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鉴赏国画的通俗读物。 作者马菁菁在书中沿袭了欣赏中国画的基本思路,介绍了不少专业级的书画鉴赏小技巧。可以说读完这本书,再看到中国古代国画,你就可以从构图风格、技法、颜色等几方面立刻判断出画作的年代。 本书以时间为线,简述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国绘画历史,从不同时代的国画大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入手,教会读者基本的观赏方法,顺带把布局风格、纸张、印章等鉴赏窍门解释清楚,甚至还讲清楚了画家之间的师徒关系! 例如:皴擦是判定画作年代的分水岭,五代十国宋初之后的画作才有出现皴擦技法;有画家名字的是宋及宋以后的作品,没有画家名字的是唐及唐以前的作品;如果一幅纸本画说是元代以前的,那么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假的。 读完本书,你不仅可以了解到传世名画中的隐秘往事,也能懂得怎样欣赏一幅
这是一本兼具专业性、权威性、可读性与典藏性的中国绘画典藏画册。本书由中国艺术史领域专家伊瑞、覃琨瑛精选编撰,耗时3年写就,力图以清晰、简洁的文字,传神地讲述1600年的中国绘画。 本书前言提纲挈领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整体的发展脉络、风格特征,分门别类地介绍画派、画家、作品。 图片部分按照年代顺序,精选挑选了160张绘画作品,尽收中国传世名画,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型,每一时代每位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均被收入其中。每一幅画作均配有简练、深刻的解说文字,不仅讲述了每位画家的生平小传,还生动分析了作品画面风格、技法、历史意义等,带领读者共同走入中国绘画的历史。
从构图、视觉焦点、造型、用笔、着色、肢体动作、视线网络、衣饰……等艺术表现中基础又关键的因素出发,以12组、数百件古今艺术作品为例,巫鸿先生详尽阐释、示范视觉分析的含义和运作,说明“漫游、偶遇、感知”是一种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是一种在不同艺术传统之间发现交汇的场合和机遇的有效方法。阅读本书不要求艺术史专业知识——任何对图像有兴趣,愿意使用眼睛的人都是它期待的读者。这当然包括专攻艺术史和其他人文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但对他们来说本书还有另一层含义,在方法论层次上思考通向“ 艺术史”的路径。
《照夜白》是一部山水画札记。书名来自唐玄宗的名驹“照夜白”,取其字面的意象——水墨山水的黑是物象,是黑夜,白是空无、水和云光。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山中何所有”“时间中的风景”“空隙之美”“鸟之双翼”“山水小史”,合计70余篇文章。作者结合具体的画作与自身的绘画经验,以散文般的诗性语言,立足山水画的笔墨、空间、构图等基本概念,探讨了一些司空见惯但有趣的话题: 辑“山中何所有”,回答的是“当我们看山水画时,我们在看什么”的疑问,文章从山水、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关系讲起,探讨诗歌与绘画意境的生成,山水如何从荒野变为人文景观。第二辑“时间中的风景”,分析中国画中暗藏的独特时空观,以及古人如何在画中营造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感,乃至所谓的“移步换景”又是如何实现的。第三辑“空隙之美”,以美学讨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本书为徐邦达先生于196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讲授书画鉴定课程的授课笔记。课程虽仅有短短8次,但内容涵盖学理方法直至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名家名作的鉴定考证成果,多为实打实的例证与经验。虽然徐邦达先生著作等身,但这份丰富系统的讲课内容却从未曾发表,只因这份笔记除在薛永年先生于吉林博物馆工作时长翻阅温习外,即封存辗转,直至2014年重现发现。徐邦达讲授此课时其《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皆尚未写作,以笔记内容与后来的两书比较,亦有同有异,能够反映徐先生认识的连续与发展。
中国浮世绘研究领军人潘力教授,联手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等近 50 家世界知名机构及私人藏家 ,为中国读者奉上前所未见的 典藏级的大8开浮世绘宏篇巨著 ! 选材考究:日本进口特种纸、丝光布接、烫库尔滋金,堪称不可多得的收藏及礼品书。 全书分为浮世绘的黎明、 锦绘 的诞生、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的幕末浮世绘、邂逅西方的浮世绘风景画、迎接现代的浮世绘这六大部分,清晰梳理浮世绘发展历史,全面介绍所有知名流派及48位巨匠,并逐幅解读所有名作的内容、风格、技法乃至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本书为288mmx395mm超大8开尺寸,其中多数艺术作品以原作尺寸呈现,即几百年前的浮世绘作品多大,读者现在看到的就多大,营造难得的沉浸式体验。
全书分为十八章,主要从对美的感受,自然与艺术的对比,名画的构图、形式与色彩,画法与主题动机等方面进行剖析,引导读者欣赏世界名画,进而提高对绘画的鉴赏水平。启示读者看到一幅画时会思考这幅画作是否只是简单地表达出画家意识到的自然界的宏大与美丽呢?还是画家想要通过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神秘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呢?本书给予的提示,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探寻不同画家的创作动机与观点。
《中国书画研究集刊》主要刊载与中国书画研究有关的文章,每半年一辑,16开,繁体横排,配以彩色图版,所刊文章文体、长短、中英文均不设限,常设栏目包括论文、学术札记(文献笺注、史料钩沉与考释、研究综述等)、书评等。集刊的出版,旨在为海内外高质量的中国书画研究成果提供发表与交流的平台,推进本领域研究不断深化。 本辑为第三辑,刊出文章10篇,包括史论5篇、考证2篇、札记1篇、书评2篇。涉及的内容包括《清明上河图》的空间构成与绘画形制分析,明代墓葬出土摺扇时空分布特点,明代无锡藏家谈志伊的收藏,董其昌武夷山之游与《婉娈草堂图》的创作,廉泉与近代日本的中国书画市场,《凤墅法帖》与《凤墅续法帖》中有关曾宏父家族尺牍的文献辑释,文征明研究三题,黄庭坚笔记、书札考辨二则,等等。书评2篇则分别就何炎泉
卢浮宫,一座闻名世界的博物馆,每年游客接待量达850 万人,收藏并展出人类有史以来著名和重要的画作。本书展示了其绘画馆的3022 件永久藏品。 全书遵循博物馆绘画收藏的四个区域性主题,即意大利绘画、欧洲北方地区绘画、西班牙绘画和法国绘画来划分章节,每一章中涉及的艺术家按照其出生年代排序。书中呈现数百位艺术家的珍贵作品,包括乔托、安吉利科、基兰达约、波提切利、曼特尼亚、达 芬奇、拉斐尔、提香、委罗内塞、卡拉瓦乔、凡 艾克、勃鲁盖尔、梅姆林、荷尔拜因、凡 戴克、伦勃朗、维米尔、丢勒、康斯特布尔、夏尔丹、克卢埃、大卫、德拉克洛瓦、拉图尔、弗拉戈纳尔、席里柯、安格尔、普桑、华托、埃尔 格列柯、戈雅、牟利罗、委拉斯开兹等。 书中为每幅画作标出名称、日期、尺寸、材质、展位和库存编号。艺术史专家安雅 格里比
《张珩怎样鉴定书画》一书,共收入《怎样鉴定书画》《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两宋名画册〉说明》四文,并有附录题跋数则。张珩在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副处长,以及国家文物局 三人书画鉴定小组 时,经常要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去指导工作和鉴定书画。在此期间,他也会为一些博物馆的书画鉴定和管理人员上课或作演讲。《怎样鉴定书画》就是根据这些演讲整理成书的,文字约二万字左右。《记述故宫运往台湾的一些名画》,张珩大多曾亲眼鉴阅过原作,而且是 影响*深刻 。文章里还对一些名画的作者归属,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两宋名画册〉说明》,共收入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宋代小品画六十幅,每幅作品的说明文字均有张珩撰写。张珩在说明文字里,对六十幅两宋小品一一进行了作者归属、作品断代,充分
精选50幅达 芬奇杰作背后的象征和意义,还原一代奇才达 芬奇的创作轨迹,包含圣母玛利亚、圣徒、使徒等闻名于世的人物肖像画,还有他为机械和军事所做的创作等。同时,作者还从达芬奇的同辈人中精选了同类型的创作来与达 芬奇的创作形成联系。全书紧扣达 芬奇艺术杰作本身,或全貌、或局部地解读藏在艺术杰作中的秘密,让我们彻底读懂杰作的意义。同时,透过模切窗口,让我们的眼睛更便捷地聚焦于画面的细节,增强了欣赏每幅杰作的趣味性。
1971年,徐小虎正式跟随旅居纽约的书画家、鉴定家与收藏家王季迁探索书画笔墨的奥妙。为什么掌握了书画“结构分析”的小虎,还要进一步研究笔墨之道?因为不能辨识笔墨,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书画的精髓。在往后长达八年的不断追问与精彩对谈中,在王季迁对笔墨的示范和画作的细读中,笔墨之秘,终被揭开。 在此之前,有人能把笔墨之道说清楚吗?40年后,小虎于耄耋之年重新审视王季迁对笔墨的阐释。在原有对谈基础上,不仅增添新注解及视频课程, 添加细节图,以文图互释的方式直观展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笔墨之道。
本书为上海书画出版社 鉴真馆 系列之一,为刘九庵的书画真伪鉴定文集。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为 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从摹、临、仿、代、改、造六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书画的作伪。第二部分是 书画伪作辨析 ,是由1994年刘九庵赴台北讲座的笔录整理而成,首次整理出版。讲座内容为包括王羲之、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沈周、郑燮等在内的十几位古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真伪鉴定实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具体分析历代作伪的手段以及鉴定方法。全书均根据文稿配以高清图版,全彩印刷,为中国古书画鉴定学习者和爱好者的书籍。 鉴真馆 系列为上海书画出版社自2020年起陆续推出的一套聚焦中国古书画鉴定的丛书,现已出版《张珩怎样鉴定书画》《徐邦达讲书画鉴定》《谢稚柳讲书画鉴定》、《刘九庵讲书画鉴定》《王季迁书画过眼录》《苏庚春讲书画鉴定》6
中国年画在农耕文明下诞生与成长,包含着大量历史、信仰、戏曲、民俗的内容,又常用象征符号、谐音纹样来表现,被誉为 古代的百科全书 。承载中国民众精神天地的一幅幅画卷,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用年画的过程中完成对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面对年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自古至今的内心理想、祈愿憧憬、追逐期盼与审美情趣。年画的美既可以是端庄、娴静、童真、丰腴的,也可以是阳刚、庄严、神秘、缥缈的,还可以是恩慈、朴拙、诗意、浪漫的。 在《最美中国年画》一书中,编者精心挑选了遍布全国各年画产地的代表性作品,共计445张,以门神门画、神像纸马、节俗生活、美人娃娃、戏文故事、博古胜景六个大类分别展示,从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多重角度再现年画的独特审美系统。 正如著名汉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阿列克谢耶夫(阿理克
吴湖帆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重要的传统艺术家、鉴定家和收藏家。书对吴湖帆进行传记性研究,着重于他的艺术鉴定方面,在介绍背景和生平的基础上,选取吴湖帆在几件艺术品上的具体题跋,分别从西文题跋、摄影的运用、正统理论、鉴定中的失误等方面,探讨题跋鉴定艺术品的社会历史背景。部分跋文表现出吴湖帆审慎创新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惊人的现代性,显示了他作为领域权威是如何挑战并拓展了题跋这一体裁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他将题跋现代化并引入公共空间的领域。鉴定类题跋在被学术性文章所取代之前,在吴湖帆手中实现了*后的繁荣。
本书是由杨仁恺先生除八年全国古代书画巡回鉴定工作之外的全部看画笔记整理而成。时间跨度从一九五〇年至二〇〇〇年,地域跨度从中国内地、港澳到欧美日。本书以这样的时间和地点为脉络,忠实呈现了杨仁恺先生在其不同时期访问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艺术馆的观摩日记。各章内容以条目陈列,涵盖作品作者、形式材质、墨色外观、鉴定意见等信息。 本书内容与杨仁恺先生力作《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互为补充,全面记录了杨仁恺先生一生观摩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为书画鉴定研究提供宝贵的增补资料。
一张中国古代绘画里头藏了多少的纠葛?如果是某大师的真迹,那么,它透露大师创作时的特征又是什么呢?创作的时空背景是如何?而作品代表了哪些典型的风格?或者是一张假画,那么它与大师的真迹有哪种关联?是如实的临摹,对原作者的误解之作,甚至是全新的创造?面对这些真迹与后作的层层关系,作者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354)为研究对象,逐一分析出这位十四世纪艺术家的真迹与后世伪作群,同时开拓出一套清楚明瞭、完整又缜密的方法学,鼓励中国绘画史的学者和爱好者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研究的对象,提出新的怀疑、厘清差异所在,进而重建更详实的“真相”。这不仅是探究创作者归属问题的专业人士应该阅读的一本书,论述过程中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对照过程,就一般大众而言,读来也是引人入胜。但更重要的是中国艺术史长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