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一个文物大省。我说的这个“大省”,不仅是地下文物丰富,是个“大省”,而且地面文物也很丰富,也是个“大省”。 四川省的地面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齐全:包括寺、观等宗教建筑,文庙、武庙等祭祀性建筑,还有汉阙、牌坊(楼)、塔、桥、民居、会馆等,这些数量众多的建筑中,不仅有官式建筑,更多的是特点鲜明的本土建筑。 说四川建筑的本土特点鲜明,这是建筑的地域性特点所决定的,比如,四川气候多雨,建筑的屋面就要陡险些,以利于排水;建筑的山面出挑要深远些,就是为了减少雨水对檩头的侵蚀。而穿斗式梁架结构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建筑的进深空间,等等。 平武报恩寺是早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这座位于四川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接壤地带的寺院建筑群,是一处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群。报恩寺于明正
《云南古塔建筑(上下)》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云南的古塔建筑。古塔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古建筑遗存中,由于大多数古塔用砖石垒砌而成,不易损坏,较之其它木构建筑来说其年代要久远得多,云南现存民国以前的古建筑均属古塔,由于历史悠久且建筑规模宏大,许多古塔已成为云南各地的地标性建筑,如大理的崇圣寺三塔,昆明的慧光寺与常乐寺塔(东、西寺塔)等。 云南古塔建筑多数源于佛教,属于佛教建筑;但后期出现的风水塔则多与道教及当地的民风民俗相关;从建筑类型来分,主要有密檐式塔,覆钵式塔,南传上座部佛塔及风水塔等几种。
在《云南特色文化》这部上百万字的大书面世之际,我们怀着十分愉悦和欣慰的心情,首先把这部书编撰的思路、内容及特点,向广大读者作一简要介绍。 在《云南特色文化》编写前,我们对一些有关“文化”的基本概念统一了认识。首先是关于“文化”的定义。众所周知,关于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仅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就多达250余种。对此,我们没有去作费时费神的争论,而是认同了《辞海》的解释,即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基于此,我们赞同我国部分学者关于文化的“三元结构说”,即从广义而言,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云南特色文化》在
有人说香格里拉在神秘圣洁的西藏,也有人说在野性激荡的青海,还有人说在艺蕴浓厚的云南。本书的作者龙安志(Laurence J.Brahm)徒步穿越了中国西部的几个省市,一路上寻访了美术家、舞蹈家、音乐家、时装设计师、作家、流行歌手、摇滚乐队、环境保护者、在基层经营援助项目的僧人、藏族活佛及牧民等等,记录下了他们对于寻找香格里拉的理解。 如果你用心寻找,香格里拉可能就在一杯香浓的咖啡或热腾腾的酥油茶中…… 寻找香格里拉,你找到了吗? 也许你寻找的还不够仔细,也许香格里拉就在不远处……
临沧是云南省后一个设立的地级市,也可以说是年轻的一个城市。和其他州市比起来,它相对边远、欠发达。但临沧却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以三千多年茶马古道为代表的茶文化资源,以佤族木鼓舞、沧源原生态民族文化村落走廊为代表的佤文化,以崖画为代表的古人类文明,以小乘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渊源,以芒团构树皮造纸为代表的古老技艺,都赋予了临沧一种古朴和神秘。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很多地方,也许已经绝迹,因此,它们显得弥足珍贵。但在临沧,你随便到每个县区走走,都还有很多、很多。
这里,是一片绝尘净域,美丽得让你一听倾心,一见钟情! 这里,是一万旷古秘境,神奇的让你入梦入幻,如痴如醉! 这里,是一座七色乐土。丰灿得让你五体投地,八拜顶理! 难怪66年前被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描绘的风靡五洲,让成千上万人苦苦寻觅了半个世纪的那个迷人的“香格里拉”的生活原型,终于在1997年9月14号21时30分,被确认在这里。 这就是中国云南迪庆。 这里就是举世瞩目的香格里拉。 看不尽大自然造化赐予的杰作—— 赐予了偌多的白玉,堆塑成一座座灵秀的雪上,或如骑士顶天立地,或如丽人千古皎洁,整个迪庆就是一个玉摇篮。 赐予了偌多的翡翠,雕琢成一屏滴绿的森林,一道道鬼斧神工流光溢彩的幽箐峡谷。 赐予了偌多的锦绣,铺展成一匹匹柔情的草甸,一片片喷香
“香格里拉”是1933年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中国西南部藏区的一个永恒、和平、宁静之地。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了人类寻求和平、文明与幸福的理想社会的热切愿望。半个多世纪以来,“香格里拉”始终是令许多人神住的地方,但香格里究竟在哪里,人们一直众说纷纭。 “香格里拉”究竟在不在迪庆,需经过科学严谨的调研和论证。自云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以来,“香格里拉”旅游品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对迪庆州经济社会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迪庆——香格里拉”已经蜚声海内外。“香格里拉”已成为迪庆州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