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以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在整体性上的历史脉络为基础,同时依托于考古文物、文献典籍等两大知识系统,对中国古代建筑美学史的内在肌理、外在轮廓作出了精细入微而极富思辨性的分析、梳理、还原、概括。《中国建筑美学史/中国门类美学史丛书》的特色再与,一方面,在章节安排上,仍旧以朝代为分期,却更为重视文化类型的前后关联所带来的复杂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在行文逻辑上,既描述了建筑作为一种实用匠术的操作 记忆 ,同时,意在探索建筑如何可能成为一种人们用来寄寓灵魂向往的艺术 语言 。
毡帐,作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分标志,公元4世纪时由北方草原地区传入中原,并于唐时在黄河流域广泛流传于社会各阶层。本书力求在全面收集4—10世纪墓葬、石窟寺等考古材料及国内外文博机构收藏品中与毡帐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材料的基础上,对毡帐的地域分布与时代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毡帐的分类研究从而划分出毡帐的谱系:圆形毡帐和方形毡帐两大系统,并对其发展源流试做讨论。此外,对载帐架骆驼俑发展演变的分析,对理解毡帐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骆驼俑所负载的木排装帐架经历了由写实向抽象演变的过程,表明当时社会人们对毡帐的认识与理解也存在着逐渐接受和认同的过程。
这是作者继《城市化的权力傲慢》后又一本城市评论选集。城市是我们生存的家园。凭着天性和理性的驱使,人创造了城市。数千年人类文明历经变迁,但对城市的想象和追随,一直没有停歇。 期待在情绪的震颤下寻求城市的一点诗意,成了作者写下这些文章的动因。鲜明的观点和感性的叙述,是作者坚持的基本行文风格。他以微观角度,关注和审视跟我们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微空间改造更新中的各种现象,在理性思考和文化考量基础上,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城市和艺术问题,予以评论,呼吁在城市中开辟出新的人文空间,给当代人的身体和心灵带来慰藉。
本书是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的著作《十宅论》的再版。隈研吾以敏锐的建筑嗅觉,洞悉日本消费者对于住宅的需求,并戏谑式地将战后日本的住宅分为十类,通过这十类住宅探索日本人的居住文化,批判日本住宅对于西方住宅的模仿与崇拜。在隈研吾眼中,暗示着“旅行与性”的“单身公寓派”住宅以商务旅馆的单间为原型,成功满足了年轻的都市单身生活者对于理想住宅的想象;而以欧美的传统别墅为原型的“食宿公寓派”则满足了无数家庭主妇对于家庭生活的浪漫期许;至于“咖啡吧派”住宅,它以精挑细选的高档桌椅、细而窄的空间照明,烘托出一个个寂寞而又渴望表现自我的都市白领,满足了他们对于中产生活的美好想象……《十宅论》的标题模仿将住宅神圣化的《住宅论》,内容又致敬了马可·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建筑书,
《景观材料与施工工艺》,针对景观材料教材版本较少,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建筑装饰材料为主,结合建筑专业特点编著,完全理论化,没有实际案例与图片对照。而施工工艺方面教材,偏重于施工流程与工序,但对材料本身并没有归纳总结,繁杂的施工内容超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范围。这类教材较难适应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要,也不完全符合当前专业的特点,更不贴合设计专业培养方向,所以在教材选用方面,很难选择到适用于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理论教材。
《婺源的桥》,桥,是江西婺源地区具有强烈地方特色和文化意涵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当地人对生活、对人生的希冀与体悟。本书作者将关注焦点放在婺源地区从古到今建筑的各种类型的桥,通过对桥及以建桥的历史回溯,观照江西婺源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以及在今天的现代生活背景下,婺源乡村地区传统文化和观念的衰落。作者以桥为引线,串联起一个个婺源乡村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展现了婺源地区隽美的山水景致和丰厚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