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大幅精美彩图为特色。每一件国宝都以高清晰度的照片展示, 捕捉了其细节和精湛工艺。无论是玉器、陶瓷器、青铜器还是书法绘画, 每个国宝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工艺令人惊叹。这些彩图不仅展示了国宝的美丽外观, 还突出了其精细的纹饰和考究的细节, 使读者仿佛亲临国宝的身边, 沉浸在其绝美的艺术之中。本书的专业解说文字是其另一个独特之处。每件国宝都配有详细的解说, 涵盖了其历史背景、文化意义、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博物馆全书 第二辑(全10册)》由红糖美学著
中国玉器有将近万年的历史,因其温润的质感和玲珑剔透的造型而备受喜爱。“君子比德于玉”“冰清玉洁”“金玉良缘”等习语、成语,也说明了玉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本书以时间为序,分“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部分,收录34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利用丰富的高清细节图、器物拓片、线图等,系统讲述玉器从远古时期的神秘礼器一步步“走下神坛”,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性格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后附扬之水等著名学者撰写的研究论文,深入探讨中国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特色等,从不同角度展现玉器背后的故事。
本书是一部知识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工具书,共收史前至近现代中国名画五百余幅,画家四百廿余家,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美术史的流变及纷呈的流派、多样的风格。全书的基本构成为一文一图(偶有一文多图),画家皆附小传。鉴赏文章由伍蠡甫、王伯敏、王朝闻、唐云、谢稚柳、邵洛羊、丁羲元、卢辅圣、林树中、周积寅、单国霖、单国强、王克文、徐建融等中国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撰写,鉴定与欣赏相结合,介绍作品的基本信息和历代相关评论,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书后附图文笔画索引和画家笔画索引,便于读者查考。
本书集中国古玉器之珍品,收录了国内外著名博物馆古玉精华,用八百余幅摄影图片,系统诠释了五千年玉文化,如礼玉器、服饰玉器、陈设玉器、文房玉器等历史发展演变进程。从专业的角度,向广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值得鉴藏的古玉石种类,如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等多种玉质,并详细解读了古玉的基本制造工艺、造型、图案纹饰和识别要点。这是一部收藏鉴别古玉的小百科。
本书是我社连续第23年出版的艺术品拍卖行业年鉴,该书也是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最有影响的工具性图录,本书为杂项卷。本书分两部分,图录部分精选了2022年度家具、佛像、钱币、紫砂、竹木牙角雕、铜器等多个杂项收藏门类的1800多幅图片拍卖纪录,记录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卖了、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信息。第二部分为拍卖数据成交汇总,收集2022年数万条杂项拍卖数据,供读者对照检索。另外读者可以扫码图书封二的二维码小程序,在手机端查阅本书的电子书内容,非常便利读者查询阅读数据。本书出版23年来,凭借简明的体例、精美的图片、翔实的数据资料,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底蕴和投资收藏价值进行集中的展示,深受拍卖行业、收藏家、艺术家以及各类文博拍卖机构喜爱。
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的理念寄托于玉。中国玉器已有七、八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各类玉材也不下数十种,而要想分门别类地弄清它们,绝非一日之功,要不断积累用心观察。由此可知,玉器的收藏鉴赏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和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当今市场古玉真假混杂,对初涉玉器的收藏者来说,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反需持有玉一样的品德和心境,才可能在玉的大千世界中敖游。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琢石成玉,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享有盛誉的中华古玉,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日益受到广大收藏家和玉器爱好者的珍重。中国玉器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为世界各国所称道
青铜镜凝结着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和审美理念,其造型精美卓绝,纹饰瑰丽典雅,堪称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株奇葩。为了加强人们对铜镜的了解,发现铜镜的文化内涵,感受铜镜之美,作者从广东大观博物馆近500件/套青铜镜藏品中,精心挑选360多件/套青铜镜,时间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时代,按时间脉络将其编撰成书,揭示和闻述铜镜的时代特征、类型特点、铸造工艺、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等,并将作者此前有关青铜镜的一些论证和探究文章收录其中,全书图文并茂,堪称一座青铜镜纸上博物馆。
本书是“中国书画鉴定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开山之作,是一部完整地、系统地、全面地展现中国书画鉴定全部内涵的专著,也是杨仁恺先生成为中国古书画鉴定泰斗的重大学术成果。全书字数约50万,配图约550幅。
《敦煌遗珍(佛·菩萨)》 《敦煌遗珍(佛·菩萨)》 《敦煌遗珍(佛·菩萨)》 敦煌藏经洞的这批绘画题材多为佛像、各种菩萨、佛传故事、各种经变,说法图及幢幡等。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囊括了其中的精品,并加以解析。《敦煌遗珍(佛·菩萨)》分为佛画与菩萨两部分。佛画中的《树下说法图》是敦煌藏经洞中创作年代很久、保存状态很为完好的一件作品。《炽盛光佛及五星图》的尺幅和场面更为宏大。其余还有《释迦瑞相图》《阿弥陀·八大菩萨图》《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图》等。
本图录为上海博物馆“百物看中国”文物艺术出境大展系列首展“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配套图录,收录作品主要来自上海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逾百件出土及传世文物奇珍,或栩栩如生,或精美细腻,或古朴神秘,包含玉器、青铜器、陶器、漆器等丰富品类。重现了两汉天下安平、睦邻友邦的大国智慧,百姓殷富、安居乐享的生活气象,以及厌胜辟邪、心系彼岸的精神世界。旨在多角度、多层次揭示汉朝历史、文化和艺术风貌,通过展示两汉王朝掠影,探讨中华文明的文脉传承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历史,让国际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美,感受中华文明的泱泱文脉。
响应十九大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向海内外宣传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特别是书法文化。此书以长安和敦煌以及“丝绸之路”沿线的遗址、历史人物事件为线索,贯穿、展示从周秦汉唐中国书法辉煌时期的盛况。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突出图版的艺术性和冲击力。图版主要是书法名作图版,但以场景、实物和风光为线索贯穿。书法图版选择周秦汉唐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另附以书法艺术赏评以及释文。赏评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注重艺术性与学术性,适合专业人士以及一般读者。
《香学汇典(套装共3册)》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香学汇典(套装共3册)》所收录整理的香学专著及笔记,每种之前均撰有简略的前言,介绍作者及其著述,并略述其版本与整理过程。本汇典采用简体横排,避讳字及异体字径改不出校。每种香学专著之下,附录有关序跋提要及作者传记资料。全书后附参考引用文献及条目笔画索引。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典藏版》以收藏为着眼点,以鉴赏为辅助点,由业内权威专家倾心编写,文字翔实,体例严谨,既有专业的艺术品鉴赏鉴定知识与技巧,又有指点迷津的鉴赏指南,同时收录了大量近年来拍卖市场的艺术品图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博采众长,在时间,从各个角度方位,提供手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知识与资讯。
本书通过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将首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及相应的典章制度、附着其上的其他文化信息等逐一进行分析和考证,史论结合,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与人的密切关联:首饰与人贴身相伴,是身份、技艺等等的重要象征,更直接反映了社会的精神面貌、哲学思想、审美标准和文化思潮。通过研究首饰这个物件,我们所要发现和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首饰史》的撰写工作耗时四年,体例上以朝代为顺序,以中国古代首饰的五大门类“头饰”“耳饰”“臂饰”“颈(胸)饰”“手(足)饰”的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以首饰的文化阐释为线索撰写而成,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等等的综合性图书。 全书分为十二个章节,每一章的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已被提名为中国的“国石”。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交流,形成了中国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近年来,随着收藏活动的高涨,和田玉的收藏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值此和田玉收藏欣欣向荣之际,新疆质检院高级工程师李新岭先生编写了此书。《和田玉:中国和田玉收藏鉴赏全集(典藏版)(套装共2册)》内容涵盖了和田玉的产地、成因、分类、加工、纹饰、真伪鉴别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对和田玉及和田玉文化进行解读,通过科学严谨的结构、通俗流畅的文字以及精美的实物图片向读者展现和田玉的方方面面,为投资者和收藏者打造一个深入了解和田玉的视觉平台。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珠宝翡翠》一书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副院长郭颖先生撰稿,本书对珠宝翡翠的产地、种类、光泽、化学成分、加工技术以及佩戴要点等做了详细而充分的讲述,特别是对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猫眼、翡翠等在目前市场上比较火爆的藏品做了深入的探讨,是珠宝翡翠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全书插配了1000余幅来自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图片,为广大珠宝翡翠收藏爱好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