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5000年建筑设计与风格的视觉指南,全书精彩呈现350多座世界标志性建筑。 从古典时期到当代,世界各国的经典建筑不断铸就人类对于人造奇观的观念和历史,专业建筑评论人乔纳森 格兰西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激动人心的五千年辉煌建筑之旅,从古代的苏美尔到当今玻璃和钢结构的壮丽城市景观,一路体验佛教之和谐、巴洛克之丰盛与现代派之功能主义。 本书提供了对历史和当代建筑的真正世界性探索,令人惊叹的摄影作品和剖面图使读者视野更加开阔。探索某些形式和特征如何不断进化、获得生命力,以及这些惊人的建筑如何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一座建筑不仅与其设计者相关,它还与其委托人及使用者息息相关。重要的是,建筑是有关我们所有人的故事。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德维希 密斯 凡德罗和勒 柯布西耶,以及本书所代表的众多其他人的作品
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 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 好的建筑 以及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的深入思考。 *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
日本建筑师长坂常,是近年来活跃于世界的新锐设计师,以蓝瓶咖啡(Blue Bottle Coffee)御用设计师的身份为国人所熟知。在日本这样一个在建筑意识上已有普遍高度认知的环境里,长坂常针对于安藤忠雄、隈研吾等上几代建筑师的追求完美造型和主观空间的设计理念,提出了 完整性是一种束缚、居住人需要自由和参与 的新的设计理念。长坂常的在设计中强调: 专业的部分和业余的部分、设计师的部分和业主的部分、是不是可以不再对立、是不是应该可以同时存在? 这本书,在*时间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日本当今*一代建筑设计师于不再封闭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设计思考的参考样本。
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 童寯 ( j n ) ,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 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 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 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 , 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 。 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 建筑与布局 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 装修与家具 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 叠石 取材、鉴赏、匠师 植物配置 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 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 融贯中西 西方园林实则
本书内容主要出自《中国园林》《苏州,一座园林城市》《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等著作,共收录140余张图片。 《中国园林》初版于1949年,收录了苏州园林的图片20余张,被誉为海外中国园林研究的开山之作。作者喜仁龙是20 世纪上半叶西方极为重要的中国美术史专家,首届查尔斯 兰 弗利尔奖章获得者。 《苏州,一座园林城市》初版于1936年,作者弗洛伦丝 露丝 南希曾在苏州生活多年,对苏州城内外各处景致了如指掌。她的丈夫文乃史参与创办了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并在1922至1927年间担任该校第三任校长。 《中国园林览胜:留园与狮子林》初版于1943年,是一本详细的游园指南。作者包爱兰曾在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苏州大学一部分)任教。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叠石——取材、鉴赏、匠师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
世界那么大,如果你想去看看,何不从世界经典建筑开始? 本书融合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将不同民族、地域的标志性建筑串联起来,讲述世界经典建筑背后的故事,带你欣赏、了解世界经典建筑风采,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本书记录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重要的建筑论,生动剖析每种理论的源头及其发展动机。内容涵盖了在不同国家流行的建筑美学的主要立场。建筑论述的文本常常用来阐述插图 书中收集的丰富插图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建筑理论的图解指南。本书的许多参考资料现安置于柏林国家博物馆装饰雕刻部门,这几十年来,博物馆的工作尽责地补偿了二战期间造成的扼腕损失。此书不仅意在展现梳理建筑美学和理论的种种论辩,也是鼓励各位建筑学同仁做出更广泛、更详细的学术研究。
《鲁班经》是一部有关古代建筑家具设计的著作,大致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与那些官修著作不同,《鲁班经》出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其内容也十分繁杂,既有与建筑家具设计相关的方法和程序,也有择日择址的堪舆风水。其中很多是对前人智慧的总结和继承,也有一些内容是当时匠人的创造。可以说,《鲁班经》是一部闪烁着古代工匠智慧光芒的著作。 《鲁班经图说》在原《鲁班经》的基础上进行了点校注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原作,又甄选三百余幅相关图片并配文作补充说明,从而使读者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更加形象、真实,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全新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凭依。
伦敦泰特美术馆坐落于伦敦米尔班克地区的泰晤士河畔,是英国重要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藏囊括了从16 世纪至今的艺术杰作。书中包含威廉 布雷克、约瑟夫 马洛德 威廉 透纳、约翰 辛格 萨金特、约翰 威廉姆 沃特豪斯等欧美著名画家的画作及赏析, 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伦敦泰特美术馆的历史、主要馆藏及相关艺术家的生平。
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是西班牙为1929 年召开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而专门修建的一所综合展览馆。这里藏品丰富,展示了从罗马时代到20 世纪中叶的种类繁多的杰作,包括雕塑、绘画和手工艺品等,其中涉及诸多名家的作品,如埃尔 格列柯、迭戈 委拉斯凯兹、彼得 保罗 鲁本斯、卡纳莱托等。
本书立足于设计学科实用性为上的原则,以现有园林遗存为对象,将其视作一种整体文化现象,以逆向还原的逻辑进行解读;寻找传统园林空间叙事和古人营园时所追求的意境立意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传统园林设计思维中普适性的原则,力求以实证研究指导设计实践,同时构建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叙事理论,推动本土设计理论的现代化。
美景宫的城堡是晚期巴洛克主义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美景宫建筑群的诞生是为通过其房间中的湿壁画和装饰来颂扬欧根亲王的形象,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成为奥地利民族艺术的守护者。哈布斯堡帝国的过去与欧洲的历史融为一体,通过长廊的展览室向我们讲述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主要艺术运动。博物馆中对印象派代表艺术家作品的收藏是全景式的,包括保罗 塞尚、克劳德 莫奈、皮埃尔 - 奥古斯特 雷诺阿等。早对分离派画作的购买造就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博物馆展品。这里对居斯塔夫 克里姆特的作品收藏中不乏其传世杰作,如《索尼娅 尼普斯肖像》《戴羽饰帽的女士》《吻》《朱迪塔I》。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曼哈顿中城的繁华地段,如今已然成为一处现代艺术的圣地,是了解现代艺术的必看之馆,代表性藏品有毕加索的《阿维尼翁的少女》等。本书选择了馆内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作品,以期为读者呈现出欧美现代艺术的概貌。
《西方古典建筑与雕塑入门》是继《西方古典绘画入门》和《西方古典音乐入门》之后 第三本介绍西方艺术的入门书。考虑到建筑与雕塑的相关性,本书将这两种艺术合于一卷,这有利于读者的阅读。与前两本书一样,本书为古典艺术的爱好者提供相应的入门导读,引领读者步入古典艺术的神圣殿堂。全书共 20讲,建筑与雕塑各10讲,从古代埃及与中东一直讲到20世纪初,收入近300件建筑或雕塑作品。本书附有索引,注明了每件作品的所在城市、位置和相应的博物馆,不仅便利读者参考,而且为旅行中的艺术欣赏提供了相应的指南。
《建筑学概论》(增补版)为大学本科建筑学专业及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室内设计等专业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意义、建筑的物质技术性、建筑的社会文化性,以及中国建筑和外国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学概论》(增补版)既有基本知识的介绍,又有独特的理论观点,是建筑学科学生以及建筑爱好者的参考书籍。
本书集齐上海建筑里从 A 到 Z 的 26 个字母,呈现 魔都 建筑顶部的魅力。从 A 到 Z,从高楼大厦到小巷深处,每一个 字母以抽象或象征性的形式呈现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这里既 有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又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东西方文化在 这里交融,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观赏性和趣味性。 这组作品在2024年8月 IPSHANGHAI 视频号一发布就成了 爆款 。 上海发布 、上观、澎湃等在视频号、公众号、微博转发他想用摄影这一视觉艺术的表达方式,记录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上海的快速发展。表达出比以往更精致、更繁荣,深入到上海内在的精神和文化。用不同角度展现出一个传统与洋气、魔幻与神秘的上海。树斌拍摄的 字母建筑 成了上海新的IP之一。
《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在整体性上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同时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典籍等两大知识系统,对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史的内在肌理、外在轮廓作出了精细入微而极富思辨性的分析、梳理、还原、概括。《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的特色再与,一方面,在章节安排上,仍旧以朝代为分期,却更为重视文化类型的前后关联所带来的复杂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在行文逻辑上,既描述了建筑作为一种实用匠术的操作 记忆 ,同时,意在探索建筑如何可能成为一种人们用来寄寓灵魂向往的艺术 语言 。
《行者图语》是李兴钢在寻觅心中 理想地图 过程中的旅途游记,是对日常 行望居游 所得感悟的草图记录和短语注释,是 胜景几何 思想形成和实践操作背后的思考图示和思想密码,全书分为游/憩、行/旅、望/栖、居/造四个部分,共收录草图300余幅,语释1.5万字,涵盖山水写仿、园林、山水旅行、聚落、城市、建筑、日常、场地、设计、研究等内容,是理解李兴钢 胜景几何 建筑思想的有益资料,可视为《胜景几何论稿》的姊妹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