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文化》一书为英国视觉艺术界知名的评论家彼得 多默所编,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苏欣所译,全书通过手工艺状况、科技的挑战、手工艺论述三个部分,汇集了十四篇工业革命以来关于英国手工艺研究的专业论文,涉及手工艺的历史、消费社会中的手工艺、工业设计中的思维与制造、手工艺的语言与实践哲学等内容,解释了手工艺制作者的身份认同、现代技术的影响及工作室工艺的发展前景等问题。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 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 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 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
《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缂丝又称 刻丝 ,是一种在竖排蚕丝上横穿彩色线条的丝织品,能做到双面花纹如一、呈现雕琢镂刻效果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唯一完全需要匠人纯手工织造的丝织品。 缂丝被称为 织中之圣 , 从套筘、画稿、摇线、装梭、织造、修整等16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错。由于织造工艺十分繁复,过程耗费工时极长,缂丝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说法。 书稿以中国传统非遗技艺 缂丝为主题,以朱启钤先生收藏的《簒组英华》一书的缂丝图案为基础,分类介绍缂丝的历史沿革、工艺流程、制作工具、经典图案、产品特点、经典代表作等,让使用者了解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马伯庸、顾爷作序,于丹、汪涵、余世存、熊亮、于蕾、刘正共同推荐。《国家宝藏》 国宝守护人 、《洛神赋》作者叶露盈全新作品,耗时一年倾力打造、全新演绎的东方古典画集。 《木兰辞》以家喻户晓的北朝民歌为蓝本,将现代绘画艺术与传统国风相融合,以大气浪漫又充满想象力的画面重新演绎这部中国史诗经典。在绘画过程中,作者叶露盈查阅了《雌木兰替父从军》《双兔记》等大量书籍,参考了当时画像石、画像砖资料,将《木兰辞》中的古朴文字完美视觉化。 木兰故事自问世以来就影响了无数的国人。近代以来,木兰也成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女性角色,风靡国际百余年。这部画集更是带领读者穿越古今,在传统气韵与现代美学的碰撞中感受震撼千年的女性力量。
《赀物:漆的全球史》一书按照时间脉络,讲述了中国漆艺向世界传播的伟大历程,从汉唐到宋,元,明直至清,之后又补充讲述了十八世纪海上丝路漆器的展开,中美文化的互溢,以及中国向全球输出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意义。智慧的中华先民不仅创造了大漆艺术,还创造了永世不衰的大漆文明,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中,丝路漆物所传递的文化显示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轴心地位,丝路漆艺之美有力地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美学思想融合的态势。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 中国匠心 。
日本漆艺家大西长利先生用十五年时间对漆文化的源流进行了走访调查,这也是他至今仍在继续的事业。调查的对象包括中国、韩国、越南、泰国、缅甸、不丹等地的漆文化,以及与亚洲漆文化相关的墨西哥玛凯(Maque)文化、哥伦比亚的莫帕莫帕(Mopa-Mopa)文化。通过现场采访、对话等方式,大西长利搜集相关信息和历史资料,并记录了各地漆树种植、割漆、漆器制作、漆器使用的现状,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漆器的现状。此外,还调查了各地博物馆的漆器藏品、宗教仪式用漆器,以及在都市难得一见的生产生活用具等。走访旅程中,无论是在高原,还是在山谷,大西长利都会遇见髹漆的房屋、家具、灯具 见证了漆文化的生生不息。
《开物:中国工匠技术观念史》系 考工格物 书系之一,作者为央视 百家讲坛 主讲人潘天波教授。主要以 丝路文明互鉴 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 物的哲学 。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拓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丝路华物已然实现了从商品物向思想物、技术物和制度物的全球化流通与演进,彰显出从物的易位到文明创生的嬗变历程,展示了华物在全球丝路交往中的资源功能与时空价值。
本书入选2022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课题。 剪纸动画是我国 美术电影 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8年试制成功,见证了20世纪中国动画的兴衰,与手绘动画、偶动画等艺术形式,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构建了富有东方特色的 中国学派 。 国内动画学术研究蓬勃发展,动画史论、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产生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但迄今没有系统的剪制动画专题研究。本书以剪纸动画发展重要历史事件、转折节点为主线,对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作品、技法特色进行分析,以图读史、以手史料为分析依据,再现剪纸动画发展历史脉络的同时,展现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
本图书内容主要分五大板块:1.介绍纸浆材料在传统中的艺术运用;2.介绍纸浆材料在现代美术创作中的运用,包括材料的选择、制浆程序、制作技法、造型的方式;3.艺术设计中的纸浆材料的运用,包括服装、空间、娱乐等生活中的设计创意手法;4.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5.艺术作品欣赏与分析。本书运用图文,简单易懂的探索了纸浆材料在现代艺术中的实践运用,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表现方法和其实现的可能性。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纸浆造型艺术,在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此书将填补国内的一项空白。
图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可独立欣赏,也可用于装饰;图案之美,自中国五六千年前造型多姿的彩陶到如今体现着文化品位的时尚生活中的应用,一直以来广受大众和专业研究者的重视,而图案设计也体现着设计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历代图案之美》以时间为线,上至原始社会,下至清代,系统讲述了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传承、创新,结合各类图案所属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不同时期图案的发展态势,包括原始社会中彩陶、雕塑、岩画等早期图案,商周时期的鸟纹、动物纹、玉器,秦汉时期人神共娱的西王母、车马纹等。这些图纹代表了各个朝代的时代特性,比如隋唐时期的图案尽显雍容华贵气质,两宋时期则为典雅秀丽清新风,一直至清代 图必有意 话吉祥的美好寄托,传统与现代结合,全面阐释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之美。
《设计改变世界》系列丛书整体简介: 如果回溯现代设计,顺着设计变革的洪流逆势而上,必定会在尽头依次相遇三股气势磅礴的源头,暨工艺美术运动(Arts Crafts Movement)、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装饰艺术运动(ARTDECO)。而这三大运动是美术设计史上非常独特且相互渗透的伟大探索,可以说它们对于当今世界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堪称现代设计的鼻祖。 《感官觉醒》一书作为设计改变世界系列丛书的第五部,从各个侧面,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介绍了装饰艺术运动的前院要素、展开及影响。装饰艺术运动一般被视为新艺术运动的反抗和背离,但同时它也对之前的两大运动做了很好的吸收及利用。因此装饰艺术运动是一种多面体式的具有复合特征的艺术现象。
《西方工艺美术史(新版)》围绕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艺术风格、地域特征、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工艺美术创作的影响展开叙述,全面地把握西方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特质,是提高我们对西方工艺美术研究水平和认知能力的一条必由之路。书中通过精彩的例证,以时间为轴线,以设计风格为特征点,从审美与人文社会的角度,对西方工艺美术的创作与美学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与分析。
黏土是一种非常适合手工艺新手的材料,风格多样,易于掌握。本书将从基础技巧开始,结合版画、油画、拼贴和纹理创作技巧,通过5幅作品的完整创作过程讲解,教你打造出妙趣横生的立体混搭艺术作品。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使用黏土 传授切割、塑形、压印、雕刻等基础技巧; 黏土作品 5个分步骤练习,带你创作5幅全尺寸黏土作品; 收尾技巧 讲解传授上色、润饰等技巧; 创意作品 提供练习模板供你自由创作,大胆发挥创意,玩转不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