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创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
本画册作为对本土手作记忆的梳理,从 2006 年起开始收集各种相关资料,至今,《上海师傅》是本地目前*为详尽的一册与日常传统手工相关的城市视觉读物。本书以口述记录、插画,摄影的方式,记录 30 位分布在上海 10 余个区、镇,至今还在继续工作着的手作师傅,从竹、木、草、铁、布,纸不同材质的工艺,来呈现师傅们日常生活的样貌,以及工作经验中的智慧。全书主要呈现上海师傅的工作、生活图文,还包含了几位开设店铺的师傅,对一些渐渐退出人们生活的日常器具所表达的不舍之恋,共涉及手作日常生活用品 50 余件。
本书开篇为民俗文物正名,并以多角度讲述中国民俗文物的基本特征、发展源流、分类原则、研究方法、调查征集、鉴定保管等内容,除此还有大量附表,包括民俗文物的工具、调查登记表、装箱清单、入库凭证等。由此该书既包涵深入的理论性研究、又涉及切实的方法论指导,对民艺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积极的补充作用。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山东潍坊风筝传承人韩福龄从艺人文环境、韩福龄的艺术人生与手艺传承、韩福龄的风筝制作与工艺流程、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湖南隆回花瑶挑花传承人奉雪妹从艺生态文化背景、手艺生涯、花瑶挑花的工艺与文化、花瑶挑花形制与花瑶文化等内容。
中阳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地处晋西吕梁山中段西麓,辖5镇2乡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4万。中阳历史悠久,春秋属晋,战国设邑,西汉置县,至今已历2400余年。中阳文化灿烂,现已发现古生物化石、古文化遗址、古文化溶洞、春秋青铜器、战国古城遗址以及汉、辽、金石刻等多处。中阳剪纸就是根植于这片沃土的一枝朴素的山花。 一剪之巧夺天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中阳剪纸作为土生土长的艺术,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民俗艺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文化底蕴更为浓厚,艺术造型更为精美,群众基础更为广泛。1986年,民间剪纸研究会现场会在中阳召开,同年庞家会村被命名为 中国剪纸艺术之乡 ;1992年,中阳县被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06年,中阳剪纸被公布为首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第 一 辑)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被 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海峡两岸木版年画艺术口述史》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对海峡两岸木版年画传承人、研究学者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方面填补了该领域的史料空白,另一方面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海峡两岸民间年画艺术的整体风貌与发展现状。
鸣沙菩提,星耀大漠,敦煌石窟艺术历经千年,敦煌图案更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装饰建筑(石窟本体及其木构窟檐)、塑像与壁画,同时其自身也具有独立的形态。本书从多文化、不同社会背景的角度阐述了敦煌图案、纹样的表现、内涵和意义,并引申出敦煌图案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关系。
《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系列丛书》共20册,郭庆丰编著的《郭佩珍剪纸(精)》收编了中国杰出的民间剪纸艺术传承大师郭佩珍近百幅剪纸精品,并配有专家撰写的序和评介文章。可以说,这是中国迄今最有权威、最有分量、最有影响的一本中国民间剪纸传承大师精品集之一,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发展导向。本书不仅非常适合文化、科研单位收藏、研究,而且可供剪纸爱好者参考和鉴赏。
张力主编的《鲜切花品种图册》收录了中国鲜花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共758个,包含切花、切枝、切叶、切果和加工染色花。本图册是为方便市场辨识品种、方便交易而编撰的。本书不仅是花店、花艺培训学校、花材批发商、花卉电商、花卉生产者等业内人士很实用的一本工具书,也是广大花卉爱好者和花卉消费者了解、欣赏鲜花品种的一本精美图册。
《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6辑)》共包括《关公》、《济公》、《仕女》、《文人雅士》四本专集。 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在中国一系列的,武将神将中,为人所称道。造型艺术家创作的武将神将中,也数关羽的形象多,也有光彩。本集通过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章节,表现了关公英武而忠义的造型神韵。 济公,貌似疯癫,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识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那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历代为济公造像的艺术家很多,本集以济公的经历和故事传说为主线,再现他的风采。 仕女,指的是历代社会中有一定地位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妇女。本集通过“四大名花”“梦回大唐”“雅事盛韵”“天籁香音”“岁月
六十年来新疆艺术取得了足以自豪的成就,举世瞩目。因此,为了对六十年来新疆艺术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一次系统总结和全面检阅,完整的展示出新疆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丰富性特征,相关部门和出版单位共同策划编选了这套总共八大卷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疆艺术作品大系》。这套艺术作品选集,厚重、辉煌,可以看作是象征着新疆艺术气质和精神高度的一座文化雕像,在新疆数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标志性的里程碑意义。本册将为你展示新疆的民族手工艺。
作者从1950年至今收集的上千幅剪纸藏品中,经过选择、拍照、打印、扫描等工作,挑选、整理出很具剪纸艺术特色的典型作品成书,将一部山东人民审美的“生活史”奉献给大家。本书的剪纸作品分为山水人物、神话传说、鸟兽虫鱼、民俗故事等题材,展示出胶东地区剪纸精致、细腻,鲁北地区剪纸简括、粗犷,鲁南地区剪纸线条流畅、洗练等山东不同地区的剪纸风格。剪纸艺术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美学、哲学、政治、经济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价值,本书可被看作研究山东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共 20册,约2000千字,4000幅图片。主要呈现从京、晋、蒙、沪、苏、浙、鲁、豫、湘、粤、桂、青、新等省市自治区选取的在手艺保护、衣钵传承、工艺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20位代表性手艺人的鲜活案例分析。丛书以手艺传承人为线,注重对手艺人个体所掌握的技艺绝活的全面记录,借此呼吁民众正视手艺人存在的真正意义,弘扬中国手艺精神与价值,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手艺的现代传承、发展、创新。 本书主要介绍山东临沂徐公砚传承人刘克唐从艺人文环境、手艺生涯、薪火传承、手艺绝技、代表作品、著述及访谈实录等内容。
1956年,上海画片出版社成立了以三位上海老月份牌年画画家名字命名的画室,即“谢之光画室”金梅生画室“李慕白画室”。我拜金梅生先生为师,学习月份牌年画技法。当时的想法很简单,觉得机会难得,能多掌握一门技术那有多好。现在回想起来,我竟然干了一辈子,画上海月份牌年画成了自己终身职业。记得那时有人把上海月份牌年画贬为“媚俗”,我很反感,我觉得要说“媚俗”,各个画种都有可能存在,关键在人,而非画种。 如今我们的老师都已先后离开了人世,我自己也渐渐接近老师当时的年龄了。悠悠岁月,上海月份牌年画,早在20世纪末退出了群众的视线。我作为一名上海月份牌年画工作者,总怀着一份心愿,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将这份文化瑰宝书写成集,流传下去,见证上世纪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努力过、曾经有过的那段辉煌的年代,让这份
银制品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岁月中都是民间一户普通人家的财富象征,银质的长命锁作为民间老百姓生活化的装饰物件,点缀着普通人家的生活,具有鲜明地材质特点、文化特点和经济特点。银锁是吉祥锁,它来自民间,流行于漫长的农耕手工业时期,经过艺人的千锤百炼、打磨、雕刻成为世代流传的避邪之物,是老百姓精神上的寄托,也是一种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需求上的装饰物,是朴实的文化,它隐藏着中国人丰富的情感,也记录了民间传统艺人高超的手工艺,它不单单是一件银饰品,实际上是绘画、雕刻、工艺的总和,是对生活美好的总设计。明清银锁流传至今,存世的并不多,珍品更是少之又少,且绝大多数已被藏家珍藏,面市的机会不多,但丰富的纹饰、精致的工艺、吉祥的寓意肯定被广大读者喜爱。
海峡两岸民间工艺口述史丛书(第二辑)被纳入国家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海峡两岸陶瓷艺术口述史》是该丛书中的一本。本书通过对海峡两岸陶瓷艺术传承人的访谈,借由口述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结合史料,溯其源流,探其流变,研究两岸陶瓷工艺美术的文化渊源及其民间工艺的传承关系,探讨民间陶瓷工艺生产的运作机制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