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建筑,是建筑领域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威严大气、温婉典雅、精美绝伦。 本书聚焦宫殿建筑,汇聚世界上的经典之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你解读从北京故宫到俄罗斯冬宫、从法国凡尔赛宫到英国白金汉宫等世界经典宫殿建筑无与伦比的魅力和背后的精彩故事,丰富你的建筑知识,提升你的建筑审美。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盆栽罐植叠石——取材、鉴赏、匠师植物配置——园林植物的地位、布局准则、种类介绍·园林之史:细述园林历史及东西方园林的区别融贯中西——“西方园林实则悦目,东方
2019年,巴黎圣母院因火灾而损毁严重,你会因为还没来得及了解、欣赏它而感到遗憾吗?在欧洲,有非常多历史悠久、壮观唯美的教堂建筑。你也许会震撼于科隆大教堂盛期哥特式建筑的宏伟与华丽, 赞叹威尼斯圣马可教堂拜占庭风格的精致装饰, 或者一直想去参观巴塞罗那建筑怪才高迪的世纪经典之作……其实,它们大都不断被损毁又重建,在时光的洗礼中饱经风霜,历史悠久却又脆弱易逝。这些神圣的建筑艺术遗迹值得我们珍惜以待。 通过《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读者可以“参观”到欧洲152座经典教堂令人震撼、触动人心的美。《神圣之美:欧洲教堂艺术》按照国家和地区分类,总结教堂建筑不同风格的发展与变迁,并将欧洲主要地区划分为 11 条路线,读者横跨欧洲,通过简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令其欣赏到欧洲经典教堂建筑的宏伟外观、壮丽的穹顶、
中国园林外师造化而中得心源,将自然风景之美以山水画的创作手法纳入园林,因画成景,是经过主观艺术再创作的一系列立体的“烟霞图画”集锦。本书作者周维权,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是将其后半生的精力集中在了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本书即撷取周维权有关清代皇家园林的一些文章汇集成册。 书中以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静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作为代表,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精美的手绘复原图、地形图、平面图、观景图等等,细致地介绍了皇家园林修建的渊源,园中主要的景观、建筑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联;还在此基础上以颐和园为案例,经过缜密的考察,解析欣赏园林时不同视角的选取和效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三山五园”的 新 高的视角,也 突出了皇家园林所 的特点。 在作者看来,清代皇家大型天然山水园在建筑
内容简介:教堂的彩绘玻璃窗上描绘的是哪个人物?那些几何图案有何深意?在如此美丽的建筑中,怎么会有凶狠的野兽雕塑从墙上探出头来?为何读经台上有鹈鹕的造型,而立柱上有枝叶装饰?中世纪的大部分信众虽目不识丁,却能够读懂教堂建筑中精心编码的种种象征符号,并领会其中的含义与背后的故事。对虔信者而言,教堂是接受宗教教育的课堂,是让感官与灵魂俱得满足与提升的盛宴之所。然而 的人们已然忘却隐藏在图像、雕刻和符号中的深意,教堂在他们眼中仅仅只是恢弘的建筑。本书意在挖掘这些精美 伦、气势恢宏的殿堂失落已久的精神意涵。 本书共分三章, 章分析建筑的结构特征,从外至内,从墙壁到天顶。第二章引导读者熟悉基督教的各个主题,辨识重要人物、场景、故事、动物、花卉以及绘画、雕刻、塑像中数字、字母和图案的运用。
《鼓浪屿老别墅》是目前专门介绍鼓浪屿老别墅内容较全的著作,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用通俗生动、简明扼要的语言一一讲解鼓浪屿70余栋老别墅的前世今生,以及鼓浪屿建筑风格和装饰特色,并配精美实景图片。读者可“按书索墅”,深度了解世界文化遗产——鼓浪屿上一幢幢时光沉淀中的建筑瑰宝。
中国建筑的灵魂图样,大师技术与艺术的奇迹 梁思成实地测量并手绘的古建筑图,因其精准、明确,极富理性美感;也因当下数字时代 手绘 的稀缺,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复制的瑰宝。本书集齐梁先生精品手绘图,并从梁先生著作中编选相应解说,将每张手绘图中蕴含的古建筑技术、审美、历史故事等信息呈现在读者眼前。
讲透中国人诗意栖居的方法梁思成、林徽因两位中国近代建筑学的奠基者,将他们对建筑研究之心得,以优美文字向大众讲解。二十讲涵盖普通人应知道的建筑基础知识、建筑审美、空间艺术、生活哲学,是一部包含常识、赏析、应用的建筑通识读本。
《中国古建筑:建筑画选录》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部分建筑画作业。学生们通过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建筑进行描绘,在研读先人们的建造文化瑰宝的过程中,领悟了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及技术精髓。学生们力图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独特的形象魅力,但在表现能力上还略显稚嫩,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也尚浅,有待今后通过深入研习提高水平。通过潜心学习、用心勾勒所视所感,这些未来的设计者定会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园林植物季相景观设计手册(春夏卷)》为景观设计师、教学科研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精选了北方地区近300种景观植物,600余幅原色图片;简要地记述了每种植物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应用;记述了每种植物的株高、花期、花色和适合种植区域、种植方式、耐寒程度,为景观设计者、种苗生产者和园林施工单位提供了设计、生产和施工依据。为方便使用,《园林植物季相景观设计手册(春夏卷)》为春夏卷,介绍春季植物景观和夏季植物景观(另有秋冬卷介绍秋季植物景观和冬季植物景观),每部分中又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三个方面分别介绍。
20 世纪60 年代,减法艺术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艺术新风潮,而前,极简艺术的概念就已在东方孕育、发展。东方文化中的“极简”即是“空”。“空”不仅是 一种美学概念,更是一种哲学理念和情感诉求。佛教文化强调“空性”,认为万物皆空,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万事万物在不断建立联系又在不断切断联系,缘灭,都会回到“空”这个原点。道教也认为“空”是宇宙的起源和终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古代帝王的推崇与扶持,佛教与道教在亚洲蓬勃发展,大大影响当地文化的塑造,“空”的概念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东方世界在绘画、诗歌、建筑等艺术形式中不断地探索“空”,作品中常常创造出难以言表的意境。正如品诗尽在不道之辞,赏画还看不着迹处,欣赏戏剧不能少了中间停顿的悠然绵长,品味故事不能少了未曾言尽的空白,这中间
《中国X美的深宅大院5》在对南京周园、徽商大宅院、扬州吴道台宅第、无锡薛福成故居、沈阳张氏帅府、栖霞牟氏庄园、腰山王氏庄园、曲阜孔府、陈慈黉故居九个豪门宅院进行了重点推介,从它的历史、位置、布局、建筑、装饰、文化和营销推广等方面,展示每一座宅邸的特色,追求全面、系统、对应、细节化的展示目标。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它是饶有书卷气的园林艺术。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就是中国造园的主导思想。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作诗文与造园同样要通过构思,所以我说造园一名构园。这其中还是要能表达意境。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实以诗文造园也。 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
大地景观利用大尺度、抽象的形式及原始的自然材料创造出和谐环境,已成为生态景观建设越来越关注的内容。《大地景观》从历史、方法、结构元素和现代项目等四个主题切入,介绍大型景观规划项目的沿革与现状,以深入简出的文字和栩栩如生的实例照片,娓娓道出大地景观的特色和规划经验。
《乌有园(辑:绘画与园林)》是由金秋野和王欣二人合编的系列出版物,关注“有关中国传统设计语言现代转化”方面的积极探索,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实验性作品),内容以建筑为主,也涉及造型艺术、绘画、文学等领域的进展。2014年出版的辑“绘画与园林”约请了八位作者(董豫赣、李兴钢、李凯生、宋曙华、郑文康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绘画、园林与当代建筑设计语言的关系,内容涉及自然与人工的造型、传统空间视觉构造法、有限度的建造等具体问题。此外也包含了两组与园林相关的学生习作,分别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和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彩画包括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继承,二是创新,但这都离不开对彩画整体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此边精一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油漆彩画(第2版)》也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彩画的相关理论,以使读者能够举一反三运用自如,而不是只限于模仿书中有限的图例。
空间与陈设编辑室编的《宫皇帝的书房(国人的设计美学)》通过众多形式书房的陈设布局,体现了不同皇帝的喜好与品味,揭示皇家读书生活生动有趣的一面,并且通过展现皇宫书房的陈设为现代设计师提供参考借鉴,同时通过对众多清代文献生动地剖析,与读者分享,书房不仅是读书场所,更是文人精神寄托之所在,中华民族的文脉在书房中得以延续,借助皇家书房这个窗口,折射出中国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通过对艺术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及室内的设计、创作实例剖析,阐述艺术在城市中的公共价值和作用。每一个艺术项目的分析角度虽然各有侧重,但始终以表述作者针对性的研究过程和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理念以及设计方法为主旨,是原创艺术及方法交流的媒介。该书推崇在有限空间中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推崇在艺术、城市空间及人际关系模式之间巧妙地形成一种可解读的关系,尽管这些艺术不能代表整体的区域,但却充分体现这一区域艺术的特征与趋向,触动人和环境的互动,引发人们的联想以至于行为,使得艺术因此又有了自由拓展的新领域,具有了“公共”的意义。 本书可供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公共艺术专业人士、学生参考或学习,也可供艺术爱好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