示了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和部分生理功能,并根据目前医院先进诊疗技术设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增添了部分局部解剖内容。在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图谱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动态表现形式,绘制了一些简洁明了的模式图,既突出了重点,又使系统解剖内容的触角延伸到基础医学的其它领域,真正体现人体解剖学纵向和横向间的联系。 本图谱按系统解剖学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腹膜、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内容绘制编排,共有440幅图,分静图和动感图两部分,动感图按系统分别放在各系统中,并未单设,其目的是保持九大系统内容的完整性。动感图是采用作者的发明专利(专利号:ZL96115355·5,国际专利主分类号:B44FI/06)技术,将
在数字时代下的今天,拥有一台照相机已非罕事,无论你使用的是传统相机还是*的数码相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实用的拍摄技巧。 人体摄影毫无疑问是一种艺术创作,在你进行人体摄影之前,应该思考你想要获得什么风格的人体照片。本书所展示的更多是一种方法,学会并运用它有助于你在拍摄时获得自信,从而创作出独特风格、性感而富有风情的人体摄影作品。 对于很多人来说,拍摄照片的*不足之处是对构图欠缺考虑。如何找到正确的拍摄视点?拥有完美的前景和突出的拍摄主体 看看这本书吧,你一定会提高构图能力。 光线是我们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光线,生活将变得非常黯淡。在摄影中我们可以确定一件事——光线对于一幅好的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初衷是教会你感知和演绎拍摄中的光线区别。
《裸体艺术论》是我国**部研究裸体艺术的学 术专*。作者陈醉以人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以性意 识为主线,对从原始文化到现当代文化中的世界五大 洲的裸体艺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美学、艺术史理 论、人类文化学和两性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研 究,对裸体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社会意义作了全面的 剖析,观点新颖,视角独特,论述深刻。 1987年11月初版,获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 填补空白、开拓领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成果, 在当代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特殊意义。仅1988 年,该书即印刷20万册,发行国内外,创出版史上学 术专*成为畅销书的奇迹。《裸体艺术论》荣获1988 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1988年十本**畅销书奖、 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成果奖。该书的面世 ,对艺术、美学、文学、医学、心理学和一些自然科 学领域的研究或创
这本书不涉及素描的基础技巧知识,而是一本供学习人体结构的人群使用的手册,它将以科学的视角、严谨的解析告诉你人体的每一个部分是什么样的。骨骼的棱角、肌肉的纤维、皮脂组合的形状、血管延伸的脉络 是这些不可忽视的部分组成了比例有致的人体,而掌握正确的人体结构正是学会绘画人体的根基。 本书作者史蒂芬 罗杰斯 佩克以客观的解剖学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人体的分寸之美,骨骼、肌肉、人体表面将在不同的章节中一一展开。此外,他对人体体型的不同类型,从出生到老年的解剖,不同人种的特点,不同面部表情的差异也有全面的解析。这些特色使得本书自面世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本集权威性、细致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无人超越的指南手册。 佩克成功地做到了让解剖学 自我解说 ,你翻开书就会发现这一点 全书遵循科学的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