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开采利用玉石的历史悠久,和田玉所具有的温润、坚韧、致密等性质与中国文化精神高度契合,成为众多玉石种类中最突出的代表品种。本书对和田玉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介绍,分别从历史与文化、主要产地及其特征、矿物和结构构造、分类及其特征、质量评价、优化处理、成品类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本书既可以作为珠宝鉴定、销售、拍卖、评估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珠宝收藏者、爱好者的重要工具,还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宝石专业及首饰设计专业的配套教材。
《中国博物馆全书 第二辑(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本书是一部知识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具书,共收史前至近现代中国名画五百余幅,画家四百廿余家,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美术史的流变及纷呈的流派、多样的风格。全书的基本构成为一文一图(偶有一文多图),画家皆附小传。鉴赏文章由伍蠡甫、王伯敏、王朝闻、唐云、谢稚柳、邵洛羊、丁羲元、卢辅圣、林树中、周积寅、单国霖、单国强、王克文、徐建融等中国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撰写,鉴定与欣赏相结合,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和历代相关评论,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书后附图文笔画索引和画家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考。
中国玉器有将近万年的历史,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造型而备受喜爱。“君子比德于玉”“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等习语、成语,也说明了玉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以时间为序,分“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部分,收录34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利用丰富的高清细节图、器物拓片、线图等,系统讲述玉器从远古时期的神秘礼器一步步“走下神坛”,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性格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后附扬之水等著名学者撰写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中国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特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玉器背后的故事。
《山东馆藏文物精品大系 玉器卷》由山东博物馆主编,山东60余家博物馆的专家学者编写,收入齐鲁大地古往今来众多玉器珍品,内容专业、权威、全面,设计精美,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对所列藏品的介绍涉及历史源流、背后掌故、流传脉络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并不流于枯燥。对专业人士有参考价值,对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本书堪称山东省馆藏玉器的一次大检阅、大集合、大展示,一座纸上博物馆,一部山东玉器史。
《玉器(下)》收录了各种玉器。作为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肩负有搜藏保护流散在社会上珍贵文物的责任。1949年以后,通过收购、调拨、交换和接受捐赠等渠道以丰富馆藏。凡属新入藏的,均给予“新”字编号,截至1994年底,计有222920件。 这近百万件文物,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极其丰富的史料。其远自原始社会、商、周、秦、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历五代两宋、元、明,而至于清代和近世。历朝历代,均有佳品,从未有间断。其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有青铜、玉器、陶瓷、碑刻造像、法书名画、印玺、漆器、珐琅、丝织刺绣、竹木牙骨雕刻、金银器皿、文房珍玩、钟表、珠翠首饰、家具以及其他历史文物等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可以说这是一座巨大的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不但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术的历史发展,
《玉道》是*部完整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大众文化读物,分为 玉之成、玉之史、玉之美、玉之德、玉之和 五部,从五个角度讲述中国玉文化的形成、历史、审美、道德化,以及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融合。 在本书的写作编纂过程中,国学泰斗楼宇烈、北大教授王守常,以及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等组成的顾问团队,从国学、美学、历史等方面分别对本书的完成提出了专业而诚恳的意见。强大的顾问团队保证了本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本书尚未面市,便已受到玉器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们的大力追捧。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珠宝翡翠》一书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先生撰稿,本书对珠宝翡翠的产地、种类、光泽、化学成分、加工技术以及佩戴要点等做了详细而充分的讲述,特别是对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翡翠等在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爆的藏品做了深入的探讨,是珠宝翡翠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全书插配了1000余幅来自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图片,为广大珠宝翡翠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本图录为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配套图录,收录作品主要来自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逾百件出土及传世文物奇珍,或栩栩如生,或精美细腻,或古朴神秘,包含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等丰富品类。重现了两汉天下安平、睦邻友邦的大国智慧,百姓殷富、安居乐享的生活气象,以及厌胜辟邪、心系彼岸的精神世界。旨在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汉朝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通过展示两汉王朝掠影,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让国际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泱泱文脉。
《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3:木雕器(下)》所选以故宫博物院木雕器藏品为主,酌收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木雕器作品。卷首刊有靠前有名专家撰写的综述文章,每件作品附图版说明,用中文繁体字出版。全书展示了中国古代工艺品中颇具特色的竹木牙角器的发展面貌,是阅读历史、鉴赏古典文化的精美图集。
玉石文化,源远流长,本书介绍玉石分为,知识篇;文化篇;工艺篇;鉴定篇;鉴赏篇;收藏篇。并将名店,名企,大师作品收录其中。
《宿州市博物馆文物集萃》从宿州市博物馆文物中遴选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的器物,期望通过它们展现出宿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同时较全面的展现出宿州本地的历史与文化。
《山东省博物馆藏鲁绣精粹》与广大读者见面,让我倍感高兴和欣慰。说到高兴,是因为全国集中收藏数量最多、质量优选的近2000件鲁绣工艺品中的佳作,在庆贺山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之际,以崭新的面貌陈列展出,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给广大读者,让更多的人会了解鲁绣文化,欣赏鲁绣艺术品,对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大有益处,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幅画》是一部以时间线串起经典作品的“人类绘画编年史”,由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院士、画家史蒂芬·法辛担纲主编。83位艺术家、博物馆管理者、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品收藏人组成的国际撰稿人团队对3500年人类绘画目前680余位画家的1001幅代表作进行了兼具专业性与知识性的品评,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人类文明目前璀璨的艺术遗产。英文版于2006年初次面世,历经2011年、2016年和2018年的三次修订,已被翻译成16种语言出版,累计销量超过50万册。本次中文版根据2018年的英文第4版翻译制作。
本书是“中国书画鉴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开山之作,是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全面地展现中国书画鉴定全部内涵的专著,也是杨仁恺先生成为中国古书画鉴定泰斗的重大学术成果。全书字数约50万,配图约550幅。
6大热门收藏引领市场 从历史、工艺、鉴別和市场价值等角度,对瓷器、玉器、古典家具、翡翠、紫砂、把玩件6太热门藏品.进行阐述.为收藏爱好者提供手工具书.8位专家鼎力打造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李知宴、胡德生、张广文、张荣、王晓华、王健华、丁安徽等8位海内外著名文博专家,总结几十年研究和鉴赏经验.精心撰述.为收藏爱好者提供*权威的文玩鉴藏著作。 20余家世界著名博物馆传世珍品提供鉴藏标准 此京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此故宫博物院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维乡利亚一7可尔伯特博物馆、东京国立美术馆等2。余家世界著名博物馆珍藏的中国艺术品,作为标准器物.乡角度全方位展示。 5000余幅高清图片展现中国艺术品神奇魅力 5000余幅高清图片乡
本书是我社连续第23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年鉴,该书也是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最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本书为杂项卷。本书分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22年度家具、佛像、钱币、紫砂、竹木牙角雕、铜器等多个杂项收藏门类的1800多幅图片拍卖纪录,记录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卖了、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拍卖数据成交汇总,收集2022年数万条杂项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另外读者可以扫码图书封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手机端查阅本书的电子书内容,非常便利读者查询阅读数据。本书出版23年来,凭借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以及各类文博拍卖机构喜爱。
本书以玉器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从历代玉器的种类、形制、纹饰、工艺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各个时期玉器的特征,从而揭示出玉器收藏的奥秘。本书文字详实,体例严谨,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使读者对玉器收藏的精髓一目了然,轻松获得有关玉器收藏的诀窍。
《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一稿,是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业委员会汇集了来自大中华地区的30余位金银货币为主题的展览图录,也是浙江博物馆民间收藏走进博物馆系列展览之十四的结晶,展览将以银两银元实物为主线,将各朝各代的银锭银币生动地串联起来,完整地给观众展示一个从原始的银两制度过渡到机制银币的历史,从中可以了解白银货币如何从落后的称量货币发展到以枚计算的先进的货币体系、从原始铸技术发展到先进机器制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