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集自然人文之美,然崇玉、赏玉者多,知玉、懂玉者少,具鉴定、辨伪之能者寥寥。在今日社会中,对玉的喜爱仍然能够彰显个人的品质、历史感、文化底蕴。本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近万年的玉文化,培养玉器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玉器鉴定行业的发展。
《中国玉器概论》是介绍中国传统玉器文化知识的专业教材,内容丰富,对中国玉器文化知识的阐述专业、系统、全面。主要内容包括玉器的基本知识(概念、起源、功能、评价及雕琢技法等)、玉器的形制及纹饰、玉器的发展史(原始社会至现代玉器的特征及发展情况)、玉器的沁色及作伪辨伪、玉器的加工工艺技术(设备、雕琢工序等)、玉器的主要材质(翡翠、软玉、独山玉、绿松石玉、蛇纹石玉、石英质玉石、青金石)等。本书是集玉器专业知识、玉器鉴赏及玉文化等多方面知识于一体的专业图书。《中国玉器概论》可作为高等院校宝石学、设计艺术学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珠宝玉器文物相关从业人员及爱好者参考使用。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十分爱玉,*以玉来比喻君子该有的德行。然而,古玉不同于珠宝,无法单纯用仪器米断代和鉴定真伪。收藏者必须经过长期的赏玩和学习,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晴,才能具备精准的鉴定能力。 作者杨惇杰从家传珍品中精选出100件明清两代玉器,其中义以品相、雕工俱传的和田玉为主,供读者鉴别、赏玩、学习。作者提出鉴定古玉可从四方而着手:一是形制,二是纹饰,三是皮壳、包浆,四是琢玉器具与工艺。《遇见玉和田玉赏玩志》中还介绍了收藏界的流变,以及目前市场上的玉器收藏趋势,分享诸多难得的收藏故事与心得。
万物有灵,物周为器。器物之上,常见匠人之心,常怀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续,不仅连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时间的沉淀,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沈从文的前半生献给了文学;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古物之美》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器物研究的文章,既有横向上对书画、玉石、古镜、瓷器、车马等分门别类地阐释,也有纵向上以时间为轴论述文物的发展演变。一器一物背后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智慧与信仰。
本书以历史的脉络为主线,对有关中国传统玉器的概念、类型、工艺、观念以及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介绍分析。内容丰富,图片精美。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从史前玉器艺术、殷商玉器艺术、春秋战国时代玉器、战国时代的佩玉、汉代玉器艺术、唐代玉器艺术、宋金时代花鸟玉雕艺术、元代玉器鉴赏和明清玉器艺术等方面进行展开,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的特点。
歙砚,始于唐,盛于宋,已有千余年历史,以石质细润,发墨如油、贮水不涸、妙品纷呈而著誉于世。歙现雕刻以浮雕浅刻为主,以精细典雅见长,具有精细、简洁、古朴的艺术风格。就歙砚的制砚艺术看,可以一睹歙砚清新、古雅、浑然、灵性、秀气、简洁、含蓄等等风貌。从拥有个性而言,歙砚的砚雕艺术突出在“秀”。
月的光华卷一窗凉风,在枝头上摇曳着不知谁的心事,闪烁的银光踩乱了故人的故事,永恒、刹那;刹那,永恒……循着书中的文字,我们追寻历史的足音,倾听画者的心语,心中的幻影总归飘渺,往事的轮廓日渐模糊。顾恺之、卫贤、赵佶、马远、黄公望、徐渭、朱耷……一个个身影渐渐清晰地浮现,唇齿间的沉静难掩激动的心扉。踏着如歌的行板,品味我们的相知的快乐,相惜的美丽。
《古玉辩》一书的作者刘大同认为:“伏思吾国文艺之开化,以玉为最古,其他皆在其后。” 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无数精巧的美石制品。 石之美者,玉也。 一部中国古玉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明的进化史。 本书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对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古玉进行了多方位的鉴赏、甄别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介绍。 本书包括:礼器、佩饰、人物、兵器、生活用品、动物雕刻、牌片琀器、沁色、工艺纹饰、玉质等十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套为收藏爱好者编写的古玉知识普及读物。
《中国黄龙玉(修订本)》一书收录了许多编者及其他收藏者的收藏作品,从中可以感受到黄龙玉的玉质美、色彩美、造型美、含蓄美、神秘美。我们在欣赏这些黄龙玉作品时,就是在追求一种美的品德。天下美玉皆有,但黄龙玉艺术品的气质美和神韵美,唯“黄”色气质者独有,给我们精神上与物质上以享受。
本书精心设计了丰富的模块,以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秒极性,使其充分掌握课程内容。例如,在每章首页设置“章节导读”与“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前期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正文中穿插“名词解释”“知识锈接””课堂互动”等模块,粉助学生巩固,扩展知识,开阔视野;等等。 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的优秀陶瓷作品,配图清晰美观,贴合教材内容,并有选择地辅以文宇赏析,不仅可以将知识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教材的易读性和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领略名作风采,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