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章华英女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博士研究生,本书介绍了古琴的历史、传世名曲、古琴制作及名琴鉴赏、古琴记谱法与打谱、古琴流派及古琴艺术在海外的传播等。
1993年,珍妮儿·肯侬的部作品《星月》问世,当年便获美国年度童书大奖(ABBY),并籍此成为美国童书领域一位重要的作家。“低产”作家肯侬相继有《绿笛》《阿歪》等问世,本本皆如陈酿,仅《星月》一部已经在全球销售五十余万册。 成长与自我认知,尊重与爱,与众不同的图书主角和精美的插画,配以书后的科学附录,让我们无限靠近那个遥远的世界。 《星月》简介: 这是一场从未期待的冒险。果蝠星月,在猫头鹰的攻击下,还没学会飞翔便与妈妈分离。她跌向森林,落入鸟窝……忍受着与妈妈的分离,星月必须学习与鸟类相处,学习做一只鸟,像鸟那样吃饭和睡觉,像鸟那样“站”到树上。 书中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条明线,是星月跌入“异类”,接受、适应、学习?、融入的过程,另一条暗线,是星月的妈妈千方百计寻找自己孩子的过程。 书后附有“
本书选取中国风格的作品15首,其中包括《茉莉花》、《二泉映月》、《江河水》、《翻身道情》等脍炙人口的乐曲。
《中国文化大观系列》每卷字百余万,图数百幅,力求视野开阔,见解新鲜,资料丰饶,文笔生动,装帧精美,居较高层次而涉猎中国文化之方方面面,并兼具学术理论、鉴赏收藏与工具书之价值。
全书共分12章,内容方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实为纬进行叙述。从1711年大提琴传入中国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08年大提琴在我国当下的发展。在讲述大提琴艺术在我国发展的同时,还记录了我国大提琴演奏家和大提琴音乐出版和乐器制作的情况。 《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是刘欣欣、刘学清兄妹二人耗时8年多的时间,在广泛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该书史料扎实、叙述完备,丁孚祥、李德伦、廖辅叔等五十余位音乐界及大提琴界专家、学者接受了作者的采访,并为该书写作提供资料。
鼓乐队编制、队员选择、训练要领、指挥动作、队形排列、编队表演设计、乐器保养、服装选择、比赛方法,以及国庆50周年盛典少先队鼓乐团训练安排,另各级鼓乐队、管乐团比赛通知、比赛规程、定级标准等参考文件。 鼓乐曲包括:间奏鼓(又称行进路鼓)、开场曲、进行曲、出旗曲、退旗曲、颁奖曲、授巾曲、检阅曲、宣誓曲、迎宾曲、欢送曲,简称十套鼓曲。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红领巾之歌、雏鹰之歌、手拉手之歌等礼仪用曲。 为发展和完善十套鼓乐曲的艺术表现力,在国庆50周年期间,天安门受阅少先队鼓乐团将十套鼓乐曲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编成管乐总谱,为全国少先队鼓乐(团)队提供了教材,队歌管乐总谱编入《21世纪中国少年先锋队礼仪曲集》,该书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
《索尔吉他练习曲全集》吉他基础练习曲、由易到难分为25首练习曲、费尔南多?索尔作品60号(初级~中级)、24首渐进式小乐曲、作为练习曲、费尔南多?索尔作品44号(初级~中级)、24段简易练习、费尔南多?索尔作品35号(中级~)、24首渐进式练习曲等。
本书试图为描述和分析那些不能根据传统调性或12音体系来解释的音乐的音高结构提供一个一般性的理论框架。 本书并不想对无调性的明确意义设下一些限制。 福特的行文简明扼要,甚至以十分通俗的话来进行解释,对各种观点的阐释明白而详细。
本书为《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丛书》之一。本书主要是对20世纪中外音乐分析的研究,收入了作者的多篇论文,有《音乐新技法探索中的盲然、偶然与必然说》、《巴赫的逻辑意义与数字结构音乐分析笔记》、《“一基三阶”的综合教学模式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曲式教学十年谈》、《开拓新领域创作新音乐》、《一种特殊的独唱歌曲样式前言》等。相信本书对音乐分析研究的人有的帮助。
坐在美国西海岸的华盛顿大学的教室里,眼望着窗外的美丽校园,但是心情却紧张和焦虑。教授正在讲解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的论题不断地冲击着我那对这一领域几乎是白丁的大脑。
罗荣钜先生从事歌咏工作,至今已是古稀之年,仍能保持嗓音这样洪亮、浑厚,平时说话都见功力。只凭他的天赋条件不行,实在是他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结果,是方法对头,又苦练到家,缺一不可。这些对我们搞声乐的无疑是很有教益的。 林俊卿大夫是一位医生,又是一位歌唱家。他把医学解剖和声乐发声结合起来,善于发挥声带的潜力,发出特有的咽音。其中用气和发音位置的要求,和我们戏曲用声运气的正确方法,有不少共同之处:同样要打开喉咙,提高发声的位置;深呼吸运丹田;背功力(后胸腔)直震后脑等运气发声,大致上是一样的。加上林大夫以医学临床的经验,使得运用声带发音的时候,声带受到保护,这对我们戏曲声乐是有好处的。罗荣钜先生在总结自己实践
放在我书桌上的是一部北京大学刘小龙博士的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清晰、整洁的中译本。这部不久即将付梓的译著对我国音乐学界的贝多芬研究、乃至我国对整个西方音乐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古典音乐传人中国始于上个世纪初叶,而贝多芬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音乐家,说他是中国人接触最早、敬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方音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博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在当代艺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和研究)。贝多芬尚在世时,针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就已出现。待逝世后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对贝多芬的研究,就其数量、成果和水平来说,一直居于首位,相关著作、论文浩如烟海。然而
60年风风雨雨,60年沧桑巨变。伴随着新中国的步步进程,这些歌曲也在记录着中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坚实脚步,它们脍炙人口的歌曲,与观众产生深深的共鸣,优美的旋律被一代代人传唱至今。以歌忆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久违的画面,昕到至今无法忘怀的金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