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儿是流传在大西北的一种以爱情为主的山野民歌,已经被列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是西北花儿主要的发源地和流传地,为了深入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本着精粹、传承和发展的原则,我们策划出版《青海传统花儿精选》。本书编选的原则是:一,体现独特性,尽量避免和以往相关读物雷同,兼顾发掘和发展,精选了各种风格的花儿唱词的代表作;二,体现文学性,花儿是民间的诗经,突出其特有的比兴和赋的表现手法,选取了多种修辞方法,突出其诗意美和意境美;三,体现本真性,突出其爱情主题,尽可能体现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四,体现历史性,忠实于原貌,尽量体现花儿民风民俗百科全书的特色,保留一些曾经的民间活动和人们易懂的方言词汇,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走进花儿;五,体现实用性,既是了解花儿的欣赏读物和学习、研究花儿的
作者将30年田野民族、艺术考察的亲历亲闻亲见浓缩成19篇文章,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密集的知识、丰富的配图,呈现种种田野细节,勾陈史事,刻画人情,讲述村庄里的艺术,力图 让生活开口说话 。本书体现了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展现了村庄生活的本真模样,揭示了民艺民俗隐藏的文化脉络和内储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族群文化心理、气候地理的深刻关联,书写了乡村里的中国、民艺里的中国,为我们理解村庄,理解我们民族自身的历史与现实,理解民族活态的生存艺术史,提供了一个真实而有温度的通道。
布糊画就是用布糊的画。布糊画的特点是集古今国画技法,有工笔重彩精工,得写意泼墨气魄;似堆绣而非同堆绣,巧堆积可胜似浮雕;人物有绢人外观效果,难在巨型扁体,五官凹凸不平,独幅丝料糊成不见褶皱,半体之身衣着纹理靠抻扯得以流畅自然;线粗不过一毫,糊布金线更现剪纸技巧;镶刻掐丝巧糊无隙,巧取景泰蓝精工;变中国画不经装裱难显珍贵,重在传承发展,贵在与时俱进。其作品设计严谨,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彩协调,凹凸多变,画面逼真。本书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主要介绍各民族、各地区有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布糊画艺术情况、知识、流派、优秀作品介绍与制作技巧。
《塔尔寺艺术三绝》画册,是在基于对塔尔寺艺术三绝整理、发掘、保护的前提下策划出版的。塔尔寺历史悠久,寺内保存有大量的艺术珍品和历史文物,尤其是被世人赞誉为 艺术三绝 的酥油花、壁画、堆绣,堪称稀世珍宝,它不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艺术。每年塔尔寺的僧侣艺人都要制作这些艺术品,由技艺高超的老艺人带领,各自分工,手把手的传授给年轻的艺僧,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给世人留下了这些活的艺术作品。作为出版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这些艺术珍品进行整理,印刷成册,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敬仰它,进而保护它。
色彩无处不在,寻常却又神秘。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颜色,并大致知道它们的名字,但似乎又对它们一无所知。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关于色彩的“怀旧”浪潮随之而来。其实每一个“旧”也曾是闪闪发亮的“新”,对“旧”的认识与回溯同时也是对“新”的反思与展望。存在于“旧时”的文化,不仅包含了匠人精神、集体智慧, 是关乎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旧时色》将诞生于中华大地的色彩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将其演变历史、美学意义和具体呈现娓娓道来。仿佛每一种色彩都有了生命,有了前世今生。本书旨在让读者们以色彩为媒,去重识传统,在生活中感悟色彩,在色彩中体味人生。
《天工开物》是明代学者宋应星所著,刊印于明朝崇祯十年(1637年),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又细分做18卷。上篇记载了常见谷物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养蚕、纺织和染色的技术,以及制盐、造糖的工艺。中篇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舟车的制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篇则主要集中于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宝石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是世界部记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大量生动细节留存了丰富的古代科技史料。它也是世界部百科类图书,曾流传于日本及欧洲各国,引起极大反响,被誉为“百科全书之祖”。 本书为原著的白话编译本,文字明快生动,同时配以大量古代文物、绘画以及准确逼真的彩色手绘植物图谱,而157幅优雅古朴、翔实再现
温州瓯塑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浙江省“三雕一塑”特色传统艺术,同时作为温州“四瓯”地域特色文化与世界独有的传统堆漆艺术表现形式,得益于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更由于瓯塑艺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他们秉持的工匠精神,使现代温州瓯塑走向世界50多个国家与200多家高级文化标志建筑壁画装饰,取得了世人有目共睹的骄人成绩,有力弘扬了温州人文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温州瓯塑艺术》讲述了温州瓯塑艺术的发展历史、风格特征、技艺特色,介绍了瓯塑传承保护及代表作品等内容,也填补了国字号非遗项目——温州瓯塑的文字档案与理论研究空白,给后人与社会留下一份丰富的精神财富,尤其期盼对温州瓯塑艺术的薪火相传起到增砖添瓦与推泼助澜的作用。
《2019-年画日历-中国社会民间生活图像志》采用新工艺,32开,可以平铺,全页打开,无缝对接,封面采用压凹烫金,仿古版年画雕版,既传统又有现代感。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代表祥瑞的神物,在历代文献中有诸多记述;龙纹,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图案,更有无计其数的历代龙纹图案可为佐证。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化。本图集收有自殷商至清代的龙纹八百余幅,可供读者体会、观赏、借鉴。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万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靠迁想妙得、抒情写意、以形写神所创造的龙纹,是以“不私之私”为其精髓的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所谓“三停九似”、“蹬打挠踹”既是指龙纹以蛇躯为主体,广摄兽、鱼、禽等多种动物纹的局部特征,又是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做细节描写,故龙纹不仅呈现出威严震慑的阳刚之美,而且具有丰富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复杂多重的社会属性。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代表祥瑞的神物,在历代文献中有诸多记述;龙纹,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图案,更有无计其数的历代龙纹图案可为佐证。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化。本图集收有自殷商至清代的龙纹八百余幅,可供读者体会、观赏、借鉴。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万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靠迁想妙得、抒情写意、以形写神所创造的龙纹,是以“不私之私”为其精髓的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所谓“三停九似”、“蹬打挠踹”既是指龙纹以蛇躯为主体,广摄兽、鱼、禽等多种动物纹的局部特征,又是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做细节描写,故龙纹不仅呈现出威严震慑的阳刚之美,而且具有丰富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复杂多重的社会属性。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
32开632页,大量图版。本书共收有关祥瑞词条共616条,分别阐释了其来源、寓意、应用、附记等,均附多幅图版。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文化内函丰富,群众基础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的传统剪纸神奇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了中华民族 古老的民阃风俗,保留了中华民族 淳朴的哲学观念、生殖寨拜观念和造型观念。其一以贯之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剪纸文化,满足广大群众以及学校、农村、社区学习传统剪纸的需要,我社特邀请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 传统剪纸研究专家陈山桥先生编著了这套教材。陈山桥先生研究剪纸30多年,曾组织普查了全省的传统剪纸,遍访了 的剪纸能手。对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造型规律、剪纸技法、传承方式等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传统剪纸的培训之中,先后出版了《花草纹样剪法》和《动物纹样剪法》,以及应邀为延川县中小学剪纸艺术教育项目编写“剪
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的主角是十五六位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独特技艺。 这些手工艺人生活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却年复一年沉浸在繁复、寂寞的手造艺术中,其专注一心、淡泊宁静,接近禅的境界。巧夺天工的玉器,灵秀内蕴的陶瓷,数月乃至数年才成一件的古琴、折扇,华丽高贵的緙丝以及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旗袍……令人怦然心动的,不止是精美的物品,还有时光与技艺沉淀出的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