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历代瓶花史料。每个朝代只选取一个较小的点深入展开,让大家能一窥瓶花内在之丰富与深广。唐代自牡丹入,匡正一些人云亦云的观点,并从最早的器具分析其蕴含的技法传承。宋代关注滋养,明代侧重花木研究,清代则偏重技艺之梳理。每节皆自史料入,辩析史料背后之幽影,以期引起读者诸君之兴趣。
生活工艺 发起者、木工作者三谷龙二追求具实用性的器物之美,并制作出如陶瓷器般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皿,为过去以家具为中心的木工工艺开拓出全新领域。在本书中,他根据创作者的实际经验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对谈,整理了 亲近之物 、 素材感觉 、 脆弱 、 与生活有所连结 、 朴拙工艺 、 几何学的圣像 、 仿制 、 作品与其背景 等关键词,一步步雕琢出 生活工艺的轮廓 ,去思考工艺之余生活的真意。书中呈现出一种亲近、自然的风格,试图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了解近在身边的工艺。
本书收录了王世襄先生有关竹刻艺术的文章,分为“刻竹小言”(金西厓著,王世襄整理;包括简史、备材、工具、做法、述例、述例续编)、“竹刻小识”(包括竹刻简史、竹刻分派、竹刻的恢复和发展等)、“此君经眼录”(图文并茂地讲述近百件竹刻珍品)、“散记”(记竹刻艺术品)。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本图书内容主要分五大板块:1.介绍纸浆材料在传统中的艺术运用;2.介绍纸浆材料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包括材料的选择、制浆程序、制作技法、造型的方式;3.艺术设计中的纸浆材料的运用,包括服装、空间、娱乐等生活中的设计创意手法;4.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5.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本书运用图文,简单易懂的探索了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实践运用,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表现方法和其实现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纸浆造型艺术,在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此书将填补国内的一项空白。
作者精心选择了多位曾经面对面采访过的世界各地的知名珠宝设计师,按不同主线分辑讲述设计师与所设计的珠宝之间的故事,呈现出完全不同于商业化产品珠宝的个性与温度。本书是国际知名珠宝设计师的一次集中亮相,不仅可以成为国内珠宝设计师的案头参考,也可为非专业读者带来精致丰富的审美体验。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古国乃称 华夏 ,上下五千年文明,便有上下五千年衣装华服。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各有侧重。《云裳华服衣生活》选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服饰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历代典籍史料、考古研究成果和服饰文物图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先秦直到近代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不仅如此,《云裳华服衣生活》也关注古人的审美,关注古人的生活,通过服饰透视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
民艺 是由柳宗悦首先提出的一种新的美学概念,他所颂扬的 正常之美 健康之美 ,是一种超越创作者自我意识和行动、朴素、不刻意修饰、倾注了爱的美。这本书是日本民艺馆创立80周年纪念巡回展 民艺的日本:柳宗悦与《日本手工艺》之旅 的正式记录。柳宗悦20世纪20 40年代日本全国各地和东亚地区进行了约20年的研究,用自己的审美眼光进行收藏,包含陶器、染料、纺织品、涂料、手工纸、家具等。本书从北海道的阿伊努宝剑开始,按照从东北到西南的顺序介绍了155件作品。除了欣赏精美的艺术品,柳宗悦为首的日本民艺学者,也提出了对手工艺与现代化这对矛盾的精湛思考。
缂丝又称 刻丝 ,是一种在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的丝织品,能做到双面花纹如一、呈现雕琢镂刻效果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唯一完全需要匠人纯手工织造的丝织品。 缂丝被称为 织中之圣 , 从套筘、画稿、摇线、装梭、织造、修整等16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错。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缂丝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说法。 书稿以中国传统非遗技艺 缂丝为主题,以朱启钤先生收藏的《簒组英华》一书的缂丝图案为基础,分类介绍缂丝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制作工具、经典图案、产品特点、经典代表作等,让使用者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 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 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 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 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醉心于追求高效的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也有人开始跳出现代化的轮盘,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采访了十九位默默无名的传统匠人
本书为 艺术设计人文丛书 中的一本,作者以手工陶瓷餐饮具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展开有关于器具设计思维的论述,其中包含具身认知、乡土情结、在地性和设计的 书写性 等多个着眼点,力图全面呈现与器具设计有关的关键信息。 本书着重关注的这批手工陶瓷餐饮具设计者,虽然他们来自国内各地,有着不同的教育经历和人生态度,但都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作生活于景德镇这个举世闻名的 瓷都 ,为这里的传统手工陶瓷餐饮具设计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也为陶瓷餐饮具的日常使用带来了新的灵感火花。 本书的编写旨在以手工陶瓷餐饮具为媒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日常生活与设计的关系,引导读者共同思考如何借助日用器具获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如何运用充满设计巧思的日用器具营造独属于自己的个性态度。
刘锋编著的《中国现代艺术陶瓷名家与名作》所选名作涵括了陶瓷绘画、陶瓷雕塑、色釉瓷器、紫砂壶、现代陶艺等多种表现形式,兼顾不同题材和风格,大致反映出不同时期中国艺术陶瓷的创作现实,体现了中国现代艺术陶瓷的总体水平。
《典型与时样 明代宫廷工艺美术风格嬗变》,全书以明代宫廷工艺美术为主题,关注宫廷造作与作品风格;按时间线索,从具体艺术现象出发,梳理归纳明代宫廷工艺美术造作制度、艺术风格演变的轨迹,探究明代宫廷工艺美术史中典型与时兴式样更替迭代的原因。
本书选取了欧洲著名装饰设计师欧文 琼斯绘制的100幅经典中国传统纹样,并结合60 多幅对应的实物图,深 度解读纹样背后的工艺、文化和美学传统。本书上部 纹饰之美 从内容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纹样,说明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含义等。下部 工艺之道 ,主要讲述纹样是如何实现的,采取了什么工艺,真实的效果又是如何。
17岁那年,普通的东京高一学生MOZU次制作了只有现实世界1/6大小的手工微缩模型,按照自己的想法重现了自己的房间。那是他到当时为止的人生中沉迷的一段美妙时光。 一年后,因为朋友在推特上po出他的作品,MOZU一夜成名,来自全世界的媒体纷纷登门采访。 那时,他便立下志愿:从此 寄居在1/6的世界,创造出由 日常 和 空想 所构成的终极现实主义 。 渐渐地,微缩模型动了起来,有了故事情节,变成了定格动画短片。 渐渐地, 95后 少年成为真正的定格动画制作人,走出自己的房间,走出东京,甚至走进了《犬之岛》和网飞的片场。 这是他的作品集,除了展示令人惊叹、超绝精密的微缩模型,也毫无保留地传授了他的技巧、灵感和小心机。 以及,重要的、你也能复制的 创造的快乐。
景泰蓝正名 铜胎掐丝珐琅 ,俗名 珐蓝 ,又称 嵌珐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千年的传承依旧保留完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正因其具有的历史意义及工艺特征,景泰蓝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在发展过程中,其外延及内涵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景泰蓝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和挑战。 本书由基础知识、案例步骤、作品赏析、创新设计等内容组成,以实际作品为案例,从材料、工艺、创新设计到每个工序的操作步骤都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突出了景泰蓝应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本书也侧重景泰蓝工艺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其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同时在弘扬中国传统工艺景泰蓝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景泰蓝工艺入门教材。 本书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