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本书详尽、系统地汇编和整理了我国古今工艺美术史料,阐述我国各种工艺美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分析艺术特色,介绍制作工艺,内容涵盖了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到新中国现代工艺美术的全部历程,通过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令人折服地对我国工艺美术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清晰的梳理和勾勒。而且,本书非常重视工艺美术的物质文化的属性,它对工艺美术史的勾勒都是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品种的叙述和描绘来完成的,翔实的史料经过作者的整理排比,显得格外有说服力,并根据史料的叙述,辅以多张工艺品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说明某一时期的工艺美术概况,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本书对学习和研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古陶瓷学界耆宿叶喆民先生的这部通史巨著,是在其《中国陶瓷史纲要》一书基础上结合近年新发现、新成果倾力著成,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治学方法:科学研究与传统鉴定方法并重;注重实地考察,并同文献和传统经验相结合,而非孤立、片面地轻断真伪、迟早;同时,不轻易放过窑址出土的特殊品种或典型瓷片。对于各大窑系的分类,作者运用比较学方法来对比观察相似品种及其烧成方法,联系地质特征与历史渊源,找出其主流或分支而理清脉络,例如他在1977 1985年对汝窑窑址的发现和认定,即是用此种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古陶瓷鉴定与鉴赏方面,作者提倡 既识真假,亦辨美丑 , 既以物稀为贵,亦讲难能可贵 ;对于古陶瓷与书画艺术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对唐宋陶瓷的推崇,多有阐发。行文雅秀,旁征博引而不失明晰;注释、附录亦堪称周备。 蒙读者厚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本书是陶艺初学者的入门教程。全书共6章,循序渐进地介绍了陶艺的基础知识、陶器上的装饰纹案、复杂陶器的制作、转台的使用等。书中还细致地介绍了伴随制作过程产生的问题,例如陶艺到底怎样学?黏土的再生方法、道具的清洗方法等。并在末章介绍了儿童陶艺制作方法。内容基础详细,适合初学者阅读。
朝鲜半岛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李氏朝鲜王朝(1392 1910),古朴沉稳中透露着风骨的李朝器物,从百年前的民艺思潮到当下的日本,影响着一代代爱物之人和他们的审美眼光。 作者李凤来在日本经营了50多年朝鲜古董艺术品商店,在这部作品里,他从几十年间经手的李朝器物中挑选出25件进行呈现,并讲述了与25位客人的相遇,以及他们的故事。这些客人的身份、人生境况千差万别,但对器物都有令人难忘的认识与情感。 作品图文并重,述说器物之美和其中蕴含的情思,也向读者展现了爱物之人对待古物的真实姿态。作者认为,对物的审美固然重要,但溯其根本,看 物 是要看到背后的 人 。物之美,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性之美。
假如说《诗经》是敦厚的诗教,《楚辞》是个人的狂想,那么乐府就是大地上的歌声,它有烟火气,爱恨嗔痴,喜怒哀乐,离我们更近。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莲叶何田田,江南可采莲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为中国人的经典文学,乐府的声音里,有土地,有远方,有农作,有日常,有思念,有离别,有誓言,有选择 这是两千年的声音,也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着的一切。 《乐府之乐》精选一百三十余首不可不读的乐府诗名篇,其中有汉代古乐府,可领略恢弘的大汉气象;有魏晋文人诗,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渊明 体味魏晋风骨;有北朝民歌,尽赏大漠风光,南朝小调,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书的注解和赏析由国学大家王运熙及其弟子王国安两代人
《华章御锦:清宫御用云锦藏珍》是云锦研究学者尤景林继《稀世珍锦——清官御用云锦藏珍》(2010年,古吴轩出版社)之后推出的一部新作。书中载录了六十二匹海外回流的云锦,以近三分之_的篇幅,推出皇室专用的十一匹团龙妆花缎的袍料和七匹正龙的方补。这些新近回流的云锦,就品种而言,规格上更高;就传世数量而言,更加珍稀。此外,四匹苏州织造臣“奉会”出品的云锦,也尤为难得。相对于前作中作者对云锦的全面概述,《华章御锦》则在结合实物展开论述的基础上,增加了近年来考古发掘中相关的新成果和云锦在当今时尚舞台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并且在古代绘画等艺术作品的相关图像资料和有关云锦的史料中努力探寻,力争对云锦作一次全新的梳理。《华章御锦》是对《稀世珍锦》的补充,也是作者尝试对清代织锦历史风貌的复原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想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
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 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 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 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 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醉心于追求高效的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也有人开始跳出现代化的轮盘,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采访了十九位默默无名的传统匠人
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本书中试图以尽可能多的图例和简明的文字,系统地介绍民间剪纸的语言符号、造型观念、装饰规律,传统刀法及方法步骤,目的是为民间剪纸爱好者、艺术馆与文化站的美术辅导干部及学校美术教师提供一份较全面的传统民间剪纸技艺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银饰设计与制作工艺的专业书,由易到难地讲解了各种基础工艺、表面处理工艺与特殊工艺。每种工艺的讲解非常详细,分别介绍了工具与材料的准备、操作过程、提示与技巧,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此外,还介绍了6位成功首饰艺术家的专业访谈,由其亲身传授创作心得和感悟。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波恩既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首饰艺术家,也是伦敦首饰学院的专业讲师,从业将近20年,作者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融入本书中。 本书案例丰富、图文并茂、步骤翔实,适合高等院校珠宝首饰专业师生、首饰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品收藏者以及广大爱好者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