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面积不大,却诚然不负“大”不列颠之名。饱经风霜的城堡、气势恢宏的教堂、古色古香的村镇令人仿佛乘坐时光机在历史长河中徜徉;论文化,除了耳熟能详的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泰特现代美术馆等,英国还有收藏树脂制品、割草机、蜡像等古怪的小博物馆点缀旅程;至于户外活动,大不列颠岛从南至北不过874英里,但地形复杂多样:沼泽、山脉、峡谷、湖泊、森林、田野、溪谷,还有漫无边际的崎岖海岸线,它们无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体验;就连美食,英国也早已摆脱了炸鱼薯条的单调。这是一处充满魅力的目的地。
法国向来以其不变的随意文化吸引着游客,那种氛围随处可见于咖啡馆露台、乡村集市,还有把当日特菜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小资酒馆。而在法国又随处可见世界知名的艺术和建筑,罗马式教堂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标志性的建筑举世闻名,还有许多尚不为人知的后起之秀。漫步在种满百合的花园中,莫奈曾在此绘画;在巴黎的咖啡馆品尝一杯浓缩咖啡,萨特和波伏娃曾在这里一同研究哲学。欣赏曾经辉煌的历史余韵,想象一下国王在奢华的凡尔赛宫中的生活。没错,法国文化可以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充实你的法兰西之旅。
《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由以下部分构成:德国刑事诉讼法简介:已经找到了一篇,目前正在与原作者沟通。前言:将由两位德国导师德国马普外国刑法和国际刑法所所长Ulrich Sieber和德国弗莱堡大学教授Walter Perron分别写简短的前言。正文:整部法典法条部分大约14万字,脚注部分大约5.5万字。后记:由作者宗玉琨来写一些有关这部翻译的情况。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以抒情诗人的面貌出现的,接着又进行戏剧创作。奥地利作家,不少是诗人、小说家兼剧作家,施尼茨勒、霍夫曼斯塔尔和茨威格均是如此。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茨威格作为作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者和吸毒分子
很难想象有另一个区域比本书中这些地方更适合舒适自驾的。书中关于每一条主题线路已经介绍得非常详细,但是只要加一点智慧和心思,你就能创造出只属于你的行程。别忘了用相机和笔记本一一记录下这些符号:黑森林、阿尔卑斯和巴伐利亚,包豪斯、克虏伯和莱卡,格林兄弟、歌德和席勒,大众、奔驰和宝马,施特劳斯、李斯特和莫扎特。好吧,换一种不那么抽象的说法,那就是在这片安全的区域感受人民的礼貌和友善,在不限速的高速路上有节制地奔驰,在足球、蛋糕和啤酒(当然也有葡萄酒)的大本营纵情狂欢,造访欧洲大路上雄壮的河流和巍峨的冰川。
《译文名著典藏: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它根据十六世纪一民间传说创作而成,为诗体悲剧,是作者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译文名著典藏:浮士德》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成,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等。
《家庭与隐私权》是“欧洲人权法院经典判例节选与分析”系列的第二卷。在技术发展带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迁徙,促进了前所未有的跨国移民现象。欧洲人权法院的多个案例显示,在考虑是否遣返移民时国家必须尊重当事人的家庭权利。而什么是“家庭”在今天也面临着概念更新的要求,传统的异性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家庭正在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同性婚姻和收养、变性者和跨性者的权利、人工生殖技术带来的代孕等,这些在我国越来越引起关注的公共议题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家庭”及其相关权利的意义。而隐私权更是在互联网、社交网站普遍应用的今天备受挑战。但隐私权的意义远远超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它甚至不存在一个清晰的边界。一切和人的自主性相关的事项都可纳入隐私权的范围,例如,对身体的自主权,是否接受某种医疗手段,对
粗犷的蒙古将为你开启一段冒险旅程。在这个国家广袤的草原和沙漠上,你将看到顽强的游牧民族依然践行着古老的传统。这个国家有真正的荒野,美丽乡村、辽阔草原、起伏山脉、清澈湖泊、丰富的野生动物,吸引了众人前来,你能尽享登山、骑马、露营的乐趣。但蒙古的魅力远远不止于此。几百年的游牧生活让蒙古人与旅行者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蒙古的游牧文化举世闻名,成吉思汗的遗产和蒙古人复兴的民族自豪感则让这一切体验更为强烈。
在三十岁前,米兰·昆德拉写过好几类东西,主要是音乐,但也有诗歌,甚至有一部剧本。我在多个 不同的领域工作——寻找我的声音、我的风格,寻找我自己。随着我的《好笑的爱(精)》的个故事 (写于一九五九年),我确信“找到了自我”。我成为写散文的人,写小说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什么 人。 那时候,《好笑的爱(精)》作者深深渴望的惟一东西就是清醒的、觉悟的目光。终于,他在小说艺 术中寻找到了它。所以,对他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在实践某一种“文学体裁”;这也是一种态度, 一种睿智,一种立场。