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里风鹏正举,二千年楚凤待飞。中国旅游业飞速发展,湖北旅游亟待腾飞。 湖北,控长江以联东西,扼京广以制南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省会武汉更是自古以来的经济重镇。湖北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区位交通便捷,具务发展旅游业的天赋条件。新世纪之初,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推动湖北经济的发展,重振“天下之中”经济地位的雄风。
重重解不开的疑惑,笼罩着一颗颗好奇的心;声声难以遏止的惊叹,轰然坠落在僻远的崇山峻岭。这一切,都发自于一个充满魅力的名字——张家界。是谁种下这方险、奇、幽、野的莽莽峰林,是谁栽下这片高、大、刚直的巍巍石柱。是谁叩开这扇远厚重的闺门,是谁揭开她那轻柔神秘的面妙?是谁的脚步惊醒这沉睡的群山,是谁的呼唤引来那忘情的客人?张家界,这雄奇壮丽的自然之子,这高耸入云的天工之碑,她正以向王天子留下的巨大“御笔”,以广阔的蓝天作纸,书写着自己辉煌的形象。 也许,只有走进这片石头的、森林的、溪流的世界,我们才能更真切、更深刻地体会什么是“自然之美”。她不加修饰、浑然天成、丰富多彩、变化万端,她一切的层次、一切的色彩、一切的声音、一切的流动,都随意不杂乱地排列着,都精确而不露痕迹地组合着。这
重重解不开的疑惑,笼罩着一颗颗好奇的心;声声难以遏止的惊叹,轰然坠落在僻远的崇山峻岭。这一切,都发自于一个充满魅力的名字——张家界。是谁种下这方险、奇、幽、野的莽莽峰林,是谁栽下这片高、大、刚直的巍巍石柱。是谁叩开这扇远厚重的闺门,是谁揭开她那轻柔神秘的面妙?是谁的脚步惊醒这沉睡的群山,是谁的呼唤引来那忘情的客人?张家界,这雄奇壮丽的自然之子,这高耸入云的天工之碑,她正以向王天子留下的巨大“御笔”,以广阔的蓝天作纸,书写着自己辉煌的形象。 也许,只有走进这片石头的、森林的、溪流的世界,我们才能更真切、更深刻地体会什么是“自然之美”。她不加修饰、浑然天成、丰富多彩、变化万端,她一切的层次、一切的色彩、一切的声音、一切的流动,都随意不杂乱地排列着,都精确而不露痕迹地组合着。这
西峡作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个旅游胜地,此地不仅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奇观”的核心景区,还是多座名山、多条秀水,以及多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加之那里还有许多保持原生态风貌的民俗风情,生态旅游价值极高。 这本书是一部综合性地表现西峡山水风光、地质奇观、人文历史底蕴以及民俗风情的人文艺术作品。书中所收的800幅摄影作品,视野开阔,视角新颖,画面生动细腻;再加上作者近二十万言充满感情的描写评说,不仅让读者对西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还具有一种赏心悦目、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武当山景域营造》超越传统 建筑群 的研究角度,从 景域 和 营造 的独特角度对武当山进行重新认识;旨在通过武当山营造历史变迁过程的整理,重构不同时代、不同年代留下的历史叠痕,对武当山景区整体的营造过程给予更加贴近历史的表述;从区域、路径和节点等方面,展现整个历史演进过程中营造 境界 变化与 景域 空间形态之间的关联,从而体现武当山营造的匠心所在。 武当山景域在中华疆域中有着宏大的营造格局,其景域营造鼎盛的600年不仅标志着中国建筑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始,也是世界景域营造的经典。武当山景域营造的研究对于探索未来中华全球化空间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所配图片,是武当山道教建筑与景域营造的独家资料图片,充分展现了其景域营造的艺术魅力。
楠溪江及其古村落确实是个宝,研究的人也很多。如陈志华教授就有很深的研究,也见过好几本画册和著作,大多偏于建筑,风景等方面。这本书着眼于人文方面,把古村落和宗族制度,社会结构,民俗风情,地主文化联系在一起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通过许多精美的摄影图片,使读者能更深入了解楠溪江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宗族文化维系于中华文化,我们现在处在巨大的科学技术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中,新的文化和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但如何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同时,又能保住我们自己的固有传统的特点,就像我国的城市和建筑,不能因为要学习欧美的先进技术,就要在城市中都谏起了欧美样式的建筑。我是非常反对在一些城市中浒所谓的“欧陆风情”,我们要建设现代的城市和建筑,但应该是中国的,是地方的,
本书的7位作者,都是新中国的同龄人。2010年10月,相约张家界,留下了一段段深邃的文字和一幅幅震撼的照片。全书由9篇文章、14首诗(书法)、38幅风光片组成,依文字共分为九部分:序情系张家界 ;张家界行摄记略 ;元帅之墓 ;俯瞰之美 ;老去童心今又还 ;留得青山在 ;金鞭溪 ;朝阳夕阳各有美 ;跋走过了,就不会忘记 。作者之一杰兵的一段文字道出本书的内涵: 他们都曾是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属于和新中国同龄的一代。他们与共和国同风雨共命运,很不容易地一路走来。60年的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皱纹,也使他们的内心成熟坚强。他们视野开阔,对复杂的人生、复杂的社会有较深的理解。他们都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他们走过不少名山大川,常忘情沉醉于祖国的山河。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对家园的热爱,对
《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分《皖山》《皖水》《皖人》《皖文》4册,各精选100个名目,共计100多万字,图片1000多幅,是系统介绍安徽山水人文的旅游丛书。全省30多位作家、40多位摄影家参与编写,其间数易其稿,既集中展示了安徽的名山胜水、璀璨人文、风土民俗,又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共生共荣的自然之美、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并深入挖掘诸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 美风光。
西峡作为中原大地上的一个旅游胜地,此地不仅是“伏牛山世界地质奇观”的核心景区,还是多座名山、多条秀水,以及多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加之那里还有许多保持原生态风貌的民俗风情,生态旅游价值极高。 这本书是一部综合性地表现西峡山水风光、地质奇观、人文历史底蕴以及民俗风情的人文艺术作品。书中所收的800幅摄影作品,视野开阔,视角新颖,画面生动细腻;再加上作者近二十万言充满感情的描写评说,不仅让读者对西峡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且还具有一种赏心悦目、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旅游是黄山市立市之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2001年,*同志来黄山考察,提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写下“目破云涛万里红”的诗篇。黄山人肩负加快发展的使命,带着两代领导人的关心,实施旅游中心战略,走上建设具有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的道路。 黄山市头戴多顶*桂冠,所拥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之丰,品位之高,特色之显,世界罕见。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于世,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2004年又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成为世界名山家族中的一员。黄山市前身为徽州,悠久的历史渊源,稳定的行政格局,再加上
《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分《皖山》《皖水》《皖人》《皖文》4册,各精选100个名目,共计100多万字,图片1000多幅,是系统介绍安徽山水人文的旅游丛书。全省30多位作家、40多位摄影家参与编写,其间数易其稿,既集中展示了安徽的名山胜水、璀璨人文、风土民俗,又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那些共生共荣的自然之美、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并深入挖掘诸多藏在深山人未识的 美风光。
巢湖三座西汉时期的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是安徽省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墓内大型棺椁结构保存良好,三座共出土了铜、银、漆、玉、石、铁、木、水晶、角质、陶器等各类文物三千四百余件(套),出土的部分文物非常精美,多数文物品位较高。墓中出土的大量漆器上均有精美的纹饰图案,器物种类亦较为丰富,为汉代的物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为保证这批材料的完整性和查阅的方便,将这三座墓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编成这本发掘报告集,书中配备了两百多幅精美的照片和大量的线图,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在报告中,对放王岗一号墓出土的器物,在器物号前冠以“F”字样,北山头一、二号墓出土物则在器物号前冠以“B”字样以作区别。少数器物的名称,在以前各类宣传报道与本报告不符者,一律以本报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