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纸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是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技艺方面来说,还是从表现力方面来说,它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本书分为认知篇、纹样篇、寓意篇、故事篇、服装篇和饰物篇6章,共60个主题,收录了400余幅作品。认知篇从剪纸的起源、发展讲起,然后介绍了团花剪纸、门笺剪纸、皮影人物剪纸等;纹样篇涉及彩陶纹饰、青铜纹样、历代云纹、敦煌藻井、纸上青花、十二花神等主题;寓意篇以 福 为主线,用剪纸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平安、富贵、长寿、吉祥、多子、多财、金榜题名等的追求与期盼;故事篇则用剪纸讲述了神话、历史、成语、戏曲、小说中的故事;服装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我国古代礼服、常服、内衣、戎装等的种类和变迁;饰物篇以剪纸的形式表现古人常用的精致小物,这些精致小物同剪纸一样,装点了人们的生
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
传承,精神的还乡,文化的寻根。 《传承:活起来的非遗文化》从 江湖 绝技 德行 师徒 心传 流变 家园 七大主题出发,生动展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中华非遗技艺,全面呈现了非遗传承的价值依循、道德规范和自然人文场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 全书精心撷取的35项传统文化技艺,不仅表现各种传统技艺的高超绝妙,而且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的场所、规则、师徒关系、方式方法、创新发展、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讲述传承人的故事,让更多人在聆听跨越古今的传承故事中,感受传统精神文化的价值内涵,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巴蜀文化因其深厚的内涵和极为丰富的内容,成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探索、学习和研究巴蜀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可穷尽的课题。四川金钱板是巴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作为巴蜀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四川金钱板以其特有的方式记载和表述着蜀地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金钱板是流行于四川地区的一种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吟诵性极强的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形式。金钱板展示出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极具魅力的文化特性 它的唱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唱腔旋律简单质朴,表演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所传唱的内容与百姓的生活非常贴近,因此成为百姓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但是目前四川
本书运用艺术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结合田野调查法和文献梳理,对景颇族视觉艺术与族群认同进行研究。作者从景颇族艺术的生境及视觉形式、景颇族视觉艺术的族群认同塑造、视觉艺术的族群意识呈现、目瑙纵歌及其视觉表达强化景颇族认同、社会关系中的实物符号表征等多种维度展开论述,思考景颇族视觉艺术与族群认同的互构情况、景颇族族群认同现状、艺术对族群认同理论的补充等问题,聚焦视觉艺术所显现的人群差别和认同,为民族学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这是一本郭佩珍奶奶用一生在等待的书,书中介绍了郭佩珍奶奶的人生故事以及她史诗般的剪纸长卷作品(*长作品长达14米,历时5年半完成)。郭佩珍的人生故事,更像陕北高原深厚的黄土地。她虽然一生坎坷,磨难不断,但她的剪纸艺术并不表现苦难,她用沉默与平静娓娓道来,象敦煌九色鹿长卷故事的叙事一样,她的剪纸作品有一种纯静与叙事的单纯,有她自己的审美叙事。情绪化的象征、表现化的形式隐喻。既具有现实的实感,又具有浪漫的诗性。 大16开的图书设计成横开本,非常适应做拉页,特为作品呈现量身定制成大长卷,20多个长卷式大拉页分别穿插其中,不仅让剪纸作品有连环叙事感,更增加作品的史诗性和深沉感。这种突破常规锁线胶装的形式,不仅还原作品的恢弘气势,还让读者能充分观看剪纸长卷作品中的精微细节。 郭佩珍1932年11月20
本书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丛书 之一。绒绣,又称绒线绣,起源于欧洲宫廷,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织物上,一格一针或数针绣制。这种绣艺在19世纪40年代前后传入上海,经由上海绒绣艺人不断改进和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海派特色的上海绒绣。2011年, 上海绒绣 被正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稿共分五章,记录了上海绒绣的发展历程,对上海绒绣进行了一次立体的俯瞰和透视。书稿讲述了上海绒绣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上海绒绣的材料及绣制工具,分析了上海绒绣的绣制技艺,还选登了部分上海绒绣的巨幅、大型、经典的代表性佳作,通过图片与文字说明,力求相对系统地反映上海绒绣的全貌。全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人,是 为情死,为情生 的动物; 词与剪纸,都是 为情死,为情生 的艺术体裁。这剪纸与宋词交织的24种人间至情,是我们中国人对人、对物、对世界、对自己的24种情感模式,亦是24段人情与物情的 拾遗 曾几何时,我们对待竹子的感情,是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曾几何时,我们对待 玉 的感情,是 梦中人似玉,觉来更忆腰如束 ;曾几何时,我们对待 芳 的感情,是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你的那些 忘不掉 ,在900年的宋词里都有答案。 《剪出宋词里的24种人间至情》,这是《剪影 六位*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的第二分册。6位*非遗剪纸大师,用433天的时间,让3000年剪纸技艺,深情融合900年宋词记忆,用中英双语的内文,深情解读中国人的24种人间至情。随书感恩附赠12张大师剪刻样和12张特质红纸,助你亲手体验剪刻中国之美。
作者于2011年获得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师从张谊生教授。此后,于2019年获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 The Yangzhou Storytelling of Rogue Pi Wu : A Case Study of Yang Mingun and His Repertoire 。此书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凝炼而成。 本书对扬州评话的艺术特征作了一个跨学科探索。过程中重视田野调查,通过语言学、文学、表演学研究方式,探索并验证扬州评话的艺术特征源于表演者对表演语言、表演动作、表演内容等方面的传承和创新。扬州评话书面与口头传统的关系、扬州方言的语境构建作用也有机融合在该探索过程中。书中,作者用西方表演理论阐释中国评话表演中的术语,例如, 书路子 口、手、身、步、身 理、味、趣、戏、技 ,目的在于找到中西方研究的相通之处。本书旨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国际推广提供学术
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艺术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艺术》(作者鞠斐、陈阳)通过大量材料对黎族传统织绣图案进行了文化形态和审美取向的研究,揭示了黎族织绣艺术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艺术中的价值和地位,对于我们珍视这份遗产,并传承发扬之,具有重要意义。
青铜乐钟制度是周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深入了解周代礼乐文明特点的新窗口。本书在力求全面收集、整理东周时期出土乐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三礼文献、金文及简牍等文字资料,采用综合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惠山泥人》是 符号江苏 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展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画卷。作为泥人传统在江南地域的延续,惠山泥人是一个群体和地区的艺术,因艺人群聚惠山而得名。本书探讨惠山泥人 成长 的社会和人文环境,艺人的工艺手法和技艺特征,并重点介绍了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民间泥塑艺术融合的结晶 手捏戏文 ,结合具体的戏目剧本、角色行当、表演形式引领大家进入手捏戏文的世界,感受戏文泥塑那独特的审美乐趣。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具有多重文化遗产价值。《中国传统刺绣研究》作为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的成果,包括刺绣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民间刺绣调查与文化研究,博物馆与刺绣学院绣品研究,刺绣技艺的现状、保护与创新发展 4 个方面的 28 篇研究所得,并附有大量精美刺绣图片,值得阅读欣赏。
浅草著的这本《手艺与禅心(寻找中国匠人之旅)》的主角是十五六位手工艺人和他们的独特技艺。 这些手工艺人生活于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却年复一年沉浸在繁复、寂寞的手造艺术中,其专注一心、淡泊宁静,接近禅的境界。巧夺天工的玉器,灵秀内蕴的陶瓷,数月乃至数年才成一件的古琴、折扇,华丽高贵的緙丝以及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旗袍……令人怦然心动的,不止是精美的物品,还有时光与技艺沉淀出的静谧。
手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它将刺绣技法和几何美学相结合,以球面艺术形式为表现,成为一门传承千年的手工艺术。本书以手鞠制作独特的三大步骤:缠制素球、定位分球和绣制图案为主体脉络,通过图解步骤与文字说明,系统讲解手鞠针法并对应典型作品教程,详细讲解演示手鞠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更有进阶人气作品教程,满足读者从零基础到精通的需求。
木版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陕西木版年画植根于古老厚重的黄土地上,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吸收了大量姊妹艺术丰富的养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民间艺术品。本书从陕西木版年画的题材与体裁、工具与材料、加工制作流程、作坊与艺人、年画作品赏析等方面,对陕西木版年画艺术做出了真实的陈述和详尽的注释,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是目前市面上了解陕西木板年画不可多得的一本精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