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 本书共包含5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陶瓷成就,收录陶器和瓷器的制作工艺;第2章展现青铜成就,收录冶炼、铸造、装饰青铜器技术;第3章展现冶金成就,收录冶炼金属、冶炼工具技术;第4章展现精妙机械成就,收录极具代表性的自动机械、度量衡技术;第5章展现兵器成就,收录近战兵器、远射武器、火药武器、防护器具、水路战备制造技术。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百态的古代科技融汇为流动着的字符图文,让整个阅读体验舒适而有趣。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大江大河般宽广厚重,如漫天星空般深邃璀璨,其间承载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心血,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发展史,也是关于中国人如何奋起图强、不断拼搏创新的自强史。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本书共包含4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农业成就,收录食物加工、食器制造、耕作、水利、农业机械科技;第2章展现纺织成就,收录原料加工、绫罗绸缎纺织、四大名锦技术;第3章展现建筑成就,收录建筑结构、建筑布局、宫观园林塔寺和民居建造技术;第4章展现交通成就,收录陆路、水路、航海和桥梁建造技术。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
本书以图解和精美手绘插画的方式呈现中国古代科技的10000年成就,图书的定位并不在于广博,而在于精细。在于以典型见时代,以具体见整体。 本书共包含5章,第1章展现中国古代的天文成就,收录天象记录、天文仪器、星图和历法科技;第2章展现地学成就,收录地理学、实地考察名家、地图测绘、航海技术;第3章展现数学成就,收录算术技术;第4章展现物理成就,收录力学、声光、电磁学科技;第5章展现四大发明、书画、印刷成就。攫取各个领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深入浅出地进行介绍,希望能让千姿百态的古代科技融汇为流动着的字符图文,让整个阅读体验舒适而有趣。
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 福 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生
木版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西木版年画植根于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大量姊妹艺术丰富的养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品。本书从陕西木版年画的题材与体裁、工具与材料、加工制作流程、作坊与艺人、年画作品赏析等方面,对陕西木版年画艺术做出了真实的陈述和详尽的注释,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是目前市面上了解陕西木板年画不可多得的一本精品读物。
从2020年至2022年三年时间里,本课题组走村进寨,展开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服饰文化为主的田野调查,至今已完成对彝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白族、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亻革家人、傈僳族、纳西族等10多个民族及支线的调查与访谈,拍摄照片2万余张,视频录音1000多分钟,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本书以图文结合形式,按照调查时间为序,对三年来本课题组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对当代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实际状态有一个较客观、理性的认知和呈现,同时为与晚清至民国时期西方人在西南调查资料中出现的相关服饰文化展开深度比较研究打好基础。
近代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衣着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但在巨大的文化惯性下,传统的图案审美在社会中仍有延续和发展,并在题材及造型特征上有所突破创新。传统的江南民间刺绣图案蕴含了深厚的传统礼教观念和社会德育功能,在近代西方 人本主义 思想影响下,刺绣图案的形式美感逐渐大于审美内涵,图案成为人们表达自我,追求时尚的符号。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从单一审美体系到多元审美文化融合共存,并最终走向审美整合的发展路径。二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探讨近代江南民间刺绣图案在中国传统社会以及近代社会中的社会功用。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具有多重文化遗产价值。《中国传统刺绣研究》作为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的成果,包括刺绣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民间刺绣调查与文化研究,博物馆与刺绣学院绣品研究,刺绣技艺的现状、保护与创新发展 4 个方面的 28 篇研究所得,并附有大量精美刺绣图片,值得阅读欣赏。
《求同存艺:两岸手艺人的匠心对话》以传统手工艺种类分为6个章节,分别是:陶艺、传统漆艺、版画、石雕、铸剑和编织。作者对两岸6组12位手艺人进行深入采访,以手工艺的介绍、手艺人的人生经历、挑战、心得、成就、情感等为维度一层一层挖掘,描绘并展现他们在坚守和追求精湛技艺道路上的 同 与 异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同的文化和记忆将中华民族联结在一起,这使得两岸传统手工艺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两岸同胞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每一组手艺人的故事对比着看又别有意趣。 人生每一刻,都因深入而深刻 奈何一生太短,便叫一瞬很长 ,这样的句语藏在书中各个角落,是作者作为文案出身的资深广告创意人文字功底的展现,更是他在采访书中这些传统技艺坚守者时的真实感悟。希望读者朋友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找到一些共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一个月,三十天的深度采访;十二个行业、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个故事终成一本《生生 匠心比心》。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澜壮阔;生也是生命,可以片刻永恒,可以转瞬即逝。《生生 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搭配207幅精美彩图,生动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更直观、真实地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
本书以畲族民族服饰"凤凰装"的传承与涵化为选题切入点,以有实物存世以来的近代为时间跨度,以闽、浙、粤、赣四省的畲族服饰为地域跨度和研究对象,着落于图腾文化与民族服饰的学理背景,据存世实物、纪实照片及文献资料,将畲族服饰交襟衣与大襟衣的视觉样式为依据做横向共时性比对,探寻四地畲族服饰传承的共性;纵向上以近代以来为时间范围,探微畲族服饰交襟式、大襟式的涵化历程。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做了新
聊斋俚曲是蒲松龄以当时流行的时调俗曲作曲牌创作的说唱和戏曲艺术,共十五种。或直接改编自《聊斋志异》,如《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富贵神仙》《磨难曲》;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墙头记》《穷汉词》;或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如《丑俊巴》《快曲》《蓬莱宴》《增补幸云曲》。意在宣扬伦理道德,针砭世道人心。文笔诙谐泼辣,内容深刻生动。与《聊斋志异》交相辉映,是俗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 聊斋俚曲用的是淄川方言,对外地读者可能是一种障碍,特收录路大荒先生辑校的 土语注解 。音乐是聊斋俚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聊斋俚曲用的曲牌中,有一些流传了下来,为了让读者有更真切的感受,特收录研究工作者记录整理的曲谱和非遗传承人演唱的经典曲段。此外,还收录了《督丈词》《草木传》《逃学传》《学究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