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绣记》讲述了一个裁缝眼里的世界,她是裁缝,也是一个寻梦者,本书以作者亲历的角度,从寻找民间古老绣片的角度出发,以绣为线索穿梭在时间的旷野,接触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生活形态,遇到花,遇到鸟,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们,遇到怅然若失的故事。所有的书写者无疑是试图讲述各自眼里的人生,《寻绣记》也不例外,只是角度更加独特,呈现出的画面更加别开生面。
《2019-年画日历-中国社会民间生活图像志》采用新工艺,32开,可以平铺,全页打开,无缝对接,封面采用压凹烫金,仿古版年画雕版,既传统又有现代感。
《江湖丛谈》为连阔如先生遗著,以大量的篇幅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作者于上世纪30年代以云游客笔名在北平《时言报》连载书稿内容,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中华书局此次增订再版,请李滨声先生做插图50余幅,补充了“小绺门”“风门”“雁门”等原书未及的几节文字,并选配多幅珍贵人物照片和历史资料照片。宜于欣赏和典藏。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准备;一个月,三十天的深度采访;十二个行业、十五位匠人的三十三个故事终成一本《生生·匠心比心》。 生是生活,可以平淡如水,可以波澜壮阔;生也是生命,可以片刻永恒,可以转瞬即逝。由王逸杰著的《生生(匠心比心)》从日本手工艺出发,讲述工艺之美在生活面恰到好处的体现。通过对东京银器、九谷烧、日本雕金、和纸、备前烧、轮岛漆器、万古烧、井波木雕、江户版画、高冈铜器、宫岛木雕、大阪唐木匠人的深度采访,将他们坚持创造作业的生活感悟展现出来。其中故事部分采用*人称手法,尽量还原每一位匠人的语言习惯,搭配207幅精美彩图,生动呈现这些故事含有的寂寞、疑惑、坚持、感动, 直观、真实地体现人与技艺的情感。
悠远敦煌,一眼千年。敦煌研究院出品敦煌日历,2024甲辰龙年欣悦相逢。 踏入无垠的历史星河与艺术时空,甄选于浩瀚宝藏的309幅实景壁画、57幅专家临摹复原作品,每日可近距离观摩。日历将敦煌石窟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十六国及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至元,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以历史长河在石窟中留下的痕迹表现时光的流逝,也使不同时期石窟的特色更加凸显。每一季精选不同社会地位、性别和年龄的供养人,以他们的视角,用生动的壁画和深入浅出的解说,展现各历史时期的衣食住行、乐舞娱乐、精神信仰。用文物讲故事,让历史再次鲜活。 2024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日历还精选了15位在1943 1964年间来到莫高窟的老先生们的壁画临摹作品,意在致敬前辈守护敦煌石窟的高尚精神,激励后人继往开来,将敦煌保护事业持续发扬光大。
本套餐包含 :春联一对、福字、门神、灶王爷各一张,出入平安符一张、红包袋六个、静电方便窗花一对;双面胶一卷 春联:始于五代,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让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又嫌他写得不工稳,便自己动手在纸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文字。春联一般于农历二十九或大年三十张贴,面对大门,上联贴右手边,下联贴左手边,横批贴于当中。本套装中的春联,由王立群、茅于轼、严歌苓、唐达天、天下霸唱、张宝瑞等数位当代名家亲笔书写,随即配送,可能含有“龙年、虎年、蛇年”字样。 神荼(左)郁垒(右):据《山海经》记载,神荼、郁垒是一对善于擒鬼降妖的兄弟。如果有恶鬼骚扰百姓,兄弟二人便会把妖精捉去喂老虎。后来,老百姓就把他们二人的画像贴在大门上,以避鬼驱邪。民间一般都是除夕晚上贴门神。 福字:康熙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代表祥瑞的神物,在历代文献中有诸多记述;龙纹,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中最有影响的图案,更有无计其数的历代龙纹图案可为佐证。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化。本图集收有自殷商至清代的龙纹八百余幅,可供读者体会、观赏、借鉴。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万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几个阶段。 靠迁想妙得、抒情写意、以形写神所创造的龙纹,是以“不私之私”为其精髓的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所谓“三停九似”、“蹬打挠踹”既是指龙纹以蛇躯为主体,广摄兽、鱼、禽等多种动物纹的局部特征,又是以人性化和人情化来做细节描写,故龙纹不仅呈现出威严震慑的阳刚之美,而且具有丰富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复杂多重的社会属性。 中华龙纹非凡的艺术魅力在于传神、写意、美
《秦腔故事》(码书),以“读故事,听秦腔”为主旨策划思路,以新媒体融合出版为呈现方式来传播秦腔文化、普及秦腔知识,本项目通过通俗故事讲说,与图像、音频、视频与戏曲故事的演绎相结合,形成可视、可听、可读性强的风格特点。本码书选取传统经典秦腔剧本30篇,每篇都分为背景介绍、剧目导读、精彩故事、剧目评价、观赏要点、扫码赏戏等栏目。
中阳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地处晋西吕梁山中段西麓,辖5镇2乡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中阳历史悠久,春秋属晋,战国设邑,西汉置县,至今已历2400余年。中阳文化灿烂,现已发现古生物化石、古文化遗址、古文化溶洞、春秋青铜器、战国古城遗址以及汉、辽、金石刻等多处。中阳剪纸就是根植于这片沃土的一枝朴素的山花。 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中阳剪纸作为土生土长的艺术,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民俗艺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文化底蕴更为浓厚,艺术造型更为精美,群众基础更为广泛。1986年,民间剪纸研究会现场会在中阳召开,同年庞家会村被命名为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1992年,中阳县被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中阳剪纸被公布为首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